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逃媽。
前兩天廣州一老同學興奮地給我發來個截圖:
她家孩子明年小升初,數學底子不錯,感覺可以一戰。
其實我也觀察到了,這兩年正好有幾位國内朋友的娃都趕上小升初,隻要不甘心等搖号,想主動出擊先擇個好學校的,無論是校外機構推薦,還是掐尖悄悄考,還是數學類最能打。
注意我說的是數學類,不隻是數學,具體一會兒來解釋。
咱們再看看美國這邊的情況。
這邊娃們剛放完春假,大家正蓄勢待發準備好好搞學習,各類課外班報名很火熱。
我發現今年身邊有個明顯的趨勢,家長們在爲孩子選擇課外活動方向、砸錢砸時間時,開始考慮 " 人工智能 " 的影響了。
以前比較簡單,一方面看孩子興趣,一方面盯升學要求,兩者平衡一下就好。
但最近被 ChatGPT 這樣的 AI 工具一攪,尤其是很多家長自己的工作就離不開它時,不得不開始思考:
• 現在學的很多東西,都是 AI 分分鍾可替代的,意義何在?
• 孩子的時間該花在哪裏,才是值得的?
• 孩子需要擁有怎樣的能力,将來才更有競争力?
記憶類的,知識累積類的,即将過時,因爲再強的大腦,都頂不過幾個 T 的硬盤,更何況 AI 的全網大數據。
普通的思考、融會貫通,淺層次的腦力勞動,也守不住了,因爲 AI 已經具備相當的思考能力,整理材料、組織語言、編寫文案、分析數據等等,都不在話下,而且又快又好。
真就隻有更聰明、思維能力更強的大腦,才有勝算。
這點上,國内國外都一樣,無論是升學選拔、職業需求,基本都落在這個方向。
所以爲什麽開頭我說的是" 數學類 ",實質學校就是想選更聰明、腦袋更靈活的孩子,用數學來選可以;用現在很火的信奧賽來選也可以,因爲信奧賽搞的是算法,歸根結底還是思維能力;用一些智力遊戲競賽也可以,隻是那樣對出題老師要求更高,也更難保證公平性。
總之,就是用考察思維能力的工具,選拔出聰明的大腦。
這樣的孩子是學校想要的,也是企業想争取的。
前幾天我看到一份 ChatGPT 核心團隊的研究報告,清一色名校學曆,而且大多數是理工強校。
最多的前 5 大高校是斯坦福、UC 伯克利、麻省理工 MIT、劍橋、哈佛和佐治亞理工(這個大家可能聽得比較少,是美國亞特蘭大一所藏龍卧虎的理工強校)。
清華大學也榜上有名。
據說 ChatGPT 核心團隊有 9 位華人,他們已經成爲國内科技巨頭最想搶奪的人才。甲子光年報道,目前國内科技大廠都明确提出訴求," 就想找 OpenAI 項目裏的華人 "," 薪資不設限,越快越好 "。
我覺得 AI 帶來的一系列變化,給家長們最大的心理沖擊是:它完全能用理科的方法來解決文科問題,能寫出邏輯嚴謹、情感豐富的文章;能做出很炫的圖畫、視頻……這就很可怕了,因爲所有的文字、經曆、感受、色彩,都能被量化成數據,用算法來處理。
原來我們說有些孩子更擅長理科類的邏輯思維,有些更擅長文科類的感性思考。
現在看來,每個孩子,都需要在邏輯思維培養上再使勁兒往上撐一撐。
因爲隻有在思維能力上更上一層樓,才更難以被替代。
談到這,大家可能都有些焦慮了,這很正常,也很無奈。
不過呢,我們還是得把這種情緒壓一壓,放到一邊去,想想從現在開始可以做些什麽。
我認爲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在成長的每個階段都做合适的思維訓練,讓大腦得到充分的挑戰和鍛煉。
我按照年齡從小到大的順序,列幾件事,大家可以參考下:
0-3 歲:
在日常生活中滲透思維訓練
多和孩子做分類、找相同、找不同的練習,比如整理玩具、整理衣物等等。
a. 給孩子建議或要求時說清楚因果關系。比如,夏天到戶外玩,可以告訴孩子,因爲今天很熱,所以你容易口渴;因爲容易口渴,所以你需要多喝水。又比如,明天一早要趕飛機,可以告訴孩子,因爲航班很早,所以我們要早點兒起床;因爲要早起,所以今晚要早睡。
b. 多和孩子溝通我們做事情要按照一定順序的原因。比如爲什麽要先穿襪子再穿鞋,爲什麽先系好安全帶再開車,爲什麽搭積木時要按照說明書上的步驟順序……逃逃很小的時候和我們一起去超市時,我會告訴他爲什麽我們需要先拿日用品、零食、幹貨,然後是新鮮的蔬菜、水果,最後才是冰凍的肉,海鮮,冰激淩,讓他知道我們做事情的順序每一步都是有依據,有道理的。
這個階段主要是打底子。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講邏輯,make sense 的感覺。
2-5 歲:
玩很多很多的益智桌遊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奇心很重,吸收能力也很強,單靠和家長的日常對話,或者家長靈機一動想到的活動已經 " 喂不飽 " 了,而且也很費媽。
借助一些好玩有趣的益智桌遊是個好辦法,我們平時也經常給大家推薦。它們往往有不同的針對性,有培養記憶力的、語言表達的、邏輯思維的、空間幾何感的;有适合單人玩的、兩人玩的、多人玩的;有競争型的、合作型的等等。
這個階段,也是打底子。着重在拓寬度,雖然都是思維訓練,但也有很多的細分,讓孩子的大腦在每個維度上都得到拓展和訓練。
桌遊的方式,也非常順應孩子這個年齡段的特點:喜歡粘着爸爸媽媽玩。
5 歲 +:
嘗試一款能深度玩下去的 " 桌遊 "——棋類
最熱門的應該就是圍棋和國際象棋這兩樣,我之前也都給大家推薦過。
不用太糾結選那個,讓孩子都試試,選一個自己更喜歡的就好。
哪一個在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上都很能打。
逃逃學過下棋,我非常有感。
棋類是這個年齡段最容易讓孩子 " 沉迷 " 進去的思維訓練。
要說培養思維,奧數也挺培養的(我一會兒就會談到),但就這個年齡段來說,棋類更好用。
爲啥呢?
它有兩大特點:
• 純粹。做數學題娃起碼得認識字,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吧?下棋就很簡單,認清棋子,了解規則就可以玩了,沒有任何其他幹擾,就是純粹地練邏輯思維。孩子的大腦忙得過來,也就能深得下去。
• 有趣。下棋是對抗性活動,反饋很快很強烈,一盤棋完了要不輸,要不赢,情緒變化很大,比 " 做完數學題對答案 " 更具有遊戲性,更 fun。
我覺得這兩點特别能打中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心理。
感興趣的孩子,真的不需要家長推,孩子會一頭紮進去,自己琢磨。
你也完全不用焦慮别家都能算到幾位加幾位,會背乘法表了,我家是不是落後了。
絕對不會,棋類就是最好的數學啓蒙,後面隻會彎道超車。
三年級 +:
奧數
中高年級以上的孩子,學習任務開始加重,這個時候練思維,最好是能和校内學科也沾上邊的,比另起爐竈要省時間。
我覺得最好的選擇,就是奧數。
可能現在不叫 " 奧數 " 了,叫 " 數學思維 ",或者 " 數學創新 " 啥的,總之,就是要比校内數學難度大一些的,孩子得動一下腦筋,跳一跳才能夠得着的。
思維能力一般的,學淺奧;能力更強的,學競賽奧數。隻要家長不 push 着孩子一定要參加多高級别的比賽,拿多好的名次,奧數本身就是很好的思維訓練遊戲,還能幫助到校内數學成績,何樂而不爲?
如果早幾年寫這篇文章,到這裏就該結尾了。
但現在我想想還得加上下面這條:
五年級 +:
信奧賽
先說說編程和信奧賽的區别。
編程,指的是學習一門編程語言,比如 scratch、python、C++ 等,需要一定的思維能力,但難度不大,達不到類似下棋、奧數那樣的燒腦程度。
信奧賽,是孩子熟練掌握了一門編程語言後,使用這門語言去參加編程競賽。它需要較強的思維能力,要燒腦。
我之所以加上它,是因爲這幾年國内國外都很熱。
逃逃在美國整的是 USACO, 我不少同學的孩子在國内整的是 CSP-J/S, NOIP,都是信奧賽。
從需求看,它和未來科技發展的方向很近,信奧賽搞算法,現在最頂尖的科技大廠裏的核心技術團隊,也是在搞算法。
從升學看,到了這個年齡,要考慮小升初,将來的中考,實話講走數學競賽太難出頭了,信奧賽暫時還算藍海,沒那麽擁擠。
當然,因爲它燒腦,能起到思維訓練的作用,即便不爲啥,也是很值得整一整的。
EASTWEST
其實挺無奈,從曆史上看,科技在不斷進步,但社會競争卻越來越激烈。我們現在已經能上天下地了,但不但沒有躺平,還 996,甚至 007~
這一輪科技變革,不出意外的話,還是會讓本來就已經很卷的賽道,變得更卷。
那能怎麽辦呢?
我覺得吧,作爲家長我們得了解趨勢,免得娃的方向錯了,再努力也是徒勞。
但在具體過程中,比如上面列舉的這些學習訓練,就純粹一點兒好了,讓孩子樂在這些事情本身,自己跟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進步了一點點,思維有所長進,就夠了。
歡迎加入我們的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