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宋笛 2023 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出現 " 部分行業産能過剩 " 一語不可低估。2012 年和 2015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曾提及産能過剩。翻過年來,即開啓了一輪去産能周期。這次會否一樣?
答案是不會,至少不會是之前那種規模和方式地 " 去産能 "。
首先是産能過剩的程度不同。2012 年剛剛經曆了一輪大規模的刺激政策,短期刺激帶來的産能疊加刺激後需求擴張的無力,出現了産能過剩的迹象。2012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爲,産能相對過剩和經濟下行壓力之間的矛盾 " 有所加劇 ";對 2015 年前後出現的産能過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判斷是結構性産能過剩 " 比較嚴重 ";但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隻是認爲 " 部分行業産能過剩 "。從數據來看,2023 年前三季度工業産業利用率雖在低位,但基本維持在 74% 以上,而 2016 年多季度均在 73% 以下。
其次是産能過剩的領域不同。2012 年、2016 年甚至追溯至 1998 年,過剩的産能主要集中在紡織、煤炭、鋼鐵等傳統産業。這些行業以國有企業爲主導,其中伴有大量 " 僵屍企業 " 利用行政補貼持續運營。這些行業過剩産能的背後本來就有強大行政力量的推動," 解鈴還須系鈴人 ",因此彼時去産能以一種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方式推動,并伴随國企改革的進程。
此次情況不同。盡管 2023 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并未明确提及産能過剩行業,但在此後中央财辦相關負責人詳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時曾提及," 部分新興行業存在重複布局和内卷式競争,一些行業産能過剩 "。從整個産能利用率看,醫藥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電子設備制造業均處于産能利用率低谷或者出現了較大的下滑,此外諸如光伏、锂電池等産業也普遍被認爲存在産能過剩的情形。
這些産業大部分不是傳統産業,市場主體也是以民營企業爲主,其中一些行業的産能過剩當然也有地方政府地推波助瀾,但整體上還是市場機制運行的結果。權威人士曾說:" 那些本身沒有行政幹預、市場機制發揮較好的領域,就别再去指手畫腳了。比如,消費品領域市場化程度高、競争相對充分,市場能夠自動出清,他們去不去産能完全可以依靠市場調節。" 以此而論,這些行業的去産能可能需要政府小幅調整一些具體的産業政策,但大體上可以放心交給市場。
最後是産能過剩的原因不同。此前幾輪産能過剩在需求端呈現的不足并非短期不足,而是曆史性退坡。這種退坡也往往伴随着經濟結構的轉型,需要從供給側入手,進行持續性改革以匹配新的需求、引導新的需求、創造新的需求。
但這一輪的産能過剩,部分來自房地産等行業周期性轉變帶來相關行業需求端不足,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設、" 平急兩用 " 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城中村改造等 " 三大工程 " 的推進,預計進一步平衡供需;另一部分過剩産能則是内外需市場的短期不足所緻,其原因包括海外貨币政策周期、市場預期偏弱等。但這些過剩行業本身大部分還處于發展期,仍有大量的海内外需求,且需求有望持續增長。對于這些行業,并不需要在供給端大規模主動地去産能,而是需要充分利用好國内超大市場的優勢,進一步提升國内市場的總需求,并幫助企業更好地走向海外,利用好海外市場需求。
相對而言,這才是化解這一輪産能過剩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