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 日,胡鑫宇事件新聞發布會召開,認定這個 15 歲的少年系自缢死亡。至此,胡鑫宇失蹤事件真相終于大白。
我們容易被撲朔迷離的事件吸引,對生命的敬畏卻不夠多。在紛紛擾擾的信息中,我們是從來得有些遲的通報和一篇篇跟進報道中一步步認識了那個内向、溫和、孤獨、有上進心的孩子,胡鑫宇。
此前通報中透露,他曾與母親三次通話,哭訴不想讀書、想回家,也向老師同學表示學習吃力、壓力大,注意力難以集中,存在睡眠問題、休息不好,想回家,還在課本上寫下 " 如果我不活了,将會怎麼樣?" 的字樣。然而這些求救信号都被一一忽視,15 歲少年在多次猶豫不決後決定輕生。
通過他留下的錄音筆,我們終于聽到了他的心聲,但是太遲了。逝者已矣,為了不讓這樣的悲劇重演,有許多教訓需要汲取。
對于胡鑫宇家人及其學校師生來說,此事件帶來的傷害巨大,有必要進行心理幹預。至于校方此前是否過于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疏于關心學生的心理情緒也值得注意。目前,鉛山縣教體局表示 " 校方已進行心理危機幹預,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詢服務 ",并提及接下來将 " 全面建立‘一生一策’成長檔案,建立學校、年級、班級、家庭四級預警網絡,提升班主任、任課老師、家長對心理障礙的識别能力,做到情況早發現、早預警、早幹預。"
相關部門的處置方法雖屬亡羊補牢,也提醒更多師生、家長需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另外,老師、家長不是學生的對立面,而是可以平等交流的傾訴者和傾聽者,并且同樣需要注重心理健康。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刻不容緩,家庭、學校、社會需協同努力,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把生命教育落到實處。
每個人的生命隻有一次。下一次,一定要更努力聆聽到 " 胡鑫宇 " 的心聲,更早接收到他們的求救信号,讓我們的關心和愛護來得更溫暖、更及時。
現代快報 + 評論員 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