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昀飾演的老師雷鳴,在《鳴龍少年》第一集一開場就做了一場社會性實驗:
同學們在操場上站成一排,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用前進或後退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
" 你的家長有能力輔導你的功課嗎?如果有,請前進一步。"
" 你的家長有給你請過家教或報過輔導班嗎?如果有,請前進一步。"
" 你認爲自己畢業後找工作是否會有壓力?如果沒有,請前進一步。"
" 你在家中是否有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如果沒有,請後退一步。"
" 你對未來從事的工作是否有明确的概念?如果沒有,請後退一步。"
表面上這是幾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
實際卻從「家庭環境」與「自我認知」兩方面出發,
讓原本站在同一起跑線,都穿着一樣校服的學生們拉開了差距 ...
站得最靠前的同學們,
他們或父母高知、家境殷實,啥都不做也能實現躺赢;
或自身對未來有着明确的規劃,在别人迷茫時就已經有了目标。
第二排的同學介于好壞之間,比上 " 不足 " 比下 " 有餘 "。
雖算不上十全十美、出類拔萃,但怎麽着也是幸福的、沒有太大問題。
而排在最後的同學就沒那麽盡如人意了,
生活雞飛狗跳、成績 " 雪上加霜 ",更對未來更是迷茫得不行。
最後排之一的程雨杉,外貌條件優越。
" 果然很好看 " ⬇️
" 長得蠻漂亮的,以後有機會嫁的好也是可以的 " ⬇️
對外表的褒獎,她聽到的不在少數。
但家庭的陰霾也一直籠罩着她。
父親在她幼年時去世,母親爲了生存改嫁,和一家棋牌室的老闆再婚。
結婚當天,所有人都笑着、鬧着,嘴上說着 " 恭喜 ",
對新娘肚中那個即将出世的新生命抱有期待時,
程雨杉被寄存在對面的小餐館,
在新郎新娘被衆人簇擁在中間拍紀念照時,小小的她就蹲在旁邊看着,
沒有人會記得這個 " 小拖油瓶 ",包括她的母親。
之後随着弟弟的出生,母親的生活中心完全傾斜。
她要照顧丈夫與兒子的生活起居,
還要打理棋牌室的生意照顧客人。
女兒在她這兒,或許是忽略了,
又或許是權衡利弊下主動選擇地視而不見。
繼父甯願花 10 萬給弟弟交所謂的擇校費,
也不願意拿 300 元給她買校服。
家裏錢丢了,第一反應就認定是她偷的,弟弟卻被無條件的包容。
隻因在這個重男輕女的重組家庭裏,
弟弟是被嬌慣、寵溺,擁有不被懷疑特權的那個。
她沒有自我,更沒有隐私可言。
居心不良的繼父借各種由頭對她動手動腳,
還在她的卧室裝上攝像頭進行偷窺,
甚至把視頻的内容刻成光盤供自己反複觀看。
拉着未成年的她陪客人喝酒,
當着所有人的面諷刺她自命清高。
程雨杉不是沒動過逃離、反抗的念頭。
她把自己僞裝成 25 歲,在網上廣撒網,企圖有一個男人帶她逃離,
哪怕和母親一樣,成爲一朵依附男人而活的 " 菟絲花 "。
可相比于 " 救贖 ",對方明顯隻對她的皮囊感興趣。
最後一排站在程雨杉旁邊的李燃,
父親因機器操作失誤使得雙腿殘疾,
最終某一天,他的父親想不開,放火把自己燒死了。
父親離世後母親抛下他走了,從此李燃與奶奶相依爲命,
祖孫倆住在陰暗逼仄的地下車庫裏。
但聰明也是真聰明,
爲了拿進步獎學金他可以精準控分,
年級第一做不對的物理超綱題他能做對,
老師傅解決不了的問題他也能解決,
别人說他前途無量,
靠着這門手藝如果自己當老闆,
或許沒幾年就飛黃騰達了⬇️
他真信了,當即盤了一家店下來,準備辍學創業。
傳單剛打好,但回家時就發現,
他和奶奶在這個城市唯一能落腳的地方沒了,
緊接着他又得知剛盤下的店也被拆了,租金還被卷跑了。
李燃說自己的人生是一場考試,而這場考試在他出生時就結束了。
就好比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或許有的人,他家就在羅馬。
" 龍生龍鳳生鳳 " 這句話放到現在不是說父母基因有多好,而是「階層的固化」。
可以理解爲「世襲」,即政治家的孩子會成爲政治家,銀行家的孩子也會繼續成爲銀行家。
也可以理解爲雷鳴所說的:
有條件的家庭就請厲害的老師,厲害的老師再教出厲害的學生,以此循環。
劇中江晴朗的母親郭芸是名優秀的醫生,
也正因如此,名師的妻子會選擇去她那裏複診,
而她也順理成章地獲得了這位老師的的一手動态。
這位老師組建的 30 個人的小班中,
憑借她的資源就占去了其中 7 個名額。
飯局上的一個母親說:這個時代下最缺的不是資源,而是獲取資源的能力和渠道。
而現實生活中的渠道與能力是五花八門、多種多樣。
好比房産,好的學區房意味着優秀的的教育資源。
《令人心動的 offer4》中,導師給實習生們布置了一個任務,
但實習生給出的方案卻讓導師覺得差強人意。
于是他便把自己在北京海澱區上小學的孩子帶了過來。
讓這位 10 後的小孩哥看完後,從自己的視角給出反饋。
起初大家并沒有太當回事,畢竟他當時隻有 12 歲。
但看完後,他的表達卻讓大家歎爲觀止。
專業性的意見⬇️
在這個年齡就已經能夠熟練地運用各種建模軟件⬇️
還能一針見血地點出方案的問題所在⬇️
而這些是他在學校就有接觸過的⬇️
而類似的資源會随着階層越高,所占有的種類越多,
可供其調配的資源就會越多,享有的自由度和選擇權也就會越大。
最終就會像《聖經》中所說的一樣:
" 凡有的,還要強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搶奪過來。"
這便是「馬太效應」,既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在開頭那場社會實驗中學生們所站的位置,
極有可能就是他們未來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生所站的位置。
所以劇中的高考,對于前排從出生就領先他人的同學來說,
考高分上名校從來不是人生的目标,不是人生這個問題的題幹,
而是多選題答案中的一個選項,亦或是他們人生的标配之一。
那難道就沒有打破這個循環的方法嗎?
有的,幸運的來說,人生歸根到底不是一場考試,而是一場馬拉松。
去學習、去考試,你還擁有能夠彎道超車的機會。
" 有的人可以靠運氣,有的人就得靠勇氣 " ⬇️
但随着越來越多的網紅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
「讀書無用論」的說法再次被提及,許多人認爲學曆已經開始貶值。
例如靠着模仿鹿晗出圈的鹿哈自曝自己 7 個月直播賺了 3500w,
靠着 " 在小小的花園裏 ~ 挖呀挖呀挖 " 的幼師黃老師直播帶貨,四場下來銷售額直接突破百萬。
但橘看來,在大家看到他們成功時,更要看到他們背後那些被忽視的人。
「幸存者偏差」依舊存在,「能力」與「機遇」二者缺一不可,且往往後者占比更大。
就像那句 " 天才的成功需要 1% 的靈感和 99% 的汗水 ",
後面還跟随着一句 " 那 1% 的靈感往往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 99% 的汗水還要重要 "。
有人說學習、考試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
但對普通人來說,這卻是可行性最大的一條路。
在節目《我是演說家》中,公務員考試的閱卷人羅天說:
" 考試不是選拔人才、走向成功的唯一标準,但一定是被社會證明了的最可靠的方式 "
人生的起點無法選擇,但通過一場公正的考試,
你可以選擇自己下一階段的人生在哪兒開啓。
且在前期準備的過程中,它承載的意義會更多。
所謂的上岸,這個「岸」究竟指的是什麽?
近期 24 考研步入尾聲,
當走出考場的那一刻,有人覺得心裏頭空落落的 ...
的确,或許大家一直以爲,考試備考階段才是最孤獨的。
是樓梯間昏暗的台燈、是書桌上自我暗示的便簽、
是角落裏成堆的咖啡袋、是圖書館外孤獨的背影、
是無數個無人問津的夜晚,從夏至冬,從風扇到暖氣 ...
而這些最後卻隻以一張試卷的形式呈現在大家的眼前。
它薄薄的一張,那麽輕卻又那麽的重。
或許今天早晨你還會因爲生物鍾再次準時起床,
之後的你也會越來越懷念這段時光。
因爲大家所面對的從來不隻是一場考試,
更是一次對自我的重塑。
是不敢到敢,是無數次的放棄再堅持 ...
這些成長是比赢得考試更重要的價值内核。
好好去享受它的過程,無論結果如何。
因爲人生不是直線,一切自有意義。
最後一句
美國雪城大學的校訓是:
「知識會爲追尋她的人加冕」。
每一個考研人、爲夢想奮鬥的人都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