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9搶真維斯38度恒溫保暖褲
防潑還抗污,一條頂三條!
棉花是現代世界形成的關鍵
11月29日,優衣庫的創始人柳井正在BBC的采訪中透露,優衣庫不使用來自中國新疆地區的棉花。
這一奇葩言論,再次把新疆棉推到了風口浪尖。而上次西方國家齊齊針對新疆棉花,還是三年之前。
說實話,中國人對于西方人圍堵中國的邏輯,其實是能理解的,畢竟中國作爲發達國家粉碎機,搶了人家躺着掙錢的飯碗,西方人不仇視中國就怪了。
但對于他們爲什麽選擇棉花作爲突破口,大部分人都莫名其妙。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年美國就是依靠大面積棉花種植,奠定了它如今世界第一的基礎。
對于西方人來說,棉花其實不僅僅代表着一種植物,它更是一種象征。人類曆史上少有棉花這樣傳奇的農作物,從古代棉花就是大國崛起的一枚鑰匙,更是帝國主義殖民和擴張的标志。
棉花與國運,兩者是有必然聯系的。而一切的一切,也許就要從棉花第一次被人類作爲禦寒衣物說起。
▲推薦大家讀一下這本書《棉花帝國》,它以棉花工業聯動六大洲的曆史,描述了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過程。
自從人類從樹上下來,渾身的體毛漸漸消退之後,如何保暖,就成了人類必須考慮的問題。
溫飽溫飽,說的就是人類生存所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但是,想找到能禦寒的東西,并不容易。
人們先用樹葉,然後是動物皮毛,再然後是麻和絲綢,但是吧,這些東西拿來禦寒,相比棉花,全是垃圾。
樹葉,完全沒有保暖性,謝謝。
動物皮毛,保暖性不錯,但成本太高,獲取困難,無法大規模生産來滿足人類暴增的人口的需求。
麻,便宜是便宜,但這種麻布太粗糙了,貼身穿相當于撓癢癢,而且保暖能力很差。
絲綢,漂亮歸漂亮,但太貴了,根本不具備大規模普及能力。
所以人類看來看去,隻有棉花是最優選擇。
棉花纖維具有許多細小的空腔,這些空腔能夠捕獲空氣并形成絕緣層,從而阻擋外部冷空氣的進入,同時保留體溫。此外,棉花纖維具有良好的吸濕性和透氣性,能夠吸收身體的汗液并保持皮膚幹燥,進一步增強保暖效果。
所以,相比上面那些垃圾,棉花簡直是先天禦寒聖體。
世界上的棉花分爲四種:樹棉(G.arboreum)、草棉(G.herbaceum)、陸地棉(G.hirsutum)和海島棉(G.barbadense),其中最早被利用作爲禦寒衣物的,是印度的樹棉。早在公元2000年前,印度已經開始種植棉花并進行紡織了。
公元前1000年,棉織品已經開始作爲商品,在區域範圍内進行商貿流通。印度吉阿坦王朝時期,大量棉花作爲奢侈品走出國門,形成兩條固定的銷售路線:一條向東而行,銷往中國;另一條向西直到中東附近,銷售對象是帕提亞王朝。
▲帕提亞王朝又稱安息帝國,是漢朝通往羅馬之間的一個大國
到了公元1世紀左右,阿拉伯商人将神秘精緻的東方産物——細棉布帶到了西班牙和意大利,所以今天英語中的棉花(cotton)就來自阿拉伯語的"al- quton"。
甘地就曾說過:印度人開始用棉花織布時,歐洲人還生活在野蠻、無知和荒蕪之中。
歐洲人對這種不掉色、不怕洗、不怕曬,比絲綢和羊毛便宜,而且還保暖舒适的織物非常驚訝,問阿拉伯商人這種織物從何而來?
于是阿拉伯商人就忽悠歐洲人,在遙遠的印度,有一種神奇的樹,樹上可以生長出一種"樹羊"。樹羊挂在樹枝上,白天可以悄悄生長,晚上就壓彎樹枝,低頭喝水。
而棉花,就是這種"樹羊"的羊毛。
歐洲人驚呼鵝妹子嘤,把這種棉織品視爲與絲綢一般昂貴的奢侈物,非貴族無法享有。德語裏面的棉花一詞直譯過來就是"樹羊毛"。
▲歐洲人對樹羊的猜想
一直到公元8世紀左右,摩爾人将棉花種植方法傳到東羅馬帝國,歐洲人才知道,棉花原來是一種植物。
那時候的歐洲,還靠着亞麻布和羊皮過日子,看到舒适又保暖的棉布之後,立馬欣喜若狂,準備引進生産技術擴大生産。
但是呢?對不起,歐洲還真生産不了。
爲啥?因爲别看棉花很普通,但其實對氣候很挑剔,它喜光喜熱,耐旱忌漬,生長期内氣溫不能低于10攝氏度,隻有在連續200天沒有霜凍、年降雨量在20-25英寸之間的地區才能很好地生長。
所以,棉花生長最适宜的緯度一般在南北緯30°左右,這一區域光照充足、溫度适中、降水适量,且沒有霜凍期,适合棉花生長。
▲世界棉花的主要産區
你看,歐洲大部分地區,都和棉花種植區域完美避開,所以除了希臘能種一點棉花之外,歐洲大部分地區都無法種植。
那咋辦?隻能老老實實繼續從印度進口棉花,才勉強在意大利等地有了一些簡單的棉紡織業。
但是,這種棉紡織業,很快就無以爲繼了。
爲啥?因爲歐洲的棉紡織業依賴進口印度棉花,但奧斯曼帝國崛起後,把聯通亞歐的陸上通道封鎖了,對過境貨物收取高額稅收,導緻運費銳減,棉花價格飙升。
這咋辦呢?那些渴望獲取巨額利潤的商人,迫切需要找到另一條通往印度的通道。
于是,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哥倫布揚帆出海,大航海時代到來。
雖然哥倫布沒到達印度,但卻發現了美洲大陸。
新大陸被發現後,各個歐洲國家都去搶地盤,然後就在美洲發現了陸地棉。相比印度的樹棉,美洲陸地棉的棉花纖維更長更細,織出的棉布更細膩,比樹棉更好用。
于是,歐洲的美洲殖民地,就開始大量種植棉花,開啓了美洲特色的種植園經濟。
想要大規模種植棉花,那就需要大量的農民,這一需求從而催生了著名的三角貿易,歐洲人從非洲購買黑人奴隸送到美洲種植棉花,然後将棉花銷售到歐洲賺錢,用賺來的錢去非洲購買更多黑奴去種棉花......
▲三角貿易
當然,因爲擴大棉花種植非一日之功,所以在長達一兩百年的時間裏,歐洲的主要棉花來源,其實還是印度。歐洲人靠着新探索出來的好望角航路,大量從印度進口棉花,然後在本國發展棉紡織業。
但是,歐洲的棉紡織業,卻面臨着印度棉布和中國棉布的激烈競争。
印度就不說了,棉紡織業已經存在上千年,雖然印度棉紡織業爲手工紡織,以家庭作坊爲主,産量比較小,但因爲多數爲婦女利用農閑時間紡織,所以成本也比較低,競争力很強。
而中國呢?中國人長期使用的禦寒作物是苎麻,棉花傳到中國,其實一開始是作爲一種觀賞作物的。元初,朝廷設置了木棉提舉司,對于勸民種棉一事不遺餘力,棉花種植才開始在全國普及。
再加上南宋時期黃道婆帶回來的紡織技術,棉紡織業開始在黃道婆的家鄉松江府遍地開花,而且随着手工工場的出現,生産效率極大提升。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織造尚松江,漿染尚蕪湖。當時的諺語有雲:松江棉布,衣被天下。
所以,當時歐洲的棉布,面對中國和印度棉布的競争,毫無競争力,英國的紡織業主們不幹了,就開始不斷去下院陳情,呼籲國家幹預。
爲了保護本土棉紡織業的發展,1685年,英國對"所有印花棉布印度亞麻及所有印度制造的絲綢制品"征收10%稅。1690年増加了一倍。1701年幹脆宣布,進口印花棉布爲非法行爲。到了1721年,甚至連穿印度棉布做的衣服,都成了違法行爲了!
在貿易政策保護下,英國紡織業順利完成了從羊毛紡織向棉紡織的轉型,而紡紗機革命的到來,更是加速了這一進程。
1733年,英國的約翰·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幅提高了織布效率。32年後,珍妮紡紗機的出現,将傳統手工紡紗效率提高了8倍!1769年,卷軸紡紗機問世,标志着集中生産式的紡織業,開始取代家庭作坊式的紡織業。
但是很快,問題就來了,集中生産工廠的動力從哪來?
一開始,英國人選擇的是水力,一時間,英國河邊的水車遍地開花,但河流有季節性特征,而且動力相對來說還是太弱了。怎麽辦呢?一時間,整個英國都進入了尋找新動力源的競争之中,因爲誰找到了新動力源,誰就能無限制擴大紡織工廠,以獲取最多的利潤。
1776年,詹姆斯·瓦特制造出了第一台具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标志着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蒸汽機+珍妮紡紗機,使英國率先站到了生産力發展的最前沿,無數的棉布被高效率标準化地生産出來,徹底改變了這個世界。
到了1790年,一個印度紡紗工需要5萬個小時才可以紡100磅原棉。但在大機器生産的情況下,一個英國工人隻需要1000個小時。5年後,是300個小時。30年後,是135個小時。效率是印度工人的370倍!
生産效率提升的結果,就是棉布成本急劇下降,成爲英國在全世界最有競争力的商品,從1773年到1815年,英國賣出去價值1.5億英鎊的棉紡織品,賺得盆滿缽滿,英國由此賺到了産業革命的第一桶金。
但是,問題再次出現了。
第一是原料,由于英國的紡織産業效率是如此之高,現有棉田已經無法滿足那些轟鳴着的機器,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因爲生産力太強大而産生的供給側危機。
1697年,英國棉紡商消耗了204萬磅原棉。而到了1800年,達到5600萬磅!增長20倍!就這,還不夠!
第二是市場,海量的棉布生産出來,是需要市場的,賣給誰去?印度有土布生産業,而中國又閉關鎖國,如果生産出的棉布賣不掉,那就會産生經濟危機。
怎麽辦?
資本主義這個時候,才真正顯示出了其威力。
在資本增殖的天性下,在君主立憲政府對資本發展的推動之下,工業革命後的歐洲,逐漸誕生了一個怪胎:
戰争資本主義。
簡單來說,就是以歐洲爲中心的棉紡織業,需要政府在世界征服大量的殖民地來種植棉花,然後他們再用物美價廉的棉織品占領全世界的市場,如果誰不開放市場,就用戰争的模式,奪取更多的殖民地進行傾銷,同時利用奪得的殖民地種更多的棉花,然後再生産更多的棉布,再倒逼政府發動新的戰争,奪取更多的殖民地來消耗這些棉布。
至此,資本主義建立了一個嶄新的,以棉花爲核心的全球體系,徹底改變了世界。
英國憑借棉花實現了工業革命和殖民擴張,但很快,就遇到了對手:
美國。
巧合的是,美國的崛起,也和棉花息息相關。
前面講了,歐洲不适合種棉花,當時英國殖民體系中,最适合種棉花的,隻有美洲的新英格蘭。
但是在美國獨立之前,因爲革命性的機器大生産并沒有誕生,所以美國棉花種植面積非常有限。
但是,伴随着美國獨立戰争和英國解鎖棉布生産科技,棉紡織業迎來了大發展,再加上美國發明家伊萊·惠特尼在1793年發明出了軋棉機,能快速分開棉花纖維和種子,把棉紡織業最後一塊短闆業補上了,美國的棉花種植開始大爆發,短短幾年時間,棉花種植面積增長了十幾倍!
▲發明軋棉機
然後,土地和勞動力就短缺了。
棉花種植,對土地肥力要求很高,非肥沃土地不能種植。而且屬于勞動密集型産業,除草,除蟲,澆水,棉花豐收時還要人工一朵一朵采摘,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幹這種苦活累活,光靠北美殖民地那點新教徒根本不夠。
于是,美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西進運動和販奴運動。
一方面,把印第安人趕到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區,把獲得的新土地,統統種上棉花!
另一方面,從非洲大量販賣黑奴,來爲棉花田提供充足的勞動力。
爲什麽要用黑奴?美國人一開始是用的印第安土著,但印第安人身體免疫力不行,很快就被歐洲人身上帶來的病毒集體殺死,而黑人普遍身強力壯,耐勞性好,非常适合幹種植。
美國其實很早就有黑奴,但因爲無論是甘蔗種植園還是煙葉種植園,都并不需要太多奴隸,真正的大規模奴隸販賣,其實是在機械化棉紡織誕生之後才有的,爲了滿足英國棉紡織業的需要,美國、英國、荷蘭都開始大量販賣黑人奴隸前往美國種棉花。
于是,黑奴三角貿易2.0誕生了。
販奴商人從美國出發,向英國運去棉花,然後在利物浦賣掉,換成棉布,再運到非洲,找部落酋長換取奴隸,再運往美國。·
這些黑人,相當一部分都會葬身大西洋,剩下沒死的,等待他們的也是暗無天日的強制勞動,直至被累死。
1770年代,美國的黑奴,不超過50萬人,但到了1850年美國内戰爆發前夕,美國的15個蓄奴州約有40萬家庭擁有黑奴,黑奴人口約爲400萬,其中55%都是從事棉花種植業的。
黑奴的生活非常悲慘,男性奴隸每天必須摘約80磅(約36公斤)棉花,女性奴隸需摘70磅(約32公斤)。如果沒有摘夠,他們會受到鞭刑,少一磅抽一鞭,鞭子就放在秤的邊上。
說實話,奴隸貿易給了美國棉花超高的競争力。
棉花的市場競争力,主要看三點,土地,質量和勞動力。
土地,自然不必說,都是搶來的,幾乎是零成本。
美國剛獨立時隻有西海岸十三州,到了1848年,美國就拿下了除今天的阿拉斯加州以外的絕大部分疆域,50多年的時間,美國領土擴張了三倍,吞并五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甚至有的時候,幾個農場主跑馬圈一圈,美國領土就莫名其妙地增加了!
質量,也不必說,美國種植的是陸地棉,棉纖維更長,更适合機械化生産。
而勞動力呢?更不用說了,别的地方種棉花是要給工資的,而黑奴種棉花,隻要管一頓飯就行!
三種競争優勢相疊加,誰還能和美國棉花競争?就連印度都不行!
我們可以看一組數據,1790年,美國出産150萬磅棉花,到1800年這一數字增長到3650萬磅,到1820年則達到16750萬磅!1791年至1800年間,美國向英國出口的棉花增長了93倍!到1850年代末時,美國南方的棉花産量已經占到全球産量的75%,美國也就是靠着新奧爾良、得克薩斯州廣闊棉田裏的黑奴挨着牛皮鞭采摘的棉花,賺來了國家發展的第一桶金。
而代價,就是印度傳統的棉紡織業徹底崩潰,傳統的南亞棉花加工中心孟加拉出現了大面積的破産,并爆發了孟加拉大饑荒。
當然,美國棉花産業的崛起,也有個負面結果,那就是讓奴隸制這種落後的生産模式,在美國反而發揚光大了,成爲南方蓄奴州的基本經濟模式,奴隸主們堅信奴隸制的優越性,打死也不願意釋放奴隸,最終導緻了南北戰争的爆發。
當時南方奴隸主将自己稱爲"棉花大王",自恃棉花已經成爲國際重要物品,可以控制世界經濟,利用棉花外交脅迫英國支持,不需要害怕北方州。1858年,參議員亨利·哈蒙德還做出了著名的吹噓:
"不用開槍,不用拔劍,隻要有人向我們開戰,我們就能讓全世界人民屈服……如果三年内沒有棉花供應,會發生什麽?……英國将一蹶不振,整個文明世界将随之垮台,隻有南方除外。不,你不敢對棉花開戰。地球上沒有任何力量敢對它開戰。棉花是王者。"
南北戰争的爆發,影響是深遠的,确實嚴重影響到了世界經濟。
一方面,是戰争中北方切斷了南方與歐洲的海上貿易,南方沒法再通過棉花貿易來獲取戰争資金,導緻最終戰敗。
另一方面,因爲主要棉花來源的斷絕,使英國的經濟遭遇了沉重打擊,1862年初,英國的原棉進口量銳減至戰前的4%,英國主要紡織地區的蘭開夏郡爆發"棉花饑荒",大紡織加工廠破産倒閉。
相反,美國在戰後迅速利用本土的廉價棉花,開始了自己的棉紡織工業,成功填補了世界市場。
被解放的奴隸、技術進步、積累的金融資本,這三者相結合,讓美國也走上了棉紡織立國的老路,最終實現了美國機械制造業乃至後來鋼鐵産業的爆發。
自此,以棉花爲基礎,美國正式融入了全球貿易體系,并在20世紀初期,成長爲工業實力能和英國分庭抗禮的大國,進而依靠兩次世界大戰,從英國手中奪取了世界霸權。
時光芿苒,時過境遷,如今全世界棉花的主要産地就那麽幾個國家:美國、中國、印度、巴西、巴基斯坦和澳大利亞。
特别是中國,中國近幾年棉花種植水平很高,實現了棉花的自動化種植采摘,同時也實現了紡織業産業鏈完全自主可控,染料品牌在全球市場占比高達70%,各種服裝配件五金件更是碾壓全球,而且中國依靠完全自動化的生産體系和高效率的電商平台,可以把這些廉價紡織品賣到全世界。
中國在棉花市場擁有3個第一,棉花産量第一,占全球産量25%;棉花消費第一,占全球消費量近50%;棉花進口還是世界第一,占全球進口總數16%左右。
然而,西方人又不高興了。
爲什麽?因爲近30多年來,美國才一直是全球棉花出口第一大國,産量在全世界不是第二就是第三,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賣給了中國。
但是近幾年,中國工業化進程的高歌猛進,号稱"農機之王"結構最複雜的采棉機被國産工業攻克,打破了國外高端采棉機的壟斷。棉農在采訪中說,這種采棉機每小時可采摘40畝,一天能采500畝地,相當于2000個拾花工的效率。
在新技術的加持下,中國新疆的棉花産業迅速邁入機械化,超過美國成爲了棉花産業的世界第一。
地上采棉機在飛速收摘,天上"北鬥"衛星指揮,附近工廠裏的智能化機采棉自動生産線,能用高速相機配合圖像識别技術,精确挑揀出棉花中的雜物,迅速将剛運來的籽棉加工成可供紡織廠使用的"皮棉"。
高效化、智能化、信息化、規模化,中國這些對西方的持續超越,讓西方國家恍惚間好像看到了英國和美國如何依靠棉花崛起的那一幕,陷入了無盡焦慮。
他們擔心中國崛起取代他們的霸主地位,他們擔心日後無法再用霸權來收割世界,他們更擔心中國新建立的國際秩序中,所有國家都平等互惠,讓自己搞亂全世界來坐收漁利的計劃破産。
所以,他們才不遺餘力地打壓中國,想延續美國内戰帶來全球棉花産業鏈洗牌的經驗,來實現一次生産再分配,改變世界紡織品生産格局。
▲由于抹黑和禁運,美國棉花出口再次回到世界第一位置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他們爲什麽把突破口放在新疆棉花?
因爲棉花象征着他們自己崛起的曆史,他們選擇打壓新疆棉花,說新疆棉花來自"強迫勞動",其實這隻是用自己的黑曆史來揣測中國的一種刻舟求劍罷了,實在是可笑可歎。
其實,他們錯了,中國的崛起,來源于中國全世界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工業體系,來源于中國對産業富有前瞻性的規劃,來源于全體中國人民的努力奮鬥,更來源于幾千年來,中國深厚文化中積澱的不屈不撓和人定勝天的民族精神,怎麽可能被一點抹黑和禁運的伎倆所擊敗?
所以,西方國家關于新疆棉的限制,終究要成爲一種笑話,就像,西邊的太陽終究是要落山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