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的冬天,在不少國人變成 " 小陽人 " 之際,央視的天氣預報節目上出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口條依舊親切風趣。
他就是央視的元老級主持人——宋英傑。
因爲當時的央視主持人們都陸續感染了新冠肺炎,他不得不出來救場,一如當年天氣預報開創之初時,被強拉過來做 "臨時工"。
而這一做,就是 30 年時間。
宋英傑爲何會成爲 " 臨時工 "?現狀又如何呢?
氣象界的佼佼天才
1978 年,央視正式落成,随後其他各種各樣的欄目多了起來,而在 1980 年,《天氣預報》在每天的《新聞聯播》後準時播出。
最初,《天氣預報》沒有露面的主持人,隻有一張衛星雲圖,搭配上播報員的講解。
漸漸的,随着新聞行業的發展,再加上觀衆們的訴求,決定采用主持人現身講解天氣預報的形式,但在主持人的選擇上,卻犯了難。
要知道,這種類型特殊的節目,需要的主持人不僅要具備主持素養,還要有專業的氣象知識。
可是,當時的播音領域剛起步,更别提能同時修有氣象專業的人才,就在一衆領導們焦頭爛額之際,宋英傑出現了。
那時,他是中央氣象台的一名新起之秀。
當領導向宋英傑說明了調動安排時,他猶豫了,因爲他從小立下的目标就不是主持人,而是一名氣象學專家。
1965 年,宋英傑在遼甯省沈陽市出生。
在那片黑土地上長大的孩子們,大多是性情爽快,敢想敢做,甚至擁有一些異想天開的想法,而他正是這樣。
小時候,宋英傑一直不明白北方與南方的天氣爲什麽會有天氣差異、晴天卻下着雨是什麽原理 ……
他像個 " 十萬個爲什麽 " 一樣,追着大人們詢問,可其他人沒有學過專業的氣象知識,哪裏知道問題的答案,随便糊弄幾句而已。
這讓宋英傑對一系列天氣狀況的形成原因,更加感到好奇。
直到這天,他從收音機裏聽到了 " 天氣預報 ",裏面播報着什麽天氣,而外面就出現什麽天氣。
宋英傑像徹底發現了新大陸一般,決定要做一個能全面掌握氣象知識、又能提前預知氣象變化的氣象學專家。
這個夢想,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都算得上小衆,可他硬是爲自己趟出一條路。
1984 年,宋英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氣象學院,并主修天氣動力專業。
大學期間,他保持着一貫的優異成績,還獲得了不少獎項,盡管國内的氣象天才們彙集于此,他也從未黯淡過自己的耀眼。
1988 年,宋英傑畢業之際,收到了被分配到中央氣象台的好消息。
這個工作機會是所有氣象領域畢業的學生們的天花闆,也證明了他的能力。
不過,宋英傑沒有沾沾自喜,而是繼續朝着夢想前進,彼時的他想不到,未來會有一個更大的機遇等着自己。
工作後,宋英傑兢兢業業,專業能力也一點點地增強
當時,國家号召機構的年輕知青們下鄉支教,而他毅然決然地報名參加。
當來到貧困地區時,宋英傑終于切身感受到天氣不僅是書本上專業名詞,而是農民們賴以生存的依據。
" 靠天吃飯 " 這一詞,終于在他的心中具象化。
返崗後不久,宋英傑收到了調崗通知。說不猶豫是假的,畢竟他一直都期望做一名氣象專家,而非氣象主持人,而且,從未有過熒幕前主持的經驗與能力。
領導看出了宋英傑的躊躇,安慰道:" 這隻是臨時安排,你依舊可以繼續實現你的氣象抱負,但是在路上,也可以體會别的風景,特别是這個風景還是爲國爲民的好事!"
他的心産生了動搖,在領導的一次次協商後,終于松口答應。
1993 年,宋英傑正式從幕後轉向台前。
他一米七八的高個子,外形帥氣,氣質儒雅,一露面就吸引了觀衆們的眼球,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他通俗易懂的講解詞。
本來枯燥的專業術語,經過宋英傑貼合生活的形容,頓時充滿了趣味。
比如,要形容久旱逢甘霖,宋英傑會說 " 盼來 ",而對春天夜晚的小雨,則說 " 喜迎 "。
2022 年 2 月,太陽大規模爆發耀斑,并且要持續一段時間,而他看見手稿中 " 耀斑七次,其中 M 值是主要大耀斑,X 值則是極大耀斑 " 的專業術語,眉頭緊皺。
" 這老百姓怎麽能明白的過來呢?"
他迅速調整爲 "大規模爆發并将持續,會對載人衛星安全有一定幹擾,對通訊會有幹擾,沒有傷害,百姓生活一切正常,平安無事",并作爲最後的天氣預報内容,呈現出來。
這是因爲宋英傑給自己定下原則:讓觀衆看得清,聽得懂,記得住,用得着。
很快,宋英傑成了家喻戶曉的央視主持人,被親切地評爲 " 氣象先生 "。
2000 年開始,他連續三年獲得全國氣象節目比賽主持藝術一等獎,還在 2013 年獲得中國播音主持最高獎項 " 金話筒獎 ",也是氣象節目中第一個獲得該獎的主持人。
宋英傑的主持能力獲得了高度肯定,可人紅是非多,同時也有人開始挑起刺來。
1999 年 12 月 12 日的天氣預報中,他稱 " 一股很弱的冷空氣會在當天晚上進入華北地區,但水汽條件不是很好,很難在 13 日和 14 日出現降雪 ……"
可是,華北地區在 13 日卻下了一場大雪。
一時間,宋英傑遭到觀衆們的口誅筆伐。
天氣預報不是已經發生的新聞,一切都要靠先前的天氣狀況進行預測,即便再準确的判斷與預報,也難以避免會确實無誤地發生。
更何況,宋英傑要在不到兩分鍾的時間裏,将中央氣象台對于天氣的預測濃縮成簡單的話語說出來,也是存在一定誤差的。
若吹毛求疵,未免過于苛刻了些。
然而,宋英傑還是立刻道歉,并表示自己今後一定會更加小心謹慎,爲大家帶來更加确切的天氣預報。
可以說,從上崗的第一天開始,他就從未當自己是臨時工而糊弄了事。
鮮花和掌聲,宋英傑都是實至名歸。
最令人感歎的是,他在主持人事業蒸蒸日上的同時,也沒有停止過自己的氣象事業。
事業與家庭的雙雙紅火
2009 年,宋英傑出版了第一本處女作《咱們的天氣預報》,此後一直在氣象領域方面深耕。
尤其是他在 2017 年寫下的 " 二十四節氣志 ",讓普通民衆也能在天氣的變化中進行自己的預測,以應對突發天氣。
除了在電視節目上增加天氣的科普内容,宋英傑還打造了很多天氣科普類的公衆号與社交媒體賬号,時至今日也會經常發一些天氣科普的文章與古代氣象諺語的解讀等等。
他不僅僅是一名天氣預報員的主持人,更是貼入群衆生活的氣象專家。
2022 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二十四節氣與古詩詞、古諺語等中國元素結合的節目内容亮相,成爲一大亮點。
而這個背後,就有宋英傑以氣象專家的身份參與策劃。
2022 年 7 月,他還擔任 " 氣象及環境條件對流行性感冒的可預報性研究 " 項目的指導專家。
" 我的專職是二十四節氣研究。做天氣主播,隻是我不太占用精力的一份兼職。未來,我的寫作隻聚焦二十四節氣 ……"
宋英傑的話,也表明了他會繼續在氣象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他不僅獲得了衆多觀衆們的支持,還有家人的不離不棄的陪伴。
1988 年,宋英傑與校友劉珩結婚。
兩人相識多年,從志同道合的友誼,到漸漸升溫的愛情,劉珩陪他走過人生的很多難關,無論是做主持人面臨質疑時,還是氣象研究一籌莫展之際。
可是,這份水到渠成的愛情一開始并沒有獲得劉珩父母的同意:" 你們年齡差距太大,而是你就是個臨時央視主持人,工作也不穩定,恐怕也給不了我家女兒好生活 ……"
一向堅定的宋英傑,在面對能否給心愛的人穩定的幸福時,竟然也瑟縮起來。
而劉珩卻用力地握住他的手,回道:" 我相信他,隻要我們一起努力,一定會過上好日子的。"
婚後,宋英傑從未與劉珩吵架,恩愛如初,參加節目時,還會緊緊拉住妻子的手,在鏡頭前狂秀恩愛。
結婚 14 年後生下兒子,又在兩年後生下女兒,雖然他工作繁忙,但卻從不缺席兒女成長的每一刻瞬間,從他的社交平台上也可以看出,經常指導孩子們功課,亦或陪着他們玩耍。
一家人團圓美滿,令人豔羨。
如今,宋英傑不常活躍在幕前,卻繼續工作在氣象研究的前線。
希望他能珍重身體,爲更多人帶去氣象知識的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