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收視口碑雙爆收官,《顯微鏡下的大明》順勢接檔。
巧的是,《顯微鏡下的大明》男主角竟然和《狂飙》中的反派撞名了。
" 老默,我想吃魚了 " 變成了 " 老默,我想算數了 ",這一波算是夢幻聯動!
《顯微鏡下的大明》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由張若昀主演,吸引了大量的關注和讨論。
然而幾集之後,褒貶不一,馬伯庸的小說影視化改編又 " 撲 " 一部?
01
《顯微鏡下的大明》敗在哪?
簡單來說,故事是從一件人丁絲絹稅的案子講起。
明朝萬曆年間,金安府仁華縣的草民帥家默是一個對算學十分執拗,幾近瘋魔的呆子。
偶然間,他發現了本縣百年來一直交的一項絲絹稅,是本該八縣同擔的冤大頭稅目,而這件事隐然還跟他父親當年的冤死有關,于是他決定不顧生死也要追查到底。
故事情節聽起來過瘾,也很有意思。
這部劇的演員陣容也十分強大,張若昀、費啟鳴、戚薇、王陽等人的角色特點都很鮮明。
帥家默有着黑暗的過往,他的父母在一場大火中喪生,讓他變成了大家口中沉迷于算術的癡呆天才,隻認死理,也不懂人情世故。
他随着查案的進程,一步步去回憶起那些不為人知的真相。
受挫後瘋狂撞牆的狠戾、盯着牆上 3530 數字有規律敲打的手指、與對手針鋒相對時猩紅決絕的雙眼 ……
這個角色是有血有肉的。
豐寶玉開頭是個敗家的纨绔子弟,當了玉佩,在賭場裡混得風生水起,小表情中滿是得意。
但他又不是完全不靠譜,他腦子轉得快,懂得變通,也可以無條件支持自己的好兄弟,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
很多時候憨憨的,傻傻的,但又不失可愛。
作為 " 叔圈 " 代表人的王陽這次與張若昀的二搭依然默契和諧。
程仁清雖是反派,隻被利益驅使,幾次出場都與帥家默針鋒相對,但實則他仍有良知,人物刻畫合理且有層次,也為後面他是否反戈埋下伏筆。
豐碧玉是劇中為數不多的女性角色,豪爽、潑辣、敢愛敢恨,也帶給觀衆新鮮的感覺。
不僅是主角的形象立體,劇中的各個小人物都有各自的故事,需要慢慢細品。
新官上任的黃知府,各懷鬼胎,暗中通氣的幾個知府,躲在背後運籌帷幄的範淵 ...
幾個人輪番登場較量,都很耐人尋味。
《顯微鏡下的大明》除了仔細塑造了人物,更是豐富了每個人物存在的合理性,強化了内容的深度。
帥家默在第一次提告失敗後,眼神和态度依舊堅定,即使身處大牢也要仰天長嘯 " 何為算學 "。
越癡、越瘋,越能展現了帥家默那種不摻任何雜質的單純,面對困境依舊執着和無畏的人生态度。
有的人雖處在反派的立場,但也有正派的善良之處。
程仁清不慎落水之後,帥家默不計前嫌跳下水救他,所以後面當帥家默和豐寶玉造人暗殺時也能暗中幫一把,還這個人情。
鄧知縣也是精通算學之人,卻久在官場磨平了心氣和棱角。表面上他要站在對立面反駁帥家默,可在私下他卻沉浸在兩人一起讨論算術題的快樂中,和帥家默惺惺相惜。
有不同的立場,不同觀念的碰撞,才會更有戲劇張力。
此外,《顯微鏡下的大明》整部劇的畫風看下來特别舒服,打光、妝造、濾鏡都很有古代的氛圍感。
許多畫面呈現極具東方美學,不僅實景布置,構圖也十分考究,光影色調的調配,會跟着人物心理的變化和劇情的推進不斷變化。
哪怕是這一幕由山變為明代官銀金花銀的小轉場,也十分精美,讓人眼前一亮。
有的鏡頭還利用場景去烘托人物,極富中式美學的畫面構圖襯托出了明代鄉紳官員的百态。
不少網友說,看電視劇看出了電影質感。
但同樣,《顯微鏡下的大明》的缺點也十分明顯。
作為冷門題材,劇情平淡、節奏拖沓無爆點,是大家吐槽的第一個點。
《顯微鏡下的大明》開篇的前三集,一直在忙于鋪墊故事發生的起因、刻畫人物角色形象,遲遲進入不了主題。
帥家默丈量田畝、帥家默和豐寶玉賭錢被扣、說書先生大肆渲染帥家默提告這些情節不是不需要,而是不需要這麼多的篇幅。
人物角色是都描繪出來了,但劇情沖突卻沒跟上。
原著的精彩之處,就在于雙方對于這個案子的幾番辯駁,體現出妙語連珠、剝繭抽絲的快感。
然而劇裡卻沒有把人物特點鮮明的優勢發揮出來,看着坐了一屋子人,每個人都慷慨激昂,卻形成了 " 空有一群老戲骨愣是演不出精彩的對手戲 " 的局面。
而且在主線并不明朗的時候,居然還給配角安排了感情戲,讓觀衆更加出戲。
這就是沒有把節奏拿捏好帶來的弊端。
還有部分原著黨認為改編後的劇本在人物刻畫上耗費的筆墨太多了,缺少了原著的宏大叙事觀,所以夾雜在裡面的細節就沒能完全展露出來。
人情人性的複雜,相互踢皮球的矛盾,官和民之間的對抗這些本該出彩的點,顯得那麼乏味。
作為影視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畫其實是最吸引觀衆的地方,處理是否得當也是能不能平衡好原著黨和追劇黨的關鍵。
追劇黨則認為劇情淡化了對男主角優秀性格特征的描述,而張若昀雖然有演技,但表演卻有些固化,還有些地方演得誇張生硬。
有人吐槽他的表演半永久,一直都擺脫不了範閑的影子,隻不過文科生變理科生,從背詩變成了背公式," 瘋魔 " 的表現方式如出一轍。
例如劇裡的标志性動作:梗脖子、瞪眼睛。
一個呆子的神情動作不好演,傻和精明又是隻在一念之間,這個尺度如何把握,才能既讓人信服,又顯得不至于太過傻氣?
張若昀對此的表現隻能說心有餘而力不足。
此外,這部劇不是爽劇,劇中很多地方影射現實,略顯壓抑,也是觀衆看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原著本來就是根據絲絹案中的一位風雲人物程任卿編寫的《絲絹全書》寫成,而史書最大的特點就是重視對事件的描述。
帥家默作為底層小人物,沒有任何光環,處處碰壁。而且他提告的案子又影響了别人的利益,所以一直被否定,一直被反駁,甚至被陷害,被試圖滅口。
再加上劇中大段算術類的專業台詞堆積,稍微一走神就跟不上了,看得心累。
不爽,确實不符合絕大多數觀衆的追劇邏輯,所以也就有一些人看了幾集選擇棄劇。
02
馬伯庸小說影視化難在哪?
觀衆不是第一次覺得由馬伯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看不下去,此前的《風起洛陽》和《風起隴西》也都遭到過同樣質疑。
事實上,馬伯庸的小說影視化,确實不是一件易事。
馬伯庸的小說學術性太強,很多曆史十分考究,這就讓改編工作難上加難,既要符合史實,又不能不顧戲劇效果。
改編難度大,就意味着小說情節如何取舍,人物如何塑造都需要仔細考量。
《風起隴西》被吐槽經曆了 " 魔改 ",故事結構和人物關系全部打亂,造成觀影障礙,收視一路慘跌。
這部劇主要是以三國為時代背景,本身看起來就黑乎乎的充滿壓迫感,又加入了諜戰的題材,不僅台詞半文半白,劇情上也是前後段相背離,三國快演成無間道。
然而劇被觀衆吐槽不好看,看不下去後,編劇率先發聲,内涵《風起隴西》收視不高還需要考慮 " 觀衆的觀影習慣和耐心 "。
劇情走向和節奏快慢的尺度是一部劇能否成功的關鍵,但這也是最難掌握的地方。
最後的效果,要麼是《風起洛陽》的劇本被質疑過于緊湊,導緻人物關系和劇情邏輯沒有交代清楚,細節上經不起推敲。
要麼就是《長安十二時辰》或者《顯微鏡下的大明》這樣節奏拖沓。
《長安十二時辰》故事用電影或短劇就足以表達清楚,卻非要拍出 48 集,還過度使用沒有信息量的長鏡頭,讓觀衆不得不評價這是一部注水劇。
不會講故事,講不好故事,就會白白浪費好的素材。
也是因為曆史考究,所以無形中給觀衆設置了一到 " 隐形 " 的觀劇門檻,不熟悉曆史的觀衆很容易被勸退。
劇組也不是沒想辦法彌補這個缺陷。
一方面,劇集裡除了實力派演員,搭配一些流量演員可以帶人氣。就像《風起洛陽》的主演陣容,就是演技派黃軒帶偶像派宋茜和王一博。
但流量演員隻是聲勢浩大,面癱的演技、含糊不清的台詞保受争議,反而拖了後腿。
另一方面加一些搞笑的台詞增強可看性,就像《顯微鏡下的大明》裡刻意營造的一些喜劇元素,銜接不好又容易顯得不倫不類。
這些問題都是影視化改編的難點,也是容易翻車的點。
但不是每部劇都毫無是處。
《風起隴西》外景、打戲、打光等制作都高級感滿滿,《長安十二時辰》算是有水花的一部,美則美矣。
《風起洛陽》服飾精緻,禮儀考究也常被提及,在許多細節上都給足了觀衆誠意。
它們和《顯微鏡下的大明》一樣,好評聲中都是制作精良,畫面質感好,古風感滿滿。
但小說改編電視劇并不是做到服化道、審美在線就可以。
如果沒有真正能打動人心的内容和角色,給觀衆流暢的追劇體驗,劇反而就會被貼上僞高級、故弄玄虛的标簽。
影視化的客觀困難确實存在,但也要慢慢積累經驗,一點一滴去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