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Introduction
中國汽車愈漸強大,應該建立屬于自己的設計範式。
作者丨杜餘鑫
責編丨曹佳東
編輯丨靳鵬輝
都說現在車市很卷,卷配置、卷價格、卷銷量,但有一點,卻是車企們很少去卷的,那就是設計。
以現在的新能源汽車,不但沒有卷設計,反而在設計上充滿了不少同質化的存在,看上去好像是在互相借鑒。或許對于車企來說,符合大衆習慣的審美和設計元素,能夠減少犯錯誤的可能,但也給汽車設計的無趣和抄襲留下了借口。
過去,中國汽車一直在抄襲模仿的輿論下,被消費者看不起,甚至在國際地位上也得不到尊重。現在随着中國汽車的日漸強大,不少海外設計師的加入,讓中國汽車的設計有了進一步提升,也推動着中國汽車在顔值改變之後, 逐步得到了國内市場消費者的認可。
随着中國汽車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賽道上的全面領先,以及更多中國汽車嘗試着走向海外,進入到國際化的汽車市場,中國汽車不得不在設計上去下更多功夫,讓中國設計也有自己的章法和體系,甚至能夠形成一套更符合消費需求和趨勢的邏輯和打法,推動中國汽車在設計上建立自己的話語體系和範式。
畢竟在中國市場已經霸占 60% 份額的中國品牌,如果還造出很醜的車,如果僅僅是爲了設計而設計,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成長,從無到有
顔值即正義,作爲任何一件商品和工業品,造型設計無一例外成爲消費者選擇和購買的重要因素。
對中國汽車來說,曾經也有一段痛楚的經曆,甚至被打上了抄襲和山寨的标簽。奇瑞、吉利、比亞迪、陸風、衆泰……都曾以 " 山寨 " 出名,這些企業的一些車型,造型直接 " 複刻 " 國外成熟的産品,也因此惹了不少官司上身。時至今日,這種 " 山寨 " 現象,仍然沒有根絕。
不難理解,中國汽車起步較晚,基本上也就是從加入 WTO 之後才迎來了快速發展,不僅汽車工業底子薄弱,在汽車工業設計和産品設計上,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加上汽車設計人才的空白,再加上車企們在發展初期階段,不可能會砸錢去搞設計,因此要想用最快的速度占領市場,借鑒成熟的設計語言和風格,确實不失爲一條捷徑。
既然是捷徑,那必然就不是長久之計。皮尺部的模式,雖然可以節約研發成本,但是在 "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 的境況下,根本不知道産品如何叠代改進,也絲毫無法培養出屬于自己的設計人才,最終隻能跟随,無法在設計上創造出一個汽車品牌精髓的部分。
這一難題,确實成爲中國汽車成長道路上的一大困惑,也成爲相當長一段時間内,中國汽車實力薄弱的緻命點之一。
不過從 2010 年,當中國成爲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之後,快速爆發的汽車消費市場,研發和産品周期進入到了正向軌道,企業有了更多利潤,并且對汽車設計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和理解之後,開始全面推動中國汽車設計的進步。
一方面是汽車産業的轉移,讓海外設計師看到了中國汽車和中國品牌的潛力,成爲中國品牌的設計主導者,那段時間不少優秀海外成熟汽車品牌設計師,一定程度上爲中國汽車設計邁向全新時代奠定了基礎。
比如原福特和寶馬的設計師皮埃爾 · 勒克萊克,主導了第二代哈弗 H6 和 WEY 品牌的設計工作,讓哈弗 H6 成爲長城最成功的車型;比如原沃爾沃的設計師彼得 · 霍布裏,打造了吉利 3.0 時代設計語言體系,推動吉利成爲連續 5 年的中國品牌冠軍;比如原奧迪設計師艾格,爲比亞迪塑造了 "Dragon Face" 家族化造型範式,一改比亞迪造型的短闆,并推動比亞迪站上中國汽車市場品牌之巅。
另一方面則是不少優秀的設計人才,在海外品牌曆練之後,回歸到中國汽車品牌的設計體系中,反哺了中國汽車設計能力的提升。比如脫胎于上汽大衆設計體系的邵景峰,被業界稱爲 " 朗逸之父 ",在他帶領下上汽自主品牌榮威名爵完成了一輪又一輪設計的叠代;比如廣汽的張帆,之前是奔馳德國的設計師,後來成爲廣汽乘用車的造型負責人,也締造了傳祺 GS4/GS8 等傳奇車型。
這些卓越設計師,與中國汽車的成長相伴,相互成就,在中國汽車成長史和設計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同質化,新能源時代之困
正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那樣,如今的汽車設計,已經沒有上一個五年時代那樣,充滿個性和百花齊放了。
比如都喜歡用封閉式的格栅和隐藏式門把手,都喜歡用貫穿式的一字線條尾燈,越來越多的車型采用眯眯眼的日行燈設計,内飾的設計風格也越來越偏向連屏和大屏設計,丢失了過去汽車設計的一些個性和獨特的風格。
有的甚至幹脆就和别的品牌設計保持一緻,今天看到一款新車,似乎與别的品牌車型似曾相識。明天看到另一款新車,感覺成爲了另一品牌的孿生兄弟。甚至可以說還有的車型捂上 LOGO,無法辨認究竟是哪個品牌的新車,其實這并不利于品牌形象的打造,更會讓企業不好的價值觀在消費者眼中留下不的好印象。
當然不僅是外部之間的相互借鑒和抄襲,在一個品牌的内部,不少的車企也采用相同的設計語言和風格。雖然廠商認爲這種相同的設計風格是家族化的傳承和延續,是爲了制造成本方面考慮。但作爲不同定位、價位和性格的産品,過于雷同的設計和造型,也難免有偷懶和爲了成本放棄設計躍升的嫌疑。
總結一句話就是,同質化愈演愈烈。
早在十幾年前寶馬的設計師克裏斯 · 班戈就曾對未來汽車設計趨勢進行過預測:" 未來的汽車設計将離需求更近,離藝術更遠,甚至會變成電冰箱一樣的存在,外表平庸、同質,内部依靠技術實現安全、舒适、娛樂、操控等各種功能。"
确實,電車時代的産品,相互之間或多或少都會有似曾相識的地方,因爲電車在服務于産品特性的時候,不得不盡可能考慮風阻對續航的影響,這就好比是智能手機時代,在取消了曾經翻蓋、滑蓋和直闆各樣式的手機造型後,大屏無可避免的千篇一律,甚至手機正面完全看不出品牌歸屬。
加上電動車推陳出新迅速,燃油車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七年一換代的節奏已經無法适應新的市場變化和需求。電動化平台和架構的采用,讓汽車的研發周期縮短了很多,給到設計師的時間和空間被極緻壓縮,在衆口難調的市場中想要在最短時間内找到正确答案,同質化帶來的低試錯成本,成爲絕大多數車企的選擇,包括同一品牌的産品造型上,套娃是性價比最高的方式。
其實不僅僅是設計造型的同質化,其實在内飾、底盤、功能等方面的設計一樣存在同質化嚴重的問題。比如在市場上總可以找到豎屏中控造型的幾個品牌,橫連屏的也有很多,現在副駕娛樂屏流行之後,不少品牌一窩蜂地跟進,更加縮小了各個汽車品牌之間的差異化。
随着電動車市場競争日益激烈,當各個車企在面對同一個價格區間、同一批供應商、瞄準同一目标人群的時候,大家的産品大概率将很難做出明顯的差異化。比如激光雷達、800V、智艙智駕,車企們在介紹産品功能和體驗時,消費者幾乎都難以分辨清楚到底誰強誰弱了,越來越覺得好像每家産品都差不多。
而市場上數百款在售的産品,中國每年 3000 萬的消費者,全球 8000 萬的汽車消費者,大家個性和需求各不相同,難道要忍受這種無趣的競争和選擇嗎?
中國設計,改變世界
随着中國汽車技術、産業鏈、影響力不斷在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擴大,中國汽車的設計,必須要有一些中國根源和内涵的東西在裏面了。否則那麽多海外設計師加入中國汽車設計領域,新能源和智能汽車時代,如何才能将中國汽車的文化屬性發揚光大呢?
不久前,由吉利創新設計院主辦的 2023 國際汽車設計論壇上,關于汽車設計在新時代背景下的讨論,在車企、學術、工程等各個領域展開了全面的讨論。這不是一次關于汽車設計 " 術 " 的落地的簡單讨論,而是關于中國汽車設計在 " 道 " 的層面的躍升。
論壇上,來自中國頂尖的設計學術人才、設計界的大咖、行業專家、車企造型設計師的代表們一緻認爲,直面時代機遇與挑戰,中國的汽車設計必須從單點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轉變,打造具備自身特色的全新設計話語體系,推動 " 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 " 轉變,并發布中國汽車設計領域《中國汽車設計話語體系白皮書(第一版)》,旨在探尋大變局下,中國汽車設計理論和體系建設的前瞻思考。
可以說這樣一場大會,給内卷的汽車行業帶去了一個明确的風向标,那就是在中國汽車逐步引領世界的時候,應該從設計上來一次全面的創變了,不斷推動中國汽車實現從 " 工業制造 " 到 " 工業文明 " 的轉變。
" 不管是什麽技術,所有技術的發展路徑,發展到最後的結果從參數性能上一定是趨同的,無非是一個先一個後而已,最終都是趨同的。那如何讓品牌保有獨特性、差異性,這個東西唯一能解決的就是設計。" 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陳政表示。其實這句話的背景,就是作爲吉利汽車造型設計的新負責人,陳政他到任吉利之後主導設計銀河系列的核心思考。
這個思考,從吉利銀河 E8 便可以略知一二。該車采用大量的線條和圓潤處理,整車看上去具有東方韻味的溫潤修長,再加上一些自然和特有的人文如三潭印月元素的采用,讓整個車型看上去充滿很多内在美學的東西,反映了文化價值和文化根源的内涵,确實不凡,也備受行業和消費者關注。
這意味着,銀河 E8 和背後的設計邏輯,打破了電動車同質化困惑,開啓了電動車時代設計進化和躍遷的又一裏程碑。
實際上,不少設計師甚至汽車品牌,似乎都想明白了這一點。之前捷豹在發布 2025 戰略時也提到了,設計是被放在了最高層面的,将專注于獨一無二的設計。配置和功能可以同質化,但設計爲品牌賦予的是與衆不同的内涵。
通過設計賦予車輛不同的特點,讓車輛展現不同的個性。同時,通過設計,能夠給予産品不同的功能,這便是設計賦能,能爲産品帶來更廣、更深層次的價值。
設計賦能是這幾年主流的價值觀之一。世間建築萬千,工業産品無數,如何在高度成熟的産業鏈中挖掘出品牌和産品的差異性和更多價值,設計就尤爲重要。設計是美的表達,人們在解決了基本的功能需求後,對美便有了更高追求,願意爲 " 美 " 的事物買單,這是文明進步的表現。
所以,現在更多新勢力和自主品牌卷價格、卷配置、卷堆料,其實這并不是汽車行業最适合的狀态。因爲汽車最基礎的競争就是技術和成本,否則惡性競争之下,利潤降低的背後,隻會讓企業失去更多創新技術和創造價值的機會。
而真正能夠長遠的,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從設計入手,在這之上去分享和展現關于技術、社會、人文的思考和探索,集合中國智慧,驅動設計升維,在更高維度上去真正擴大中國汽車的影響力,這才是中國汽車在全球汽車産業中該有的未來形态。
|杜餘鑫|
幹這行如果不努力思考
那跟鹹魚有什麽區别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