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清華大學博士,朋友們,抓緊啦!最後隻剩六個名額,倒計時,五四三二一。
如果你也關注 AI,在網上沖浪時可能遇到一個戴着眼鏡、溫文爾雅的男人,他就是曾經風靡一時的「AI 教父」李一舟。
如今李一舟所有 AI 課程都被下架,但無數個「AI 教父」還在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在互聯網世界中活躍着,也别看不起這門生意,就連世界五百強公司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埃森哲,笑得最甜的賣鏟人
本季度,生成式 AI 的新訂單額超過 6 億美元,上半年累計達到 11 億美元。
猜猜這是哪家明星 AI 獨角獸公司的亮眼成績?然而,這句描述實際上摘自知名咨詢服務埃森哲 2024 财年第二季度的财報。
可能你會對埃森哲這家世界五百強公司不太熟悉,但它在全球商業和科技領域的影響力卻是無處不在。
當你和朋友談論數字化轉型、雲計算,AI 等前沿技術話題時,埃森哲則是背後那種提供廣泛服務和解決方案、涵蓋了戰略咨詢、數字營銷、技術服務和運營等多個領域的專業服務公司。
以 ChatGPT 爲代表的生成式 AI 燃起了一把大火,不僅點燃了整個 AI 行業,也燒到了埃森哲(Accenture)這家傳統咨詢企業。毫不猶豫地,這家公司同樣果斷押注了 AI。
去年六月,埃森哲宣布将在三年内向 AI 投資 30 億美元,幫助各行業的客戶快速、負責任地推進和使用 AI。
都說 AI 重塑千行百業,但行業還沒重塑,中流砥柱的管理層們卻已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即便是世界五百強這樣的企業,在面對 AI 熱潮的來襲時,也會感到無所适從,而提供 AI 咨詢服務的埃森哲倒也像是另一種形式的李一舟,被用來治療行業内普遍存在的 AI 焦慮症。
和李一舟有所不同的是,埃森哲并不隻靠嘴皮上的功夫,還是會給企業提供一系列 AI 服務和解決方案,合作對象中也不乏 AWS、Anthropic 以及英偉達等行業領頭羊。
埃森哲官網顯示,其最新提供的的新一代 AI 服務套件就包含一個專有的模型選擇平台、定制化技術、模型管理服務以及專項培訓項目。
定制的「模型選擇平台」允許用戶根據業務環境或成本、準确性等因素選擇不同的模型組合。
根據特定的業務需求、數據來源和技術定制 LLM,并提供持續的微調和提示工程服務。
提供技能和能力,幫助客戶有效使用和管理 LLM,包括全面的培訓與認證項目。
近日,AWS 就宣布與埃森哲、Anthropic 達成合作,将幫助受嚴格監管的行業如醫療、公共服務、銀行和保險等引入并擴展定制的生成式 AI。
其中埃森哲将定制微調 Claude 模型以滿足客戶需求,并培訓 1400 名工程師成爲 AWS 上 Anthropic 模型的專家,提供全面的生成式 AI 應用部署支持。
高投資也迎來了高回報,在去年上半年,埃森哲關于生成式 AI 的客戶項目訂單額尚且還隻是 3 億美元,到了今年上半年這一數字就翻了三番,達到了 11 億美元。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同,OpenAI 最近一年也才實現近 16 億美元的營收。而文生圖領域的「扛把子」Stability 去年 10 月的支出約 800 萬美元,但同年 8 月的收入卻隻有 120 萬美元,幾乎成了最先倒下的 AI 明星公司。
踩在生成式 AI 的風口上,就能解開通往未來财富的神秘密碼,但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浪潮中,最大的赢家并非那些躬身投身于 AI 模型研發的廠商們,而是站在金礦邊上提供工具與服務的「賣鏟人」。
無論是提供 AI 解決方案的埃森哲還是簡單粗暴賣算力的英偉達,皆是如此。
2016 年,黃仁勳親自将一台超級計算機 DGX-1 送給了 OpenAI,使得原本需要一年時間才能完成的訓練壓縮到了一個月,進而加速引爆了新一輪的 AI 革命。
穩坐寶座的英偉達占據了 GPU 全球高達 80% 以上的市場份額,堪稱名副其實的 AI 算力之王。其股價也借着這波淘金熱一路飙升,成功跻身 2 萬億元市值俱樂部,僅次于蘋果和微軟。
在這波 AI 淘金熱潮中,除了搶數據、搶算力,搶人才,AI 初創們連域名都要搶占先機,也讓位于大西洋上的安圭拉小島國意外地從中分到一杯羹。
通過向全球 AI 企業和研究組織出售或租賃「.AI」域名後綴,僅一年時間,安圭拉從中獲得的 AI 紅利就從 830 萬上升至兩千多萬美元。
相較之下,直接下場「挖金礦」的廠商們如同回到了互聯網創業的莽荒階段,不惜用「燒錢」的打法來換取技術先發優勢。
但即便是一騎絕塵的 OpenAI,在沒找到合适的商業化落地之前,也難以擺脫光賺吆喝不賺錢的困境。
《Analytics India Magazine》曾指出,但是維持 ChatGPT 這一 AI 服務的運行,OpenAI 每天就需耗費近 70 萬美元的資金,同時盈利也猶如鏡中月水中花。
雖然這一消息遭到 OpenAI CEO 的否認,但在這個以顯卡爲代表的硬件資源價格不斷攀升的背景下,每一張價值 3 萬美元 H100 都在提醒我們,大模型之戰既燒錢,也看不到任何盡頭。
「AI 教父」的背後,是焦慮的普通人
在生成式 AI 浪潮的面前,焦慮的情緒不僅在企業的高層會議室中蔓延,也同樣滲透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ChatGPT 的誕生,讓人們驚歎于 AI 的潛力和可能性之餘,也讓社會各界難得達成了一些基本共識:生成式 AI 将是百年難得一遇的曆史轉折點,而人類的工作崗位和職業路徑将會由 AI 重新定義。
全球咨詢巨頭麥肯錫曾預測,到 2045 年左右,約 50% 的工作将由 AI 完成,其中諸如咨詢等高薪知識性員工面臨被 AI 取代的風險也會更高。
這一變化已經在美國矽谷的一連串裁員潮中初現端倪,亞馬遜、Alphabet、微軟等科技巨頭,手起刀落之間,數十萬大廠員工摘下了挂在脖子上的公司廠牌。
裁員的趨勢如同一場突如其來的寒流,沒有減緩的迹象,反而愈演愈烈。這固然是全球經濟環境下滑的結構性「瘦身」,但背後也難掩 AI 崛起的影子。
在這場「效率年」變革中,資本的冷靜和理性顯得尤爲突出。去年 4 月份,亞馬遜宣布對其廣告業務部門進行裁員。決策的背後,也是因爲原本由人類完成的工作,現在可以由 AI 來更高效地執行。
遑論科技企業的精英們,普羅大衆也同樣面臨 AI 帶來的焦慮。
ChatGPT 推出僅兩個月,月活躍用戶就達到了 1 億,成爲有史以來增長最快的消費應用程序。用戶的飙升不隻是統計圖表上的一條曲線,也在無形中映射出人們面對 AI 迅猛發展所帶來的焦慮。
Midjourney 颠覆繪畫領域?Sora 逐步取代傳統影視工作者?Suno 創作出符合潮流的音樂作品?Devin 取代程序員?在 AI 技術的井噴期内,我們見證了各類 AI 工具對我們飯碗的「虎視眈眈」。
各類社交平台的「AI 教父 / 教母」們也通過發布各種關于 AI 資訊來吸引關注和挑撥情緒,向普通人發起了一場信息的圍剿。
以小紅書爲例,當你在平台上搜索 AI 相關的内容,你會發現無數的帖子和視頻都在手把手教你如何玩轉 AI,但仔細一看,教學是前菜,賣課和倒流才是陰影下的後手。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抖音等短視頻平台上。一些主播拿着相似的話術和文案,模闆化地介紹着一些 AI 概念,幾分鍾過後,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比起浪費時間,更要警惕知識分享中「貨不對闆」的情況。前不久,Sora 還沒向公衆開放測試入口,提示詞的兜售就已經被騙子提上日程了,限時特價 999 元,就能讓購買者從小白秒變大神。
當然,從本質上說,李一舟、埃森哲之流還是利用信息差來收割「韭菜」,但其行爲也并非全然消極。除了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消費邏輯,從更寬容的角度來看,他們也将一些新鮮的 AI 知識嚼碎了「喂給」用戶,這也打破了信息壁壘,促進了 AI 技術的普及和理解。
面對 AI,我們能做些什麽
站在技術變革的門檻上,其實這種 AI 焦慮與恐慌往往是多餘的。
就「颠覆」最爲要緊的内容生成領域而言,行業的真正瓶頸并不在于内容的生産速度,而在于内容的深度與質量。AI 雖然能夠以驚人的速度産出内容,但要想達到人類創作者所具有的細膩情感和獨到見解,仍舊是一道不易跨越的高牆。
從更廣闊的視角來看,盡管技術和平台在不斷演進,人類的基本需求卻始終如一。我們對于故事、音樂和情感的渴望從未改變,隻是它們的表現形式在随着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
與過去的紙媒和電視相比,今天的公衆号和短視頻成爲了新的叙事載體。這種形式的更叠,其實是人類表達方式的自然演變,使用 AI 制作的内容也是如此。
比起 AI 帶來的恐慌,我們需要解決的更多是一種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對未來充滿了 AI 焦慮,另一方面對于深入了解和學習新技術又顯得興趣缺缺。
在這個信息觸手可及的時代,我們有無數的資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 AI。微軟、Google、英偉達、A16z 等行業的官網上,都提供了全面的 AI 學習材料。甚至斯坦佛大學教授吳恩達等 AI 專家也提供了免費的在線課程,爲我們打開通往 AI 世界的大門。
而我們最需要做,也是最難做到的,就是敞開胸懷,靜下心來擁抱 AI。
附上一些免費的學習資料:
生成式 AI 領域行業分析:https://twitter.com/omooretweets/status/1767934284172779933
吳恩達教你書寫 AI 提示詞:https://twitter.com/AndrewYNg/status/1651605660382134274
前 OpenAI 大神教你讀懂 Transformer: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fpMkf4rD6E
Transformer 模型架構論文:https://arxiv.org/abs/1706.03762
通用智能體的進化方向:https://twitter.com/DrJimFan/status/1770848955519107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