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燃油車時代,我們通常說,汽車最重要的就是發動機、變速器和底盤。
那麽,到了電動智能時代,電機和電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底盤呢?是更重要了?還是不那麽重要了?
直接說答案,底盤設計對于滿足整車性能的各項指标都至關重要。一部車的動力、制動、操控、平順程度、安全性、舒适性、耐久性,都和底盤脫不了幹系。
隻不過,相比于燃油車的底盤,電車底盤看起來更加簡單,它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掉了。
傳統燃油車底盤由傳動系、行駛系、轉向系和制動系四部分組成。
底盤的作用是支撐、安裝汽車發動機及其他各部件、總成,形成汽車的整體造型,并傳遞發動機的動力,保證車輛正常行駛。
燃油車有發動機,在底盤的預裝階段,燃油箱、排氣管、氧傳感器、燃油管等需要合理連接,所以導緻底盤布局很複雜。
電動車的基本結構則分爲主能源系統、電力驅動系統和能量管理系統。其中動力系統由傳統燃油車的發動機 + 變速箱變成了動力電池 + 電機。
雖說底盤大框架依然是在燃油車的基礎上進行改動,但由于動力系統畢竟發生了變化,沒有了發動機、離合器以及油箱等,底盤肯定是需要重新設計的。
首先,電動車在底盤布局上結構靈活,電車采用電力能源,由電動源和電動機驅動的,電力驅動及控制系統是電動車的核心。
而這些能量傳輸是通過柔性的電線,但燃油車的能量是通過剛性聯軸器和轉軸傳遞的,所以相較于油車,電動車各部件的放置有很大的靈活性。
其次,電動車因爲底盤的變化,在性能上有更好的提升。
我們都知道一款燃油車想要提升性能,就需要調整轉向、空氣懸架、避震以及反複測試底盤的前後配重。
一般車輛的前後配重比都在 60:40 左右,說明車頭比車尾要重,這類車型過彎的性能會稍差一些。
一些注重性能和操控的車型前後配重比則盡可能做到 50:50,這樣就可以做到前後平衡。而電動車在這方面就存在天然的優勢。
因爲電池包被放置在底部,前後隻有兩個電機,很容易做到前後配重 50:50。
所以在這方面,電車往往能夠控制得更好。
還有就是,目前的動力電池還無法做到輕量化,電池算是整車中較重部分,它的布局影響着底盤的高低,而底盤的高低又直接決定了車輛重心的位置以及行車的穩定性。
改變底盤高度容易造成車輛操控性能的下降,而電池的位置改變會造成車輛重心的位移,也是不利于行車安全的,這一方面又增加了造車難度。
最後,如今的電車底盤需要整合各種電子輔助系統。
其中有 ABS/ASR/ESP 集成控制系統、自适應巡航控制系統(ACC)、泊車輔助系統(PLA)、車道偏離和駕駛員警示系統,還有自動駕駛輔助。
這就需要準确的傳達各類傳感器的信号,根據指令完成車輛主動轉向和自動行駛,對底盤的要求将會更加嚴格。
可以說,在新能源時代,底盤技術不是不重要了,而是變得更加重要。
國内底盤技術起步較晚,所以在新賽道則需要更加努力,更加重視。如果沒有一個優秀的底盤,諸多智能化都将隻是空中樓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