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媒科技評論
前段時間,小米在 2024 新品發布會上發布了多款軟硬件新品,除了新手機小米 15 系列之外,還有新車小米 SU7 Ultra 量産版,這台售價超 80 萬元的新車,也被外界戲稱 " 真敢定價 "。
回想當初小米 SU7 上市前,外界就曾對售價有過不少猜測,雷軍更親自回應,稱搭載(SU7)同樣電池包的車,均價都在 40 萬以上,不可能做到 9.9 萬或 14.9 萬起售。
但最終小米 SU7 的起售價還是在 20 萬元出頭,性價比依然極高。不過,僅大半年以後,雷軍就敢直接将新車定價到超 80 萬元,國産豪車的底氣到底是什麽?
更重要的是,當下的超豪車市場正在集體 " 渡劫 ",有的超豪車品牌已經銷量腰斬,對國産汽車品牌來說,這到底是彎道超車的機會,還是尋求合作共赢的好時機?
超豪汽車集體啞火
據小米公布信息顯示,小米 SU7 Ultra 在預售 10 分鍾内,預訂量就突破了 3680 輛。值得一提的是,外界一直認爲小米 SU7 神似 " 法拉利 ",而小米 SU7 Ultra" 高性能賽車 " 的定位,也被認爲直接對标法拉利。
雷軍也在近日透露了小米 SU7 Ultra 的定價内幕,他表示公司内部就小米 SU7 Ultra 的定價讨論了數月,但雷軍認爲應該将價格定得與标杆産品(如特斯拉)相同,這樣做可以将部分利潤用于增加研發投入,爲用戶提供更好的産品。
汽車高端化的好處确實不少,雷軍所言的高利潤率就是其一,但要守住高端品牌,卻似乎越來越難了。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 1-9 月以來,瑪莎拉蒂、賓利、勞斯萊斯、法拉利等傳統豪車的銷量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其中,邁凱倫、瑪莎拉蒂的下滑最爲嚴重。以瑪莎拉蒂爲例,其今年 1-9 月的累計銷量較去年同期下滑高達 79%,7-9 月的月銷量更隻有 30 輛左右,平均日售僅有一輛車。
曾經,超豪車在中國市場過了一段很長的 " 好日子 ",2021 年,百萬級豪車在國内市場的銷量規模達到頂峰,市場占比約爲 1.38%。
2022 年,超豪車的整體市場占比開始下滑至 1.16%。不過,當年部分豪車品牌依然獲得不錯的銷量,法拉利、蘭博基尼、賓利在華銷量增速分别爲 73%、9% 和 -9%,法拉利當年還新增了 1552 名中國車主。
但從 2023 年開始,超豪車就迎來了轉折點,超豪車的市場占比萎縮至 1.08%,法拉利、蘭博基尼、賓利在華銷量都有不同程度下滑,分别下降了 4%、17% 和 18%。
在銷量持續下滑的背景下," 超豪車們 " 也不得不積極參與價格戰。前段時間,保時捷中國經銷商集體 " 逼宮 " 一事登上了熱搜,背後是經銷商不滿被壓庫存,以及越來越大的折扣幅度,甚至到了虧本賣車的地步。
這半年來," 買 Taycan,送小米 Su7" " 賓利飛馳降價 70 萬 " " 瑪莎拉蒂低至 50 萬元 " 等促銷信息紮堆出現。除此以外,BBA 也坐不住了,不少車型的降價幅度超過 10 萬元。
但主動放下身段的超豪車們,卻反而讓車主感到 " 被背刺 "。更有甚者,像寶馬今年以來 " 出爾反爾 " 降價、漲價、又降價的操作,更将消費者對豪車品牌的認知和信任給消磨掉。
隻能說,在國内新能源車圈持續不斷的 " 價格戰 " 下,消費者對 " 降價 " 本就幾乎 " 脫敏 ",再加上反複無常的定價策略,更讓消費者甯願觀望,也不會着急對豪車出手。
新勢力車企紛紛補位
除了策略問題之外,超豪車之所以 " 賣不動 ",也因爲宏觀經濟開始進入 " 緊縮時代 ",大衆的高奢消費變得更加謹慎。
但值得注意的是,超豪車的核心消費群體是超高淨值人群,經濟環境的影響不至于讓他們買不起一輛新車,所以超豪車銷量 " 啞火 ",更多是因爲它們的市場份額被其他品牌所蠶食了。
據汽車自媒體 " 駕仕派 " 調查,在 2020 年新能源車市場爆發以前,國内市場進口車和合資 / 獨資品牌的銷量,一直是穩定上漲的。但從 2020 年開始,其市場份額就開始出現下滑,特别是以超豪車爲主的進口車領域,其市場份額較相比巅峰時期跌超過 50%。
綜合這幾年國内新能源車企的動作來看,超豪車的市場份額到底被誰吃了,答案已經不言而喻。
從 2021 年開始,理想、問界、蔚來等新勢力的銷量開始快速增長,這些品牌的主銷價位基本都在 30 萬元左右。據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去年 35 萬 -40 萬價格區間的車型銷量漲幅最大,同比增速超過 1 倍。
其中,去年發布的問界旗下高端旗艦 SUV 問界 M9,其主銷價位更已經到了 50 萬元左右,上市 9 個月以來,累計大定超 15 萬輛。
在問界 M9 發布之後," 不努力就隻能開 BBA" 一度成爲了網絡段子,相較于 BBA 輪番降價,國産新能源集體沖高端的趨勢反而越來越明顯。
比如比亞迪推出 66 萬元的騰勢 D9 和超百萬的仰望 U8;長城坦克 700 和吉利極氪 001FR 的售價都在 70 萬元以上;蔚來 ET9 也在 80 萬元。
" 車圈紅人 " 周鴻祎認爲,國産新能源将重新定義豪車。新能源汽車的崛起引領了新的汽車風潮,引導消費者從品牌導向逐漸過渡到價值導向,同時也給了消費者更多選擇空間,包括油車 / 電車、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車内配置等更多個性化需求。
不過,雖然國内車企頻繁 " 沖高 ",但市場表現并不總是如預期那樣樂觀。以比亞迪仰望 U8 爲例,今年以來,其銷量從 1 月的 1652 輛下滑至 9 月的 294 輛。
長城坦克 700 自今年 2 月上市以來,其銷量也從 3 月的 2235 輛車下滑至 9 月的 1196 輛,雖然首推版本定價爲 70 萬元,但後續推出的其他版本已降至 40 萬元出頭的價格帶。
國産高端新能源車 " 不叫座 ",核心還是品牌勢能,通常品牌的發展都是從上往下易,從下往上難,想要通過一款産品來改變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這顯然并不現實。
另外,大部分傳統豪車産品都經過了全球市場的驗證,相較而言,國内高端新能源車雖然在技術、配置方面對得起百萬售價,但在使用體驗上卻未必能完全契合用戶需求,比如仰望 U8 具備的原地掉頭、應急浮水等功能,就被不少消費者認爲過于雞肋。
這意味着國内高端新能源車想要成功 " 沖高 ",不僅要舍得下本、舍得下料,更重要的是打磨細節,這些 " 看不見的産品力 ",才是高奢産品的核心競争力。
國産汽車的 " 長期主義 "
雖然,近年海外超豪車品牌在中國市場集體遇挫,但與其說它們會偃旗息鼓,倒不如說隻是暫時潛伏,一旦雄獅 " 覺醒 ",它們依然是最不好對付的競争對手。
近期,奧迪宣布其新款車型 A5L 将搭載華爲智駕系統,正式加入華爲智駕的 " 朋友圈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奧迪不走尋常路,其首款搭載華爲智駕技術的是燃油車,而并非電車。
奔馳也在近日發布了 "L2++" 級别的無圖智駕全球首秀視頻,此前就有媒體爆料稱奔馳将采用 Momenta 提供的高階智駕方案,将應用于其全新的純電 CLA。
由此可見,在汽車産業的新能源時代,海外豪車品牌因爲起步慢,轉型更難,給了國内新能源車企 " 彎道超車 " 的機會。
但也有部分豪車品牌開始走下 " 王座 ",甚至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來重新調整産品的底層邏輯,尋求新的轉型之路。
誠然,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無論從産業鏈的完善程度、技術的進步速度,還是智能化水平的提升等方面來看,都表現出強大的競争力和發展潛力。
但不能忽視的是,海外豪車品牌長久積累下來的品牌底蘊,仍然是他們的 " 底牌 "。因此,在這場高端汽車市場的較量中,國内汽車産業要思考的并不隻是如何打造出中國版的 " 法拉利、瑪莎拉蒂 ",而是探索更多在生産制造、智駕技術等方面的合作方式,通過 " 潤物細無聲 " 的方式提升産品能力,從而走向全球舞台。
要讓品牌成爲全球市場的共識,車企們不僅要 " 向高處望 ",更要 " 向實處幹 "。畢竟,短期的銷量并不代表一切,中國汽車産業要獲得新能源車圈下半場的勝利,還需要更多的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