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西洋月刊》1 月 15 日文章,原題:互聯網正被越來越膨脹的垃圾毀掉 我們生活在注意力短暫的時代,但現在流媒體節目持續時間很長,以至于拖長至劇情片的長度。一些播客的一集有時比一部電影都長。即使是曾經以短媒體聞名的平台也在将時長提升到極限:280 個字符的推文時代一去不複返。在社交媒體 X 上,現在用戶可支付額外費用來發布最多 2.5 萬個字符。YouTube 視頻曾經設定 10 分鍾的上限,現在可達 12 個小時。
當然,其中一些是出于觀衆的真正興趣。畢竟,長度有時與質量有關,有時講故事值得花費很長時間。但其他時候并非如此。在線媒體内容經常被人爲拉長,不是因爲主題需要它,而是因爲創作者試圖玩弄算法或賺更多錢。所有這些行爲都是算法驅動帶來的副作用。在最基本層面上,這些算法應該推薦視頻、文本和人們在網上發布的其他内容。然而,到頭來它們催生出制造大量 " 膨脹 " 垃圾的激勵措施。任何不到 1 分鍾的内容甚至沒資格在短視頻平台上變現。
其中一些 App 似乎意識到它們做了什麽,它們爲用戶提供以雙倍速度觀看視頻的機會。但解決方案隻會凸顯問題:一切都太長。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在視頻前或段落之間投放廣告。爲這些廣告增加額外空間使平台獲得更多賺錢機會。更長的文章和視頻有更多插播廣告的空間,同時避免将它們塞進較短材料中可能帶來的壓抑感。
據報道,早在 2019 年,一位 YouTube 主播就發現,10 分鍾以上視頻爲她帶來 3 倍于較短視頻的收入。" 通過長内容變現要容易得多 ",市場研究機構高臨的技術部門負責人凱斯勒說。短視頻平台的一位發言人稱,2023 年制作長内容的創作者的收入同比增長一倍多。
算法應該完成一項基本工作:從互聯網洪流中挑選出所謂最佳内容并呈現給用戶。一些算法可能會優先将時長視爲質量指标。但很難确定,因爲科技公司往往不提供有關其内部運作的細節。在某種程度上,算法是否真的偏愛較長視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創作者是否這麽認爲。有關算法的民間說法會影響創作者制作什麽類型的内容。如果人們開始相信較長視頻或播客劇集 " 更好 ",他們就會制作更多此類内容。
人們擔心生成式人工智能會污染互聯網,但多年來更基本的技術形式——社交媒體和搜索算法一直在這麽做。生成式人工智能使内容制作更容易且成本更低。
内容創作者的所有這些行爲都隻是對即将發生的事情的一種嘗試。這并不是說好文章或視頻内容不能長,但正如任何優秀創作者都會告訴你的那樣,一個故事應該決定其自身的長度,隻在它需要的時候才會繼續進行下去。(作者卡洛琳 · 奈斯,崔曉冬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