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社論 醫藥反腐持續升級。據經濟觀察報不完全統計,2023 年以來,全國被查的醫院院長、書記已超 150 人,人數遠超去年全年。這個名單還在加長。與此同時,不同部門、不同省區的醫藥反腐政策也在密集出台。
這些年監管部門查處了不少醫藥領域的貪腐案件,爲何此次行動引起如此關注?此前,經濟觀察報采訪的多位從業者均認爲,這次反腐的部門聯動,是非常罕見、非常高級别的動作,不僅連續出台文件,還實實在在地把院長們、董事長們帶走了。
市場認爲 " 這次不一樣 "。醫藥關乎生老病死,是民生行業。腐敗滋生,傷害的不僅是行業的健康發展,更是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從當前反腐的動作看,清理藥企銷售和醫院采購中的灰色部分是主要着力點。重拳出擊下,無論是揪出惡龍,還是震懾行業,都有助于清除行業積年毒瘡,還醫療環境風清氣正,守護好老百姓的救命錢。這是非常必要的。
全社會都期待這場反腐風暴取得更好的成效。在我們看來,這個成效不僅體現在被查貪腐者數量之大或者金額之巨,更需要标本兼治,構建 "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 的有效機制。如果說,讓腐敗者不容有任何僥幸,展示的是不敢腐的震懾力和不能腐的約束力,那麽,清除滋生腐敗的土壤則是從源頭上解決不想腐的問題。這需要體制機制的進一步革新。
比如,對醫生群體來說,收入與其創造的價值不完全匹配是個老問題。一名經過漫長培養年限的優秀醫生,如果憑借辛勤勞動無法獲得相應報酬,則有可能成爲灰色收入、回扣、過度醫療無法禁絕的原因之一,多年來這也被當做以藥養醫的堂皇理由。
我們無意爲醫藥腐敗開脫——對腐敗當然應該零容忍。不過刮骨療毒必須對症下藥。事實上,從前些年推動取消藥品加成和設立醫事服務費的改革,到 2021 年啓動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試點,指向都相當清晰,即理順比價關系,更好地體現醫生的技術勞務價值,推動醫院和醫生将重心放在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和技術水平上,進而形成良性循環——醫院和醫生通過不斷提升的技術水平和良好的醫療服務赢得患者的信任,并獲得可持續的收益。這原本是醫院生存與發展的基本邏輯。要問的是,這個邏輯爲何被扭曲和異化?
同樣,藥企和醫院、醫生的關系何以至此?一個原因是,大部分藥企生産的都是仿制藥。2015 年之前,藥審程序漫長,創新藥缺乏有效支撐,仿制藥還沒有建立一緻性評價,藥企不願投入研發,又不能靠品質取勝,就隻能借營銷立身。藥品須通過醫院推廣,公立醫院有較大壟斷權,少數醫生又影響着處方決策。有灰色地帶又缺乏完善的監督機制,相當一部分藥品、耗材難免會走向 " 帶金銷售 "。
所以重要的是如何斬斷這種腐敗鏈。實際上,2015 年藥審制度改革後,創新藥得到政策支持,此後也更快納入醫保支付目錄。再加上仿制藥集采的推廣,可以說改變正在發生。體制機制的每一次調整,都是對這種扭曲的共生關系的一次矯正,隻是這種力量還不夠強大。風暴之下,大量學術會議暫停或延期舉辦。不過藥企和醫院、醫生需要正常的學術溝通和交流,新藥也離不開必要的推廣環節。打掉灰色地帶,使其在制度基礎上規範化陽光化已變得相當緊迫。
凡此種種,若能在反腐中形成共識,推進體制機制變革,則标本兼治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