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婦科檢查,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麽?
是陌生物體的侵入、私密部位的暴露?
還是那些莫名的情緒:緊張、不安、恐懼、羞恥……?
無論是出于對婦科疾病的恥感,還是出于對檢查手段的不适," 婦科檢查 " 四個字,對于大多數女性來說,都可以說是一種有些糟糕的體驗。
前不久,一位博主在網絡上分享了自己對鴨嘴鉗(陰道窺器)的不滿和困惑,評論裏湧現出無數對此心有戚戚焉的女性。
在科學發展日新月異、醫療技術不斷進步的今天,爲什麽女性仍舊在忍受這種 " 不必要 " 的痛苦?
這種痛苦背後,可能是千百年來整個社會對女性感受和需求的漠視。
很多人對婦科檢查的恐懼,都來自于陰道窺器。
陰道窺器是一種婦科檢查中常用的醫療器材,因爲外形酷似鴨嘴,也被稱爲鴨嘴鉗。醫生一般用它來撐開陰道,從而暴露出子宮頸口及其周圍的陰道穹隆,便于觀察和取樣。
如今的鴨嘴鉗分爲大、中、小三個型号,大部分患者使用的的都是中号鴨嘴鉗。它的規格一般爲 105mm × 26mm,進入陰道大約 7-9mm。如果撐到最大,上下兩葉距離可以達到 2-4cm,足以讓醫生看清楚陰道内部和子宮頸口的情況。
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鴨嘴鉗,卻是很多女性的婦檢 " 噩夢 "。
© 視覺中國
婦科檢查本就因檢查部位的私密性而讓很多女性感到緊張,再加上陌生的環境、尴尬的體位、對未知的恐懼,更會加劇心裏的不安和焦慮。
躺在婦檢床上的女性,對于鴨嘴鉗這個突然侵入自己身體的器具,往往充滿抵觸和抗拒。而身體越緊張,鴨嘴鉗就越難以進入,疼痛感就會越強,有的甚至會造成出血。
而且,有的醫生在檢查過程中,缺乏和患者的溝通,手法、力度也不夠恰當,更加重了患者的不适,讓婦科檢查蒙上了 " 疼痛 " 的陰影。
在豆瓣小組 " 代表月亮消滅婦檢陰影 ",有兩萬七千多人聚集在這裏,分享自己的婦檢經曆。焦慮、害怕、抗拒、羞恥……成爲小組裏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
而這種對婦科檢查的恐懼,往往成爲阻礙女性及時問診治療的一大障礙。
《2022 中國育齡女性生殖健康研究報告》顯示,在接受調查的 3100 多名女性中,有 70.6% 在過去一年内出現過月經問題、白帶異常等婦科症狀,但其中僅有 1200 餘人選擇就診,占比爲 57.8%。
忍受疾病的不适,抑或忍受檢查的疼痛,擺在女性面前的,從來就隻有這種兩難的選擇。
然而,女性的這些痛苦體驗,最終隻成爲默默湧動的隐秘暗流,停留在私下的閑談交流裏,甚至隻能自己獨自忍受,無處訴說,無人知曉。
鴨嘴鉗自 19 世紀誕生以來,也曾經曆了幾次叠代更新——材質從金屬變成了塑料、矽膠,型号也從特定大小變成了大中小三個型号,甚至加上了照明燈。但無論如何改良,基本的樣式都始終如一,并沒有改善女性患者的體驗。
© 視覺中國
将近兩百年過去,鴨嘴鉗給婦科醫生帶來了很多便利,但伴随而來的,是無數女性的疼痛和不便。而這種痛苦就像房間裏的大象,無人關注,也無人在意。
相比于女性 " 短暫的 "" 輕微的 " 不适來說,讓醫生用最簡單的方法看清楚,快速做出診斷,似乎更爲重要。
在漫長的醫學史上,這種對女性身體感受的忽視、扭曲和偏見屢見不鮮。而鴨嘴鉗,可能隻是其中的一個小小樣本。
" 這點疼都忍不了,生孩子怎麽辦?"
" 哪有這麽疼,太誇張了吧?"
很多女性在生活中都聽到過這樣的話,醫學領域也不例外。由于對女性 " 情緒化 "" 歇斯底裏 " 的刻闆印象,經由女性表達的疼痛,經常被醫生認爲是誇大其詞的,也因此她們往往得不到和男性相同的治療。
當女性說出自己身體的不适時,有人告訴她 " 這隻是心理作用 "。
當女性表達自己的疼痛時,有人告訴她 " 這是正常的,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 "。
圖源網絡,侵删
就拿生育來說,即使無痛分娩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仍舊有人對此感到抗拒,認爲無痛分娩會 " 影響孩子 ",母親 " 忍一忍就好了 "。女性哺乳期常見的的乳頭皲裂、乳腺炎,也很難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還有研究顯示,英國女性子宮内膜異位症的診斷,平均延誤時間可以達到 7.5 年,主要原因就是女性的疼痛症狀被忽視了。
這些女性特有的疾病和痛苦,往往成爲醫學研究中被忽略的角落。比如每個月折磨無數女性的痛經,相關研究和治療途徑就非常有限。醫學博士理查德 · 勒格羅曾向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申請資金用于研究治療痛經的藥物,卻因 " 沒有人将痛經視爲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 " 被駁回。
因爲男性沒有月經,痛經就很難得到應有的重視。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關于勃起功能障礙的研究是關于經前綜合征的五倍。
不僅如此,在臨床試驗中,也存在着廣泛的性别數據缺口。一直以來,醫學界都習慣于選擇男性、雄性動物作爲藥物實驗的受試者,女性被排除在臨床試驗之外。
圖源 /BBC 短劇《她說》
正如社會心理學家卡羅爾 · 塔夫裏斯所說:" 男性的身體就是解剖學本身。"
但由于體重、體内脂肪、激素分泌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藥物對男性和女性的作用往往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很多藥物在上市時對女性的具體影響都是未知的。女性隻能按照男性适合的劑量服藥,從而不得不面對更多的不良反應風險。
有研究顯示,安眠藥安必恩在女性血液中停留的時間要比男性更長,如果女性按照常規劑量服藥,可能更容易産生嗜睡、認知障礙等問題,增加交通事故的風險——而直到 2013 年,FDA 才将這種藥對女性的推薦劑量減半。
就連日常用于 CPR 訓練的假人,也都沿用了男性的身體構造,胸部平坦、沒有乳房。使用這種假人進行 CPR 訓練的人們,在面對需要急救的女性時,往往也會感到猶豫和不知所措,從而耽誤救援。
一項研究發現,在發生心跳驟停時,男性受到 CPR 救援的概率爲 45%,而女性隻有 39%。即使實施了救援,男性的存活率也要比女性高出 23%。
不隻是醫學領域,日常生活中,對女性的忽視随處可見:
鋼琴的琴鍵是按照男性的手指寬度和大小來設計的;汽車碰撞試驗中使用的是男性假人,安全氣囊和安全帶也是按照男性标準設計的;夏天寫字樓裏的空調溫度往往設置在 22 度左右,以男性最喜歡的溫度爲标準……
似乎這個世界默認是屬于男性的,作爲 " 第二性 "" 客體 " 的女性,并不在其考慮的範圍内。
女性往往因此承受着各種困難、不适,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圖源 /《她說:女性人生瞬間》劇照
很多女孩從小學鋼琴,女性鋼琴家的數量卻遠遠少于男性。因爲爲男性設計的琴鍵,對女性來說跨度太大了,她們往往要忍受更多的勞損和疼痛;
在車禍撞擊中,女性死亡的可能性比男性高 17%,重傷的可能性更是要高 73%。因爲女性的身高體重、肌肉、體型等都和男性不同,使用男性假人得出的試驗結論并不能準确反映女性的數據;
女性總是覺得夏天辦公室裏的空調溫度太低,工作環境并不舒适,因爲女性适宜的環境溫度大約在 25 ℃……
即使是一些看起來 " 平等 " 的安排,其實也潛藏着對女性的不公平。
就拿廁所來說,在大多數公共場合,男女廁所的數量都是基本一緻的,但男廁所常常空無一人,女廁所卻永遠在排隊。因爲女性上廁所的時間是男性的 2.3 倍。
月經期需要更換衛生巾、懷孕時上廁所更頻繁,常常需要陪同小孩上廁所……很多因素都會讓女性上廁所的時間更長。數量一緻的男女廁所,看似平等中立,其實恰恰是對女性需求的忽視,是一種更爲隐形的性别偏見。
圖源 /《82 年生的金智英》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于把男性的經驗、男性的視角默認爲 " 人類的經驗 "" 人類的視角 ",而女性的經驗和感受,往往被看做是小衆的、不重要的、非典型的——即使她們和男性一樣,占據了總人口數量的一半。
就連一些女性創作者們的作品,無論是小說、電影還是脫口秀,也常常被批評 " 視角狹窄 "" 瑣碎無聊 "" 無關緊要 "" 過于關注性别 " ……
而男性創作者卻從來不需要面對這些争議——因爲他們的經驗、價值觀和興趣偏好,天然就是重要的、典型的、規範的。
在這樣一種結構性的偏見下,女性的需求往往被抑制,感受也常常被忽視。而當女性一旦表露出自己的需要和感受,還要被批評敏感、矯情、情緒化,再次經受對女性的污名。
如果我們不能發現種種現象背後的不公和歧視,而把這視爲是正常的、理所應當的,隻能反思、忍耐、被動地接受,其實恰恰是陷入了男性社會的圈套。
圖源 /《時尚先鋒香奈兒》
隻有敏銳地識别出這種歧視,持續地發聲和表達,才能讓女性的感受和體驗真正地被看見。
從 " 高鐵上不售賣衛生巾 " 引發的争議,到生育損傷的廣泛讨論,再到關于婦科檢查、鴨嘴鉗的集體表達,每一次女性的發聲都可能帶來一些小小的進步。
在女性常常被 " 視而不見 " 的世界裏,在公共場域講述自己的個人經驗,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和感受,或許是讓女性被 " 看見 " 的第一步。
不再沉默,也不再做 " 少數 "。
文 | cc
圖源 | 視覺中國、網絡
封面圖來自《82 年生的金智英》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