吃瓜歸吃瓜,生意歸生意
一家全球最矚目的人工智能企業宣布解雇創始人,并在幾天之内上演反轉與再反轉的大戲,這樣的戲劇性情節全球鮮有。
位于舊金山的 OpenAI 總部,随這場風波所掀起的,似乎是更大的危機。據《The information》的報道,OpenAI 聯合創始人兼董事會董事 Ilya Sutskever 已宣布,經過談判,Sam Altman 并不會重返這家公司。
與此同時,微軟的态度也成爲了關鍵。微軟 CEO Satya Nadella 在社交平台上宣布了 Altman 等人的去向:Altman 等人将加入微軟,領導一個新的高級人工智能研究團隊。
根據外媒最新的消息, OpenAI 的 770 名員工中,有 710 多名員工簽署了一封緻公司董事會的信,要求董事會成員辭職,信中還要求恢複 Altman 的職務,而與 Altman 産生最大分歧的 Ilya 也是這封信的簽署者之一。
人們原以爲靴子就此落地,但沒有想到這場鬥争還在繼續。
Ilya 在其最新的推文中寫道:" 我對參與董事會的行動深感遺憾。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傷害 OpenAI。我熱愛我們共同打造的一切,我将盡一切努力讓公司重新團結起來。"Altman 轉發,并附上三個愛心。
當下,OpenAI 董事會正在陷入更混亂的境地。有直接知情人士表示,OpenAI 董事會正在接觸 Anthropic 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Dario Amodei ,商議兩家獨角獸的合并事宜。如果你熟悉 Anthropic 的曆史,這家企業不僅是目前 OpenAI 最大的競争對手,其創始團隊也來自 OpenAI。
在漫長的人類科技商業史中,「創始人被董事會罷免」的事件也并不在少數,很多人也将 Altman 事件視作是曾經的喬布斯與蘋果。
但更關鍵的是,我們究竟能從此次事件中得出怎樣的啓示?
01、保守 VS 開放,路線之争背後是手段不同
OpenAI 的這一短暫的「宮鬥大戲」,其實暴露出當下人工智能行業保守派與激進派兩大陣營間路線的分歧。
一個是以 Altman 爲首的激進派,他們更擅長借助一系列的資本化手段與産品叠代,積極推動 AI 大模型的商業化,而以 OpenAI 首席科學家 Ilya Sutskever 爲代表的保守派,他們認爲目前來看,應該更關注 AGI 技術的風險性,比如安全性與可解釋性。
OpenAI 首席科學家 Ilya Sutskever
兩條路線其實沒有優劣,也無法争論誰對誰錯,畢竟,兩大陣營的目的其實都是幫助人類更好更快地抵達真正的 AGI 時代,Altman 和 Ilya 作爲 OpenAI 早期的領導者,他們之間的默契配合也一度帶領這家初創企業走在正确的軌道上,因此,無需過度質疑兩人的底層品質。
那爲什麽會産生分歧?其實就是手段的差異。
Altman 是典型的「大力出奇迹」。在 OpenAI 過往的融資進程與産品發布中,Altman 展現出了非常強大的商業化理解能力,這種「暴力美學」讓 OpenAI 得以不斷保證自身的領先優勢,形成「技術 - 應用 - 技術」的正向循環。在 Altman 過往的演講以及 OpenAI 在芯片等業務上的前瞻性投資動作中都能看出這一點,他清晰 OpenAI 與巨頭間的關系,在商業化與非營利機構的定位中力求找到平衡。
但以 Ilya 爲代表的保守派,他們其實是遵循一種樸素的技術倫理。AGI 并不是普通的技術,在大規模推廣前更應該解決其所存在的安全與風險問題。此前,OpenAI 所成立的一個緻力于防範 AI 失控的安全團隊,其領導者也是 Ilya。
因此,很難說兩人之間的誰對誰錯,畢竟兩派觀點其實一直都在人類技術曆史上反複橫跳,此前從 OpenAI 出走而創立 Anthropic 的一批員工也是不滿 Altman 的商業化戰略。
而從此次事件中,我們看到「路線之争」已經愈演愈烈,這也意味着,随着技術推進,樂觀的激進派與悲觀的保守派未來間的矛盾會加劇。
02、創始人野心 VS 組織目标,不同時期起着不同作用
事件發生後,YC 創始人、矽谷創業教父 Paul Graham 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發布了這樣的一段話:
" 世界上沒有人比 Sam 更擅長處理這種情況。"
某種程度上,确實如此。在 Altman 過往的經曆中,這種「不确定性」其實一直存在,與馬斯克的沖突、與早期團隊的沖突與悲觀派的沖突,他擅長處理這些沖突,并最終将這些負面沖突演變成爲 OpenAI 的影響力。
這種将自己置于脆弱地帶,卻仍能觸底反彈的能力得益于,諸多在關于 Altman 的人物傳記中所提到的——他似乎不喜歡錢,更喜歡的是權力。
Paul Graham 曾經有類似的形容:" 如果把 Sam Altman 扔到某個食人族之島,5 年後他會成爲這個食人族島的國王。"" 有些人賺到足夠的錢之後就停止了,但山姆似乎對錢的興趣度不是特别大。另一種可能是,他去做 OpenAI 的原因或許是更喜歡權力。"
而另一個問題也随之而來,當一家定位爲非營利目标,核心使命是确保 AGI 造福全人類的機構在創始人的野心下,逐步開拓其商業化版圖,OpenAI 究竟有沒有偏離最初的方向,這是這場矛盾下更深層的問題。
而所謂的「非營利機構」,我們總結爲兩個特點:一是獨立性,沒有任何投資者或實體可以聲稱完全擁有 OpenAI。二是,前沿性,追求前沿的人工智能研究,保持自身的領先優勢,确保人工智能的受益者是全人類。
但在巨大的資金壓力下,2019 年,OpenAI 宣布調整爲「利潤上限」模式,董事會是所有 OpenAI 活動的總體管理機構,同時接受微軟的巨額投資,在商業化道路上一路狂飙。盡管後來 Altman 曾解釋:" 當時的情況非常艱難。我不得不重新調整自己的生活和時間安排,以确保我們有足夠的資金。" 但也或許埋下了質疑的種子。
比如馬斯克就曾在社交媒體上這樣寫:"OpenAI 是作爲一家開源的非營利公司創建的,以制衡谷歌,但現在它卻已經成爲一家由微軟有效控制的開源、利潤最大的公司。"
但必須公允的來說,「非營利機構」的定位與使命讓 OpenAI 成爲了一家技術驅動型企業,這種技術基因推動這家初創企業崛起,也吸引了一大批的追随者。但後期 OpenAI 通過調整自身的組織設計,Altman 的野心下,以「上限盈利」的模式與微軟聯盟,解決了資金問題,也推動了前沿的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Altman 也擅長推高公司的估值來換取員工的忠誠。根據《中國企業家雜志》的報道,OpenAI 最近的幾筆股權交易 , 投資人獲得的其實來自員工持有的股份。
在企業不同的周期下,OpenAI 快速地進行了變動,實現了平衡,在這一點上,即便将車輪前轉,也很難做出比當時更好的選擇。
隻是在新的周期下,OpenAI 需要再次刷新自己,給出一個新的選擇了。
03、巨頭與創業公司,一個難解的命題
斡旋其中,被這場「宮鬥」弄得焦頭爛額的,還有 OpenAI 背後的金主——微軟。
在 Ilya 明确告訴員工們,Altman 将不再擔任首席執行官後,微軟首席執行官 Satya Nadella 表示,Altman、前 OpenAI 總裁 Greg Brockman 和其他 OpenAI 員工将加入微軟,領導「一個新的先進人工智能」研究團隊。
微軟高管對于 Altman 的「被解雇」感到震驚與憤怒,并試圖采取了行動讓 Altman 複職。原因也并不難理解,一是微軟在年初又向 OpenAI 投資 100 億美元,而借助與 OpenAI 的聯盟,已的确給微軟帶來了看得見的 AI 紅利。二是,在與微軟的合作中,Altman 是關鍵紐帶,此前,正是 Altman 成功說服了微軟向 OpenAI 投資 10 億美元。
而 Altman 被解雇前,盡管在公開場合雙方還是大秀恩愛,但實際上微軟與 OpenAI 的關系很緊張。根據《The Information》的報道,比如 OpenAI 受到了來自微軟的諸多壓力,微軟也在通過開發新的人工智能模型來減少對 OpenAI 的依賴。
僅從目前來看,Altman 加入微軟更像是「緩兵之計」。一方面,正如我們上文所提到的,Altman 向往權力,這考慮他在微軟中的新身份與地位。二是微軟自身的能力與決心,扶持一個 OpenAI 已經不易,内部從零開始又要花費更大的精力。
很難說,這場宮鬥還有沒有後續,但對人工智能從業者來說,至少要考慮三個關鍵的問題:一是有時候,創業要找能力強的人,但有時候志同道合可能更重要。二是創始人光環固然重要,也能發揮重大作用,但必須要以完備的組織架構設計想清楚背後的控制權問題;三是和巨頭間的關系非常重要,不過沒有永遠的朋友,有的隻是生意與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