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樂夜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小羅老師請假一天
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也經過諸如成員出差、朋友生病、常去的場地關門等一系列事故,我終于與桌遊夥伴們成功玩上了《電影百年》。考慮到遊戲的發售時間,我們真的是太遲了。
對那些還不熟悉《電影百年》的朋友,我可以簡單地介紹一下遊戲的玩法:玩家扮演一家 1895 年左右成立的電影公司,在其後的 100 餘年裏通過拍攝電影、開創流派、建立電影院和制片廠、引導輿論、打擊競争對手等等手段,盡可能多地占據北美、東歐、西歐、亞洲四大市場的份額,不斷提升自身聲望,最終獲得勝利。遊戲共有發明、古典、現代三大時代,不同地區市場的推進速度各不相同,每個地區進入新時代時會解鎖一個重要事件。正因如此,玩家(電影公司)之間既有競争,也有一定的聯動關系。遊戲中理論上最後一部登場的電影是 1997 年上映的《泰坦尼克号》,在一次桌遊展會上,設計者表示這意味着好萊塢電影在全球建立起了 " 毋庸置疑的霸權 "。
我的手機裏還保存着上一次試玩《電影百年》時拍的照片,細想起來也是兩三年前的事了
不過,理論歸理論,現實歸現實。玩到正式版《電影百年》時,這張 " 泰坦尼克号 " 可給我帶來了不少意外之喜。
遊戲裏,玩家的發展分爲工業、美學兩個分支,根據官方介紹,工業等級 " 大體上代表一家公司在制作和發行方面的整體能力 ",美學等級 " 代表着一家公司在視聽語言和内容創新方面的軟實力 ",不過我覺得,這麽一解釋反而略顯抽象了,直接按字面意思理解就挺好。
具體來說,玩家想要投拍(購買)一部電影,除了需要有錢,還得滿足相應卡牌上的工業、美學等級需求(當然,如果你的錢足夠多,你也可以砸額外的錢去支付這部分 " 成本 ")。而當電影上映(出牌)時,就可以執行相應牌面上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由于在測試版裏沒有玩到最後,我當時沒能體驗到 " 競争力 " 和 " 争奪 " 這兩個頗有意思的點,正式版裏倒是一下子玩了個爽。競争力的含義一目了然,争奪則是一種消耗競争力、強行從競争者手中奪取市場份額并降低對手聲望的行爲,根據設定,争奪必須先扣掉己方 3 點競争力,再根據雙方競争力差值計算聲望。
于是,有趣的地方就來了:即使在我們普通觀衆的樸素印象裏," 泰坦尼克号 " 也必然是一部投資巨大、對工業水平要求很高,美學卻不需過分突出的作品,而《電影百年》中對它的評價甚至更極端一些——工業、美學、資源三方面的數值分别是 12、0、9,由于工業升滿也隻有 10 級,所以它必然需要玩家花費額外資源,相比之下,0 點美學更像是對設計師本人審美的反映——從一般卡牌遊戲的角度,調整成 10、2、9 或者 10、0、11 似乎也不會太影響平衡性,而且看着更合理,但無論如何," 泰坦尼克号 " 都是一張即使到了現代時代也需要傾家蕩産投資的牌。
開正式版時玩得太嗨,反而忘了拍照……借官方宣傳圖來用用
但相應地,它的卡牌效果也非常霸道,要麽獲取巨額資源和競争力(+6 資源、+2 競争力),要麽可以在獲得任意地區市場份額的基礎上争奪 1 次,争奪後還能加上 3 點競争力——還記得遊戲那個 " 要發起争奪必須先扣自身 3 點競争力 " 的設定麽?有了這個前提,隻要工業等級夠高、牌組構成稍微健康(拿到 " 爛片 " 盡量處理掉,不要堆積太多在牌組裏),就可以通過 " 泰坦尼克号 " 肆無忌憚地奪取其他人的市場份額。
我就是這麽做的。由于遊戲前期在工業道路上突飛猛進,北美市場剛進入現代時代不久,我就傾盡所有買下了 " 泰坦尼克号 "。又由于同桌有 2 位朋友一直沒有找到特别好的提升競争力的機會,我們之間的競争力差值經常高達 6、7 點,簡直是最适合 " 泰坦尼克号 " 發揮的舞台。打到後來,連我都有些于心不忍——這哪裏是 " 泰坦尼克号 ",分明是一張平均每隔兩回合就能上手且無限打出的 " 雙穹之騎士 "!有了它,我毫不畏懼自身美學等級的疲軟和遍布全場的爛片,迅速吞噬着市場份額,聲望卻不降反增……
" 雙穹之騎士 " 是《遊戲王》裏的一張卡牌,效果是 " 戰鬥時可以上升對方卡牌的攻擊力數值 ",綽号 " 打架王 "(當然它有發動條件,而且并不是無敵的)
幸運或者不幸的是,這張卡牌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好萊塢工業電影對于電影市場的影響,說得正面一點是統治力,負面一點則是 " 毋庸置疑的霸權 "。自 1997 年上映以來,我已經不記得《泰坦尼克号》重映過多少次,每次重映又有多少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走進電影院,但我的确在遊戲裏用 " 泰坦尼克号 " 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對世界各地市場的掠奪。這當然不代表其他地方就拍不出好電影,隻能讓人感慨工業成熟所帶來的力量的确強大。更何況,現實并不像遊戲那樣可以用數值來衡量,電影在進入新世紀之後也在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也許需要另一個百年才能讓未來的人們總結出來。
結束遊戲後,在回家路上,我給其中一位朋友發消息:" 如果把電影換成遊戲,你覺得 " 泰坦尼克号 " 對應的是哪個?《三男一狗 5》,還是《荒野大镖客:救贖 2》?" 我們讨論了幾個來回,也沒有得到确切答案,畢竟遊戲與電影 " 隔行如隔山 ",不能一概而論。不過,假如真的把電子遊戲的發展史做成一部遊戲,應該也很有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