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砺石商業評論,作者 | 金梅
在 iPhone4 的發布會上,喬布斯說:" 毫無疑問,iPhone4 是我們做過的最精密和最漂亮的産品,它就像一台漂亮的老式徕卡相機 "。
徕卡的确是相機領域神一般的存在。它是德國光學制造史上不可颠覆的奇迹,擁有比德國轎車更好的口碑,一部相機能賣到一輛寶馬車的價格,被稱爲 " 相機中的勞斯萊斯 "。
甚至很多不拍照的人,也要買台徕卡相機作爲身份象征。
徕卡不但是美軍飛行員的摯愛,巴頓将軍也是它的頭号粉絲。徕卡爲世界留下了真實的二戰影像。相傳二戰中德國的工業城市輪番被炸,連首都柏林也不例外,一個叫威茲勒的小鎮卻被美軍指定爲唯一不受轟炸的城市,因爲徕卡就在這裏。
從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小型相機,打開膠卷攝影的曆史,到被佳能、尼康擠進逼仄的胡同,到數字時代十多年的動蕩和虧損,再到扭虧爲盈," 相機界的勞斯萊斯 " 萊卡有着怎樣的沉浮史?
01 相機革命者
卡爾 · 科爾納是德國中部小城威茲勒的一個數學和物理奇才,23 歲就發表了名爲《無畸變的目鏡——新發明的無色差的鏡片組》的論文,并借此發明生産天文望遠鏡。憑借着敏銳的商業嗅覺,他進入了市場前景更廣闊的顯微鏡研究中。
誰料,壯志未酬,29 歲的他就患肺結核去世。此後恩斯特 · 徕茨接管公司,在他的努力下,恩斯特 · 徕茨牌顯微鏡成了被人關注的品牌,實現了批量生産。20 世紀初,該公司擁有 400 名員工,每年生産數千台顯微鏡。
1911 年,徕茨從蔡司挖來了一個叫奧薩卡 · 巴納克的年輕機械師,做徕茨公司的研究部主任,研發打磨鏡片的工具。作爲一位狂熱的攝影發燒友,他在研究顯微鏡的時候,發現了制造出小巧相機的可能性。
從小體弱多病的巴納克,雖然很喜歡攝影,但當時因爲沒有放大技術,需要多大照片就要用多大底片,所以相機都是笨重的巨型木質盒子,讓巴納克的攝影夢變得遙不可及。
如果能用顯微鏡的原理制造出一台可以挂在脖子上的相機,那該多好?
1913 年,受到 35MM 膠片電影機的啓發,巴納克通過不斷地研究,用手工制作出了兩台全金屬的小型相機。這款使用 24MM × 36MM 膠卷的 135 相機,擁有 42MM 鏡頭,1/40 秒固定快門,重 500 餘克,被後人稱爲 " 原型徕卡 "(Ur-Leica)。
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便攜相機誕生了。徕卡(Leica)的名稱就是由徕茨 Leitz 和相機 Camera 兩組英文字頭組合而成。
巴納克用這台原型相機進行了反複的拍攝實驗,實踐證實了他的猜想,這種小底片拍攝的膠片放大之後,能夠得到一張滿意、高質量的照片。公司彼時的掌門人徕茨二世,也成了微型徕卡相機的用戶,他也喜歡用徕卡相機拍攝照片。
憑借着濃厚的個人興趣,巴納克在優化徕卡的路上孜孜以求。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卻讓徕茨公司沒有了輕松的氛圍開發和生産相機。戰争期間,徕茨公司在倫敦、紐約和聖彼得堡的辦公室,或被迫關閉,或被當地政府沒收,銷售網絡受到很大影響。巴納克也被安排負責一些軍用光學儀器的設計開發。
作爲相機業務的粉絲,在一戰期間,徕茨也沒有放棄徕卡的生産探索機會。他邀請馬克思 · 貝雷克協助巴納克工作,爲接下來的實驗性相機設計鏡頭。1914-1923 年,徕茨公司制造了 31 台 " 原型徕卡 ",彼時的徕卡還隻是不斷完善的實驗性産品,并未真正進入市場。
1924 年,資本主義生産過程中出現的周期性生産過剩,導緻經濟不景氣,德國開始惡性通貨膨脹。惡劣的環境加上之前銷售網絡的受損,讓徕茨公司的運營變得非常艱難,很多科研機構和大學難以繼續購買顯微鏡和望遠鏡等光學儀器。
徕茨公司迫切需要一個新的機遇,讓公司活下去,萊茨二世看中了徕卡相機。
在大型相機當道的背景下,到底要不要推出小型相機,這個重大的決定愁壞了公司的董事們。在公司的會議室,争吵持續了很久。
眼看會議進入僵持階段,徕茨二世果斷拍闆:" 巴納克先生已經制作了數款相機,每個都比上一代更小巧強大。在座的各位先生都表示反對相機生産業務,許多意見都在這裏被提出,但是大家都沒有結論。"
" 我決定作出最後決議,我們決定冒險生産相機。" 這個偉大的決定,爲萊茨公司找到了未來安身立命的根本。當年,徕卡相機即投入試生産,12 月份已有少量相機開始向用戶交貨。
1925 年,在萊比錫春季博覽會上,刻有 "ERNST LEITZ WETZLER" 以及字母 DR.P.(Deutsche Reichs Patent 的縮寫,即德國專利)标志的小型相機正式問世,這就是徕卡公司的第一款相機,人稱徕卡 I(Leica-I)。
本以爲這款世界首發的微型相機會獲得市場的喜愛,但結果卻事與願違。徕卡這台小相機讓很多人不屑一顧,因爲他們認爲,扛着巨大的照相機才能讓自己看起來更專業、更氣派,徕卡以爲的春天并沒有到來。
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卻讓徕卡逆天轉命。
02 命運變變變
二戰爆發後,爲了記錄真實的曆史,人們丢掉了氣派的需求,精密耐用又便攜的徕卡相機的價值逐漸被人們發現。堅固、耐用、性能好的徕卡,還成了軍用相機的首選。
在巴納克極緻的熱愛之下,徕卡相機飽含着 20 世紀工業時代的純機械匠心。
爲了讓相機呈現極緻的透光狀态,徹底消除玻璃内部的微小氣泡等,徕卡鏡頭的玻璃需要在融熔狀态下,經曆長達一年的時間極慢冷卻。爲了提升色彩表現,徕卡鏡頭普遍采用高折射率,低色散玻璃鏡片,且鏡片采用 8 層 " 等價銀膜 " 技術,色彩層次之豐富尚無敵手。
當時戰場上流行這樣一句話,甯願丢掉手槍也不丢掉徕卡。精良的品質和超強的感光能力,弱光環境下也能表現出衆,徕卡的成像質量令人歎服,還能适應各種惡劣的環境。攝影師們用小巧的徕卡記錄下了那個時代的記憶。
小巧的徕卡 135 相機使攝影師能夠 " 通過拍攝進行藝術創作 ",世界攝影從形式到内容,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用攝影機記錄下了真實的二戰,記錄下了《勝利之吻》等大型照相機無法記錄的即興真實畫面。
二戰之後,無論是專業攝影師還是業餘愛好者都開始使用徕卡相機。徕卡變得供不應求,相機甚至成了德國二手市場上最受歡迎的産品。1951 年,徕卡已經共計生産了 100 萬台相機,徕茨(Leitz)與徕卡(Leica)甚至畫上了等号。
相機領域開始掀起波瀾,随着蔡司 Contax II 測距器和取景器二合一的設計,以及其他公司開發的具有各種特點的旁軸相機,旁軸相機市場開始進入群雄争霸的混亂階段。
直到 1954 年,徕卡劃時代的相機 M3 問世,才結束了這場争霸。
徕卡的 M3 幾乎爲旁軸取景器提供了滿分的答案,它被稱爲 " 最适合攝影者使用的相機 " 和 " 旁軸之王 "。它首次搭載包含測距器的取景器,通過取景器就可以完成構圖和對焦,更重要的是,跟其他公司綠豆大的取景器相比,徕卡的取景器又大又敞亮,還有相當不錯的黃斑抗眩光能力。M3 除了提供框線構圖,還大大提高了攝影師更換鏡頭的速度,同時也進一步降低了鏡頭螺口的損壞率。
M3 一出現就迅速引爆全球,日本的徕卡粉絲們甚至不惜用半套房的價格來購買他們的 " 夢中情機 "。1954-1966 年,徕卡 M3 生産了二十多萬台,并且至今還在生産。
但就是在徕卡瘋狂席卷全球高端市場的時候,徕卡的模仿者佳能和尼康卻在緩慢崛起,世界相機市場的格局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随着 1965 年佳能和尼康相機在國際設計比賽中獲得金獎,徕卡的地位開始受到威脅。尤其是佳能的自動對焦功能,在傳統機械中融入了電子技術,爲傳統機械帶來了新的革命。
作爲德國精工業的佼佼者,徕卡對日本的山寨相機廠商表現出不屑,繼續保持着精密機械的嚴密與震撼,推出 M2、M4、M4-2、M4-P、M6 以及 M6 TTL 等一系列産品。
曾經留下了無數經典瞬間的徕卡,在攝影人心中的地位無人能及,它的純機械快門聲甚至讓很多粉絲 " 上瘾 "。據說至今仍有徕卡迷半夜從床上爬起來,按動徕卡相機的快門,聽到其獨特清脆的快門聲,才會滿意地睡去。
并且較多的自動化、電氣化設備必然導緻産品的可靠性、耐用性和機械、光學品質降低,舍棄自動化、保證品質是徕卡不顧一切的選擇。據說當時徕卡每出售一台 Leica flex SL2 或 M5,甚至需要倒貼 500 歐。
所以,當日系相機在機械與電子的結合中不斷開疆拓土,提升更多人 " 拍得到 " 的範圍和内容時,堅持保證用戶 " 拍得好 " 的徕卡,卻不爲所動。德國還傲慢地限制了日本品牌在德國的展出和廣告。
但徕卡的堅守,也成爲它的發展桎梏。人們對更便宜、更便捷相機的追求勢不可擋,如同曾經的徕卡打敗巨型相機。面對沖擊,徕卡在加拿大、葡萄牙設立分公司和工廠,嘗試與美能達合作降低産品成本,但都沒能阻止公司經濟狀況惡化。
1970 年代,日本單反相機不僅擁有無可比拟的價格優勢,性能參數也技高一籌,搶走了徕卡許多市場份額。不斷開疆拓土的佳能和尼康,将徕卡堵在了逼仄的胡同裏,王者地位逐漸衰落。
03 求變
爲了起死回生,徕卡開始按照限量的奢侈品的運作模式推出自己的産品,讓徕卡不再是相機,還是一種極緻的專業和情懷。
1984 年,徕卡推出了 M6," 相機史上最強大的連動測距相機 ",也是徕卡相機銷售史上銷量最高的一款機型。徕卡相機的每一個平面、按鈕、接縫都一如既往的完美,但爲了适應數碼時代,徕卡也必須爲了生存而戰。
迫切需要投資和技術更新的徕卡,被徕茨家族出售給瑞士的精密儀器制造商維爾德 · 海爾布魯格股份公司。自此,維爾德公司開始主導徕卡相機業務,徕茨三世退出公司管理層。
1986 年底,萊茨公司徹底清空了公司的股份,徕茨家族統治并參與公司業務長達 121 年的 " 王朝 " 就此結束。
1987 年,維爾德 · 徕茨控股股份公司成立,合并後公司的業務包括:顯微鏡、醫療診斷儀器、工業測量儀器、測繪儀器等。
1990 年,由于與達爾文的兒子創立的英國劍橋儀器公司合并,母公司更名爲徕卡控股有限公司,下設四個分公司。鑒于徕卡的品牌價值,公司的全線産品都使用徕卡這個品牌。
1996 年,經曆了管理層收購的徕卡公司成功在法蘭克福股票交易所上市。上市募集到 1 億多歐元資金,點燃了徕卡重回巅峰的憧憬。然而這一年佳能第一台普及型數碼相機 Power Shot 600 問世,卻在暗暗昭告着膠片時代的過去。
2000 年年末,法國奢侈品牌愛馬仕以高于市場 25% 左右的價格收購了徕卡 31.5% 的股權,并在後面幾年裏将股權提高到 36%。作爲 " 相機中的勞斯萊斯 ",徕卡與愛馬仕的結合,進一步提升了它的奢侈品屬性。
2002 年,徕卡推出了 M6 的電子化版本相機—— M7。2003 年 10 月,徕卡第一次發行了愛馬仕限量版 MP 套機。但數字技術和愛馬仕的加持,并沒有讓徕卡脫離水火之中。2004-2005 年,徕卡的虧損達到了 1000 多萬歐元,相當于公司基本資金的一大半。
2004 年,考夫曼家族擁有的奧地利資本管理公司(ACM)收購了徕卡 21% 的股份,并成爲繼愛馬仕之後徕卡的第二大股東。
2003 和 2004 年徕卡的股價在 5 歐元上下徘徊,2005 年一度跌到 2 歐元以下。面對徕卡令人失望的業績,2005 年,愛馬仕和 ACM 雙雙宣布,拒絕對徕卡進行支援。2006 年,愛馬仕将所有股份出讓給了 ACM,全身而退。至 2007 年年底,ACM 将股份增加至 96.5%。
徕卡必須加速追趕自己曾經落下的時代。徕卡與日本相機廠商松下進行合作,生産小型相機,M8 出現後,徕卡才終于進入了數字時代。
2009 年,徕卡推出全畫幅的 M9 相機,可兼容鏡頭數量增多,廣角鏡頭更有用。M9 用産品似乎證明了徕卡在數字化領域繼續站在行業前列的能力,更多的攝影愛好者走進徕卡。
2009 年第三季度,在 M9 相機的加持下,徕卡的銷售額達到 4810 萬歐元。不過在佳能 293 億歐元的銷售額面前就有些相形見绌了。徕卡對産業發展方向失去前瞻性判斷,雖然依然能依靠曆史沉澱,獲得一定的資金,但卻錯失了企業的未來。
在 ACM 的努力下,經曆了約 10 年的财務動蕩後,2010 年的數碼年代,徕卡終于迎來了穩定的盈利。
随着 iPhone4 掀起的智能手機狂潮,手機顯然在拍照和輕便方面有着相機無法比拟的優勢。這一場巨大的跨界沖擊,讓佳能和尼康都開始瑟瑟發抖,相機銷售額驟然下跌。這波狂潮對徕卡的沖擊雖然弱于佳能和尼康,但徕卡開始在數碼時代尋求新的求生手段。
2011 年,徕卡與愛馬仕合作推出限量款相機,雖然這是對徕卡品質堅守的肯定,但淪爲 " 攝影項鏈 " 的徕卡,在逐漸告别自己的初心。曾經徕卡的願景是制造面向大衆的相機,如今它卻把自己放在了大衆望而卻步的位置。
所以徕卡的求生思路,一條是穩住現有的高端定位和産品情懷,另一條則需要擁抱時代,讓自己變得唾手可得,無孔不入。
爲了自救,在合作模式中嘗到甜頭的徕卡,繼續以合作的方式深度進入電子制造領域。2016 年,徕卡聯合華爲高端産品 P/Mate 系列,進入手機的攝影、攝像系統。徕卡在無反相機領域與松下、适馬組成 L 卡口聯盟,與澤尼特合作發布 Zenit M 數碼旁軸相機。
與華爲合作了六年之餘,這場 " 異業聯盟 " 可謂相互成就。在 2021 年,雙方解除合作之後,徕卡與日本軟銀公司聯合推出了 Leitz Phone 1。不過在格局已定的手機領域,這款手機和此後的 Leitz Phone 2,并沒有非常驚豔的表現。2022 年 7 月,小米公司宣布與徕卡合作,要在手機上實現原汁原味的徕卡影像體驗,徕卡得以繼續在手機領域放量。
跟佳能、尼康相機在智能手機時代的斷崖式下跌不同,兩條腿走路的徕卡雖然近年幾經波折,幾次易主,好在用 " 向上 "" 向下 " 兩條腿走路的自救方法,暫時穩定了公司的業績。不過,随着時代的更叠,徕卡會給世界呈現新的驚喜,還是會在老本吃完後泯于衆人,需要時間來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