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薦語:
以下文章來源于紅科技 ,作者紅科技
如果 1963 年出生的人稱得上是曆史上最大的 " 嬰兒潮 ",那麼到了 2023 年,他們又将演變成最大的 " 退休潮 "。據不完全統計,将近有 2000 萬人退休。這是社會和民生面臨的大問題。這多年以來,我們國家的養老金逐年上調,但有相當一部分退休人員還是覺得養老金不夠,他們希望按年齡上調養老金,将養老金漲到 4000 元至 5000 元,這樣他們的晚年生活才叫幸福。
對于老百姓的呼籲,一些社保專家立馬跳出來反對。他們的反對意見主要是三條:一是按照年齡上漲,違反多繳多得的市場規則;二是按照年齡上漲,對社保繳費高的有錢人不公平;三是按照年齡上漲到 4000-5000 元,1.3 億企業退休人員新增支出超過 1.5 萬億元,這可是一筆數額巨大的支出,錢不夠啊。
事實上,按照年齡統一上調養老金到 4000 元,也不是過分要求。扣除物價上漲和貨币貶值因素,全國平均 3000 元的養老金,大多數人的養老金也就 2500 元左右。人一旦上了年紀,各種疾病找上門來,看病吃藥方面的花銷很大,加上吃飯穿衣,用水用電,各種費用算下來,總感覺捉襟見肘。按照目前生活成本初步算一下,養老金上漲到 4000 元,也就保持現有生活水平不降低。
工齡長達 30 年、40 年的國企退休老工人,應該是最迫切上漲養老金的群體。他們年輕時艱苦創業,工資低;人到中年又遭遇企業經營效益下滑,不得不下崗分流、買斷工齡;到老年時,養老金又太低。他們屬于樂于奉獻、敢于犧牲的一代,為國企和國家改革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今天,我們國家和社會發展了,理所應當回報這些曾經的功臣。每月 4000-5000 元,也才能讓他們體面養老。
關于養老金的問題,政策制定者不能被某些所謂的專家給忽悠了,站穩人民立場才是王道。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是養老體系不能搞純粹的商業化。我們是有前車之鑒的。教育市場化、醫療市場化給百姓帶來了什麼後果?所幸,國家已經開始進行改革,比如教育體系 " 雙減 ",砍掉校外培訓機構。醫療體系也逐步實行全國統籌。養老體系建設不能搞純市場化、商業化,否則的話,就會導緻普通退休老人晚景凄涼、老無所依。
二是養老金來源不能局限于 " 後人供養前人 "。我們國家現在的養老基金主要來源是在職人員繳納的社保,也還有少量的财政劃撥和投資收入。随着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這種機制恐怕難以支撐,很快将陷入 " 入不敷出 " 局面。幸好,國家現在逐步實施養老金全國統籌,部分富裕地區可以幫扶其他地區。未來,随着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年輕人供養老年人的負擔逐步加重,在職人員繳納社保的壓力也就愈來愈大。這種 " 供養 " 鍊條将很快斷裂。
三是我們要找到符合中國特色的養老之路。美國養老資産總體規模是本國 GDP(23 萬億美元)的 1.5 倍,而中國的養老金總體規模隻占我國 GDP(17 萬億美元)的 10%,别忘了美國隻有是 3.3 億人,而我國是 14 億人口,人均水平隻有前者的 1%。歐美發達國家社保、福利、養老體系比較健全,這些國家的人民不需要有太多存款,甚至可以任性當 " 月光族 "。他們而不需要存錢,是因為他們有可靠的養老保障。所以,我們國家在養老體系建設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是養老金開源最重要。後人供養前人的路子,隻會越走越窄。現在網上大家熱議的延遲退休政策,意在讓老人多工作、多繳納社保、晚領養老金,這隻是節流的辦法。但開源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事實上,國有企業本是全民所有,我們國家現有 46 萬家國企營收占 GDP 的 75%,可以考慮從中劃撥一部分股權或利稅給養老基金,這也應該是一條可取之道。
PS:您贊同嗎?多多轉發,呼籲政策更務實、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