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夏 3》官宣今晚開播,被大家調侃應該改名 " 樂秋 "。
雖然這一季我熟悉的樂隊不多,但嘉賓陣容相當強大。除了張亞東,還有寶藏男孩彭磊以及所到之處注定血雨腥風的那姐。另外特别開心第一季憾失 TOP5 的九連真人回歸,還有鋼心樂隊的主唱賽力是演員熱依紮的親哥哥,期待熱依紮去現場打 call。
想到《樂夏 2》已經是 2020 年夏天的事兒了,莫名恍惚。時間過得太快太快,本來以爲今年失去了 " 脫口秀大會 ",也會失去 " 樂隊的夏天 ",沒想到它雖遲但到。接下來我可能會選一些題材寫寫這檔節目。
于我而言,前兩期樂夏有遲到的燥動也有青春的回憶,比如 " 水木年華 "。
《樂夏 2》" 水木年華 " 一輪遊,被 23 歲的專業樂迷評價爲中年人的油膩,吓壞了自信還能唱、能跳、能拼搏、能奮鬥的一衆 35+ 男女。
更有網友看熱鬧不嫌事兒大,怼專業樂迷:你說水木年華油膩,把李健老師放在哪兒?另一部分年輕網友驚呼,這跟李健有啥關系,勿 cue。
後面這部分網友,顯然不知道 " 水木年華 " 是李健老師的音樂起點。
白駒過隙,時光荏苒,25 歲之後,我們好像很容易忘記自己的年齡。看到曾經敲動少年心扉的歌手,轉眼已經四五十歲,才忽然想起,自己離 18 歲的夏天也已經十分遙遠。
對很多人而言,水木年華就是這樣一個組合。
水木年華組合的實際控場人,是清華建築系畢業的盧庚戌,兩任合夥人分别是清華電子工程系的李健和缪傑,而李健、缪傑又是同班同學。
" 水木年華 " 還短暫出現過三人組合,加入了王小波的外甥、清華大學電機系的姚勇。
▲ 李銀河、王小波與姚勇(中)
姚勇小學學習小提琴,初中進入銅管樂隊,初二進入北京中學生金帆交響樂團,并随團參加亞運會閉幕式、北京音樂廳專場等大型演出。一進清華就組建了自己的樂隊,一度想要退學玩搖滾。
舅舅王小波爲這個不省心的外甥寫了一篇文章,談如何做年輕人的思想工作。
王小波寫到:演秋菊的卸了妝一點都不悲慘,她有的是錢 …… 聽說她還想嫁個大款。這種種事實說明了一個真理: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藝術的源泉;而你去受苦,隻會成爲别人的藝術源泉。
姚勇隻參與了水木年華一張專輯的錄制,後來去搞互聯網,成立了自己的科技公司,風靡一時的《QQ 炫舞》就是姚勇公司做了賣給鵝廠的,僅這一樁買賣就實現了财務自由。
果然他人的痛苦成就了多金的互聯網新貴。做青年人思想工作,我隻服王小波,三言兩語改變了文藝青年的夢想——還是得賺錢啊 ……
水木年華火在前半場,李健火在後半場。
大衆心理總想拿李健跟水木年華比較,問李健爲什麽離開如日中天的水木年華。
早年,李健曾經還原現場。說他跟盧庚戌都不屬于擅于交流的人,有事喜歡悶在心裏,要能吵一架反倒可能不會分開。
真說起來,盧庚戌算是李健的引路人或者伯樂。2001 年,盧庚戌給李健打電話,問他還想不想唱歌。當時李健被分配在廣電系統做電視下鄉項目,經常在農村一呆就是半年,戴着安全帽登高爬低、調試信号。
迷茫的李健立刻接受邀請,辭職跟盧庚戌成立了 " 水木年華 " 組合。組合成立半年,就推出了 5 白金銷量的《一生有你》專輯,兩個白衣飄飄的學霸少年,橫掃各大金曲排行榜。
7 個月後,水木年華推出第二張專輯《青春正傳》,兩人馬不停蹄地參加各種音樂節、大型活動。
走紅太快,讓兩個年輕人的友誼經曆巨大考驗,他們的音樂理念也漸漸發生分歧。一次參加完活動回程的飛機上,盧庚戌對李健說,如果你總想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幹脆你就離開。
雖然後來李健承認主動提出讓他離開,可能是盧庚戌的氣話,但成年人玩笑裏總帶着真性情,氣話跟真話也僅一線之隔。
可以肯定的是,當時兩人對于音樂、理想、人生的規劃都分岔了。
李健說一個組合的分手,像戀人、夫妻分手。分手後,自己迷茫過一陣子,而盧庚戌也經常失眠。
盧庚戌後來找到唱功也很好的缪傑和音樂才能全面的姚勇,成立了第二代水木年華,姚勇很快因爲身體原因退出,第三代水木年華盧庚戌和缪傑一直走到今天,就是登上《樂夏》舞台,被年輕人批評反複吟唱中年人的油膩青春的 " 水木年華 "。
李健與盧庚戌、缪傑一度維持着友好的關系,直到李健參加《我是歌手 3》,作爲踢館歌手,在一衆飚高音的 " 技術派 " 中,如清流緩緩流進觀衆的心裏,以情服人,一躍成爲許多女觀衆的中年男神。
李健曾經在一檔節目中,被問如何定義女神,他回答:卓爾不群,面對很多變故依然内心穩定、有所堅持的人。
這說的是他自己吧。分什麽男女,能稱得上大神,唯有 " 堅持 " 二字。
李健的走紅,或許讓盧庚戌覺得自己受到了打擾。原本已經井水不犯河水的兄弟,經常被人拿出來比較,老盧心裏難免郁悶,情緒一失控,跟網友發牢騷,說李健當年離開《水木年華》是不負責任。
水木年華剛開始走紅的 2002 年,李健單飛到底是不是不負責任,對于水木和老盧來說,我覺得是;但這個責任是不是一定要負,我覺得不是。
李健單飛,首先做到了跟水木年華完全切割,不唱水木年華的歌,不用水木的名氣;他自己的作品,也全部留給了水木年華。
2003 年,李健出個人專輯《似水流年》。宣傳文案中,他寫到: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告别了原來的組合 …… 我曾一度陷入了迷惘。
主動避開了 " 水木年華 "。
這張當年默默無聞的《似水流年》,收錄了 2010 年春節被王菲唱火的《傳奇》。這首歌是離開水木年華後的李健,一個人住在沒有暖氣的四合院的一角,看完茨威格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後寫出來的。
其次,水木年華經過短暫的修整後,2004 年滿血複活,相繼推出了爆紅專輯《畢業紀念冊》、《70、80》。
水木還是那個水木,李健還是那個李健。水木繼續唱着愛情、青春、疼痛、人生以及白衣飄飄的夢想;而李健也繼續走着從人生的每一個細微之處,發現音樂靈感的廣闊道路。
盧庚戌跟李健,注定是兩個賽道的人。
《一生有你》,盧庚戌包攬了 11 首詞與 7 首曲,李健作詞 1,作曲 5。《青春正傳》,盧庚戌作詞 10 首,作曲 6 首,李健沒有作詞,作曲僅有 4 首。
盧庚戌要的隻是李健的好嗓子,但李健的理想顯然不是做一名和聲歌手。這是第一個分歧。
更大的分歧出現在定位上。
如果熟悉水木年華,你會發現,他們一直在複制和産出不同角度的《一生有你》。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生有你》成就了水木年華;毫無節制地複刻《一生有你》,又導緻了這個組合後續乏力。
老盧跟李健的分歧,是一個想複制爆款做市場,一個想用音樂表達人生,做自己。這種區别,就像營銷号跟我這種創作型公号。營銷号賺不賺錢?那是非常賺;但我能不能去做營銷号?那是真不能——
會迷失、會迷茫、會非常不快樂,關鍵還不一定能做好。
盧庚戌想要承包整片農場,越大越好;李健隻想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小而美。
年輕的朋友們可能不知道大家現在玩的斜杠、跨界,其實都是老盧玩剩下的。
2003 年,盧庚戌成立演藝公司 " 水木同創 ",5 年後,他承包了一個礦泉水廠,成立 " 水木晶世 " 食品公司。一年後,水木年華與 TCL 合作,推出 3 款主題音樂手機,一個月賣了幾萬台。
2011 年,水木年華在深圳成立 " 水木年華科技文化公司 ",嘗試過推出平闆電腦、攝像機等電子産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喝過水木年華奶茶?沒錯,在學生集中的商業區,老盧還推出了水木年華奶茶音樂站,甚至生産了水木年華吉他和 "SHUIMU" 設計師品牌服裝。
另外,盧庚戌還效仿高曉松,拍攝了水木年華歌曲 IP 電影《怒放之青春再見》和《一生有你》,豆瓣一個 6.5 分,一個 4 分。
在 2014 年的《怒放之青春再見》中,潘粵明與秦昊狹路相逢。
那時候的他們,一個剛經曆了不愉快的離婚,不知道日後自己将分身爲潘粵暗,憑暗黑派演技逆襲爲實力派演員;另一個正翻滾于小衆文藝電影,不知道自己将迎娶童年偶像,跻身接梗小天才行列。
正如盧庚戌與李健,一個不知道自己在 2020 年會被嘲諷油膩,另一位也不知道自己将在一年後,走上 " 歌手 " 的舞台,成爲遲到的全民男神。
人生誰又能爲誰負責?做好自己,已是跌打滾爬,殊爲不易。
水木年華的褪色,不是因爲李健的離隊,而是因爲校園民謠的走弱。一種東西吃多了,大家難免會膩味;再說現在的網生一代年輕人,沒那麽多的傷春悲秋,搞笑搞錢搞視頻才是他們的青春。
老盧曾經夢想做音樂界的李甯,創立自己的商業帝國,雖然結果差強人意,但人一輩子能像他這樣,把想玩的都玩遍了,也算妥妥的人生赢家。
花無百日好,人無千日紅。
包括斜杠青年這個風靡一時的人設,這幾年也該倒的倒、該撤的撤。人的精力有限,啥都幹又啥都幹得好,往往最後證明,要麽是團隊硬要麽是 " 大白活 "。
李健說的對:你的時間就那麽少,你會被很多東西消耗掉。有時候你說晚上,如果我彈琴唱會兒歌的話,可能就會有靈感,這可能會是好作品的雛形。但如果你今晚出去吃飯,那你可能就會錯過機會。
" 一個人有了名氣,很多原來不屬于你的東西會進入你的生活,創作者學會拒絕,是一種自我保護。"
從這個角度看,創作者與生意人本質上是沖突的。創作者要安靜、出世;生意人要熱鬧、入世。作爲創作者的李健,無法爲想要創立自己的商業帝國與品牌宇宙的水木年華負責,及時退出,可能反倒是一種負責。
水木年華 20 年,是人尖子與人尖子的對決,誰都不弱,誰也不必委屈。
老盧的價值觀入世、務實,與時代貼合得最緊,相應地,享受了時代的紅利,就要承受與時代同命運的起起伏伏;
缪傑除了唱歌,這幾年主要精力用在助農上,對着蘋果、土地哼着怡然自得的小曲,心有少年,不争不搶,無失無得,李健還經常幫他轉發助農的微博;
而李健,将音樂與生活融爲一體,追求一種超越時代的幸福感。
我總覺得,看上去不疾不徐的李健,或許才是喧嚣過境,我們十年二十年後的榜樣。
他對個人生活的超強掌控能力,爲了健身甯願放棄一場商演的取舍能力,是真時髦。
在我們經曆了努力爲一切負責、拼命追趕時代洪流的沉重與激越後,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發現,無論追趕時代還是他人,最終的結果都是被超越與抛棄。
能夠對抗壓力的,是活在壓力之外;能夠對抗後浪的,是活在後浪之外。
最時髦的生活方式,是不再活在他人的評價之中,不再瘋狂地占有一切,細水長流地過完這短暫的一生。
幫毛不易做專輯,李健寫了一段話:你需要格外保護好自己的才華,去鍛煉身體,減少不必要的工作,買輛車遠離人群,自己生活,多練琴,多閱讀 …… 不要擔心會有新的人取代你,沒人能取代你,隻要你認真生活,認真寫歌,認真唱歌,就永遠沒有。
打敗我們的永遠是自己,奪走我們幸福的,也永遠是自己。
從少年到成年,每個人都要去适應的一種狀态:失去——失去膠原蛋白,失去熬夜的能力,失去一段關系,失去一個朋友 ……
長江後浪推前浪,誰能做一輩子的後浪?努力登山的時候,就要做好下山的準備。這是人生的一面。
同時,人生的另一面是我們可以掌控幸福,正如李健所言 " 做一個幸福的人是一件很酷的事,因爲你需要真正的生活哲學 "。
《人物》采訪李健的初、高中同學李峻青——
" 那時剛開始流行組合音響和卡拉 OK 伴奏帶,有個同學家裏正好有,大家就跑去玩。有一天晚上,李健關掉所有的燈,屋子裏突然安靜下來,他唱了一首譚詠麟的《愛在深秋》。黑暗裏,不知道爲什麽,所有人都聽得淚流滿面。"
一點審美、一點創造、一點自律、一點堅持,在舒适的節奏裏,認真地生活。不必對他人十分負責,但須對自己特别盡心,我們即使沒有李健那樣的才華,這樣的生活态度習得一二,也能于滾滾紅塵中,活出清爽與自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