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兩組數據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一組數據,是國家統計局關于 1-10 月份房地産行業的情況:
新建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15.8%,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17.7%;新建商品房銷售額同比下降20.9%,其中住宅銷售額下降22.0%;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同比下降10.3%,其中住宅投資下降10.4%。
另一組數據,是一家房地産服務企業的 " 成績單 "。上個月(11 月 21 日),貝殼正式發布了三季報,截至今年 9 月末:
總交易額 7368 億元,同比增加了 12.5%;淨收入 226 億元,同比增加26.8%;存量房交易的總交易額同比增長8.8%;新房交易的總交易額同比增長18.4%;門店數量 48230 家,較上年同期增加12.1%;經紀人數量爲 476420 名,較上年同期增加11.0%;淨利潤 11.68 億元,經調整淨利潤達到 17.82 億元,超出了分析師的一緻預期。
市場在 " 下降、下降、下降 ",同行一家接一家在暴雷。但是這個企業,卻在 " 增長、增長、增長 "。
這讓人感到有點奇怪:一個靠房地産交易生意起家的 " 中介 ",爲什麽房地産行業看着 " 在變糟 ",它卻越來越 " 好 " 了呢?
有人說,這是 " 大災之年 " 裏的曙光。也有人說,這是回光返照的徒勞掙紮罷了。
我有一些想法,不一定對:因爲它在 " 萎縮市場 " 裏及時做到了頭部,又居安思危在 " 擴張市場 " 開辟了新業務。
隻有認清市場,把動作做對了,你才能活下去、活得好。
是不是有些複雜?沒關系,我們一點點來。
就先從 " 萎縮市場 " 說起吧。
在萎縮市場裏,成爲冠軍企業
當一個市場在不斷萎縮,會發生什麽呢?
市場變成了一個擂台。當擂台縮小,站不穩的瘦子就被擠了下去,隻有強壯的才能留下來。比如,白酒。比如,單反相機。又比如,近兩年的房地産。
如果市場在同比下降,有的企業業績卻還在增長,那麽,這些企業應該比市場平均水平,多做對了一些事情。
我曾和貝殼 CEO 進行過 3 次對談,然後在貝殼 2020 年 8 月上市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和你深度分析過貝殼的ACN 經紀人模式。2021 年我和貝殼找房高級副總裁、CHO(首席人力資源官)左東華聊了聊貝殼人的基因,他總結了 5 個關鍵詞:用戶力、産業力、耐挫力、合作力和價值力。
所以,我一直挺關注貝殼的進展。也很好奇,這家企業之後會怎麽走。
2020 年貝殼剛上市的時候,幾個月就突破了 6000 億的市值。這是什麽概念?當時碧桂園和萬科加起來,才比得上一個貝殼。
天呐。6000 億。碧桂園和萬科的和啊。
你或許沒聽說過貝殼,但你多少聽說過鏈家,就是那個,社區附近總會有一家的房産經紀門店。他們也是第一個打出 " 真房源 " 口碑的房産經紀品牌。
現在,鏈家對于貝殼,就像是京東自營品牌對于京東。鏈家,是 " 品牌 "。而貝殼,是彙聚了衆多鏈家這樣的品牌的 " 平台 "。
雖然貝殼上市時風光無限,但沒多久,就開始面臨一個挑戰:它所在的市場,正在萎縮。
不過,房地産行業并不能完全算作 " 萎縮市場 ",更像是一個周期性的市場。
怎麽說?請看圖。
我去把國家統計局數據扒了下來,畫了一張圖。很有意思的是,房價似乎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幾乎每 3 年一周期。
不過這個周期是否可持續,還要看政策、人口、經濟環境等等複雜的因素共同作用。
但,隻要是在房地産下行的時期,企業就都站上了萎縮市場的擂台。
而貝殼所在的房地産交易市場,就建立在房地産的基礎上。
不過,萎縮市場對于一些企業來說,不一定是壞事。
随着企業跌下擂台,這些企業之前服務的人和需求,就被釋放了出來,由留下來的強壯企業承接。
所以,雖然市場總體在萎縮,但是頭部企業卻在長大。
而你要是想在萎縮市場裏想要活下來,就一定要盡快成爲冠軍,成爲最大的那個。
靠一個人的力量不足夠,得合作。怎麽合作?所有有效的合作,都應該創造全局增量。
得吸引越來越多的人站在你身邊,一起把經紀業務做好、做大。
這就是貝殼的 ACN 模式。什麽是 ACN 模式?Agent Coorperate Network, 經紀人合作網絡。
貝殼把所有房産經紀人分成了 10 個角色,分别歸于房源方和客源方。
而這套房源方、客源方的角色定義,爲的,是讓 " 利益分工 " 更公平明确。
以前,B 端的問題就是一個字," 亂 "。
想象一下,你拉來的客人,你親自去帶看。看了一天,熱得汗水濕透衣服,可你去一趟衛生間的功夫,就被旁邊的競争對手拉走了。你得多生氣啊。
你承擔了很多角色義務,但是利益卻被其他人拿走了。
這就是 B 端的零和博弈。你死我活。你有我就沒有。
而 ACN 模式,讓角色分擔的 " 利益 " 和 " 責任 " 一一對應了起來。
有時候這些角色會在一個人身上重合,甚至一個人就承擔了房源方的完整 5 個角色。那你拿得蛋糕,就應該多一些。
這樣一來,如果你手上有賣不動的房子,剛好我手上有找不到房源的客戶,我們合作,房子就賣出去了。而根據你我承擔的角色來分配蛋糕,拿到的大小也各自舒坦,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來這個平台。
平台,就越做越大。
不僅是房産經紀人,貝殼還逐漸把其他房地産相關的服務者,納入這個體系,比如租賃管家、裝修設計師、施工師傅、社區服務人員。
這個模式的本質,是制造 " 規模效應 "。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就可以變成互利共赢的 " 多赢博弈 "。
隻是,哪怕是超級頭部企業,它的天花闆,就是市場的大小了。随着市場萎縮,它的天花闆也在降低。增長,就非常非常有限。
甚至,長到一定程度,就隻能一同萎縮。
這幾年,随着房産市場萎縮,貝殼總市值也跌去了 7 成。
怎麽辦呢?
好在,這個曾經的冠軍,已經變得足夠大了。哪怕是現在的貝殼,也依然比碧桂園和萬科加起來還大。足夠大,會有什麽好處?
企業生長出來的枝桠,就有能力突破原來的市場,伸去 " 擴張市場 " 找尋新的生命力。
去擴張市場裏,挖掘第二曲線
擴張市場,又是什麽樣的呢?
如果說萎縮市場,買的人在減少,賣的人在增多,供應大于需求。那麽擴張市場,就是那些,用戶需求很高,但是需求還沒被人解決的市場。
像是高品質租賃、高品質裝修。
以這兩個市場爲目标,2021 年貝殼的戰略體系裏,推出了兩個新業務線。
出租方面,貝殼的 " 省心租 " 品牌,提供 " 全托管 "、" 租金托底 " 的服務。
家裝方面,貝殼推出品牌 " 被窩家裝 " 和 " 聖都家裝 ",提供一站式整裝服務。從設計,到主輔材選配,到施工,再到家具和家電和軟裝的定制服務,都拿來自己做了。
惠居做出租,整裝做裝修。而這 2 個新業務,無論哪一個,比起中介抽傭的生意,都要 " 重 " 很多。
但是對于已經變大的貝殼來說,增加 " 出租 " 和 " 裝修 ",所需要的投入,和小企業相比,會少很多。
怎麽來理解呢?不妨用一個有趣的科學實驗來跟你做類比吧。
如果你已知大象和小貓的體重,你也知道一隻小貓每天需要吃多少克的食物。
請問,大象一天吃多少呢?
給你 1 分鍾想想答案。
我猜,你會說,大象的體重是小貓體重的多少倍,大象吃的糧食就是小貓吃的多少倍。
然而,科學家們曾經研究過許多動物的代謝率,得到的結論卻很出人意料:當動物的體重增加 1 倍,它需要的食物和能量,并不是同樣增長 1 倍,而是隻需要多出 75%。
也就是說,規模每擴大一倍,會有 25% 的結餘。
這個結論,在城市增長、企業管理中,也屢次得到印證:規模的大小和投入的比例,不是 1:1 的關系,而是随着規模增大,投入的增長卻在放緩。
出租和裝修,都是房地産交易裏生長出來的生意。對于貝殼來說,投入成本就像是喂給大象的糧食,長出來的租賃和家裝業務則是大象增長的體重。
貝殼所需要付出的 " 成本 ",并不是随着 " 體重 " 成倍增長的,而是小于這些倍數。
就拿家裝來說,貝殼在費用端,能比傳統家裝公司節省。
貝殼過往通過 "ACN 模式 " 和 " 樓盤字典 " 大量交易積累的客源,可都是裝修的精準客戶群啊。
他們可以通過給平台上的經紀人引流獎勵,從客單價裏抽 3-5%,轉化效果就能超過大幅砸廣告費重新走一遍營銷轉化漏鬥的效果。
回看近年貝殼的業績,其中增長最快的,反而不是 " 老本行 " 房地産經紀業務,而是租房。
而根據貝殼三季報,租房和家裝這兩個新業務,已經快要趕上老本行了。
第三季度,租房業務爲貝殼帶了 39.4 億元的淨收入,同比增長 118.4%,超過了一倍。
家裝業務也有了顯著增長,淨收入 42.1 億元,同比增長 32.6%。
相比之下,雖然房地産市場整體銷售下滑,貝殼的主業卻挺穩健的,第三季度二手房和新房交易的淨收入,分别是 62 億(同比基本持平)和 77 億(同比 +30.9%)。
租房。家裝。39 億。42 億。
二手房。新房。62 億。77 億。
規模效應,降低了貝殼做事的難度。擴張市場,讓貝殼抓住了新的機會。
從 " 買房時代 " 歸回關注 " 住 " 本身
貝殼 CEO 彭永東說過這樣一句話:從 " 買房時代 " 歸回關注 " 住 " 這件事本身,是當下的趨勢。
一個市場到處都是機會,跑出卓越的企業,不是難事。難的是,當一個市場開始萎縮,企業還能在不利環境裏,依然保持韌性。
萎縮市場裏做到頭部,是貝殼的上集。
貝殼創立了樓盤字典和 ACN 模式的護城河,快速成長成了頭部。
擴張市場裏抓緊新機會,是貝殼的下集。
貝殼做家裝、租房,快速增長。
到了去年 7 月,貝殼又新增了一條業務線,成立了貝好家,跑去拿地了。
老本行的經紀業務,再加上三個新業務家裝、惠居、貝好家,共同構成了目前貝殼的 " 一體三翼 " 戰略體系。
多條腿走路,貝殼在房地産周期的波峰波谷裏,努力熨平波谷。
11 月 14 日,貝殼又 " 增重 " 了,推出了 6 項平台級服務承諾:
" 交易不成,傭金無理由退 "
" 真實房源、假一賠百元 "
" 物業欠費、損失先行墊付 "
" 标準都做到,房款平台保 "
" 漏水披露、損失補償 "
" 免電話營銷,擾一賠百元 "
針對這些業界公認的痛點,貝殼還設立了 1 億元的平台賠付保障資金,來給消費者兜底。
意思是,我不僅給你承諾,我還給真金白銀的誠意。
誠然,貝殼這兩年接連 " 變重 " 的動作,是會迎來可持續的增長,還是會像過去幾年那樣忍受虧損?你我都無法預測。
但有件事,是貝殼這樣的企業不斷在告訴我們的:誰能真正獲得 " 信任 ",誰才能走得更遠。
左晖創立鏈家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爲他畢業後的租房體驗糟糕得超乎他的想象。信息、價格都不透明,中介坑蒙拐騙。就連鏈家剛成立的幾年裏," 假房源 " 的問題都一直存在。
直到左晖痛下決心,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做了 " 樓盤字典 ",确認和記錄 " 真房源 ",這才開始逐漸改變行業 " 假房源、拿差價 " 的亂象:
字典裏的每套房子,擁有 7 級門址,包括城市、城區、樓盤、樓幢、單元、樓層、房屋,并且通過一個代碼和這個地址對應起來。房子的具體信息以及周邊配套設施的信息,細緻到綠化率、通信配置、供電方式等等,都被收錄到了字典裏。
而貝殼的新動作,則是不斷根據已經診斷出的房地産存在的問題裏,繼續爲人們提供大規模定制的服務。
想要抵抗行業的低谷,甚至賺到超額收入,你就必須不斷創造真價值。
有人問過創始人左晖,爲什麽要給平台取名叫 " 貝殼 " 呢?
左晖的回答讓人動容。他說,希望整個經紀人行業能像大海般純淨。
真好。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
最後,也把左晖的一段話,送給你:
" 請大家永遠相信自己。雖然每個人都很渺小,但隻要我們在一起,就能創造巨大的價值,可動山林。"
共勉。
*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參考資料
1、《李翔:左晖創造了什麽樣的社會價值?》,得到 APP,李翔
2、《規模》,傑弗裏 · 韋斯特
3、《2024 年 1 — 10 月份全國房地産市場基本情況》,國家統計局
https://www.stats.gov.cn/zwfwck/sjfb/202411/t20241115_1957428.html
主筆 / 木言聲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