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奧運會謝幕了,一位見證了上世紀法國電影黃金時代的國寶級巨星也謝幕了,他就是阿蘭·德龍。
▲他的去世驚動了法國總統馬克龍:"阿蘭·德龍都扮演着傳奇般的角色,給世界帶來夢想,他令人難忘的面孔豐富了我們的生活。憂郁、迷人、神秘,他不僅僅是一個明星,他是一座法國豐碑。"
對很多内地的年輕人來說,提到阿蘭·德龍,除了對于四十年前那部改開時期的俠盜電影《佐羅》的隐約記憶和了解之外,恐怕對于這位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活躍于法國影壇的頂流明星知之甚少。
但對上一代的中國人來說,阿蘭·德龍是他們那一代人的絕對巨星和青春偶像,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就以絕頂的容貌和巨星風範讓人們體會極緻俊美的男人的真實存在。
▲陳沖的新書提到法國總統爲了招待中國貴賓,安排阿蘭·德龍坐在領導人身邊,因爲他才是那個時代中國人家喻戶曉的法國人。
今年網飛推出的限定劇集《雷普利》,這部劇之前由馬特·達蒙和裘·德洛1999年主演的電影版《天才雷普利》,相信很多人都有很深刻的印象;
而事實上銀幕上初代的"雷普利"扮演者正是阿蘭·德龍,這部1960年上映的驚悚電影《怒海沉屍》在世界範圍内奠定阿蘭的巨星地位,很顯然他也是三部影視劇作品中最帥的雷普利。
▲左圖爲今年的網飛劇《雷普利》,右圖爲電影《天才雷普利》。
▲阿蘭·德龍在《怒海沉屍》裏的劇照。出演這個角色時阿蘭才25歲。這個角色雖說起初并不是爲阿蘭量身定做的,甚至一開始導演打算讓他飾演的是配角,是在他自己争取和導演夫人力挺下才獲得主演的機會。
阿蘭·德龍從一個舞男成爲巨星,他成爲演員前的經曆際遇(我們之前曾寫過,這裏可回顧),不得不讓人驚歎阿蘭就是天選的"雷普利"。
是什麽讓一個靠漂亮外殼謀生的男孩子以火箭般的速度飛升成名?又是什麽讓傳奇得以延續半個多世紀,蓋棺定論時,被譽爲法國的豐碑?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
法蘭西太陽神的魅力從何而來
提到阿蘭·德龍,怎麽也繞不開的,就是他的外表。
雖說作爲電影演員,外形條件基本上都是千裏挑一萬裏挑一的,可是阿蘭·德龍,他是另一個等級的存在,他是巨星眼中的巨星,任何明星隻要能模仿到一星半點就能縱橫江湖的存在。
他的天賦之美已令人稱奇,是那種"我畫都不敢畫成這樣,他竟敢長成這樣"的逼近極限的精緻和諧。
▲據說小嬰兒時因爲太過可愛,阿蘭的母親不得不在嬰兒車上挂個牌子,上面寫着:"你可以看,但不可以碰。"
▲四五歲的小阿蘭,像個小女孩一樣,精緻立體的五官臉型已經初見雛形。
▲和母親在一起的小阿蘭。
▲稍大一些的阿蘭,久遠的視頻都比較模糊了,但是能看出和長大後一脈相承的五官比例和臉型輪廓,連桀骜的氣質都初露端倪。據說他因爲太過漂亮,大家都叫他"德龍小姐"。
▲17、8歲當海軍時的照片,美人已初長成。
在軍隊因爲屢次犯錯,本來五年的服役阿蘭·德龍三年多就回到了巴黎。
沒有讀過多少書,也沒有強大的家庭背景助力,一個遊蕩在巴黎紅燈區的前途茫茫的年輕人,在他後來自己的回憶裏,當時自己就是一個"過了今天沒有明天,可能很快就要死了的小混混,一個潛在的皮條客"。
可金麟豈是池中物,阿蘭·德龍回到巴黎沒多久,命運的水面因爲他的絕世容顔蕩起一層一層不停的漣漪,将他推到了人生中第一個貴人面前。
▲當時的大明星,出演過希區柯克電影《捉賊記》裏女配角的女星布麗吉特·奧貝爾看中了這位年輕而俊美的男子,圖源水印。
▲1957年5月,一位長相俊美的陌生年輕人跟着布麗吉特·奧貝爾參加了第十屆戛納電影節,人們驚異于這個人是誰?從此,他電影部分華麗的大幕開始徐徐展開。
阿蘭·德龍後來形容自己的演員職業生涯的開始是一個個意外組成的,他說當時導演伊夫·阿雷格萊把我叫去了他家,我問他:"我什麽都不懂,從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我不是演員,我是當兵的,爲什麽要找我來演啊?"
所以,他一開始拒絕了這個拍電影的機會,但是導演夫人米歇爾·科爾度一直堅持,阿蘭最終還是邁出了這一步。
▲1957年,阿蘭·德龍出演了他的第一部電影《當女人插手》。
人生的際遇真的很值得玩味,"當女人插手",這幾個字恰恰點出了推動阿蘭·德龍跨入電影行業的關鍵因素。
阿蘭·德龍自己後來也說:"我人生裏面的許多女人,争相敦促我去做演員,我的職業生涯歸功于她們"。
漂亮的人千千萬,能憑臉從人群中被明星提攜,被大導看到,肯定不僅僅隻有一張臉蛋那樣單薄。
也許來自于複雜動蕩的原生家庭和青少年時期的經曆,阿蘭·德龍的氣質裏融進了很多層次,這也是他日後在大銀幕上演繹不同角色的底色。
多說無益,有圖有真相,看看還沒有ps手段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美男照吧:
▲開懷笑容。
▲滿懷心事。
▲憂郁。
▲稚氣。
▲若有所思。
▲痞帥風。
▲冷峻。
▲深情。
▲冷酷的大佬氣質。
多種層次和維度的氣質是一個本色派演員個人魅力的重要來源,更何況,他表現出來的每一面性格特質,又和自己那張絕世容顔交相輝映,真真是不世出的巨星才能有的風采。
"他擁有一種令人着迷的美貌,你可以連續幾個小時盯着他的照片。"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得主文森特·林頓這樣描述他眼中的阿蘭·德龍。
這份迷人,不僅僅是針對女性的,這就是阿蘭·德龍這份魅力難得的地方,他外形極度精緻,連絕大多數女星和他在一起都顯得粗糙。可是他卻又毫無陰柔娘炮之氣。
他早年的個人經曆塑造了他絕對的自信,不羁甚至帶點狂妄,堅強又脆弱,野心勃勃又野性難馴,這些都是阿爾法男的特征。
在這種強烈的個性和外表對比和反差之下,那份超越長相之外的深邃張力就彰顯出來了,這也是多少人想要模仿其形,卻很少有超越其神的原因。
每一個個體的成長都太獨特了,複雜的身世,性格,經曆,讓阿蘭·德龍的美有了深度和層次,體現出的矛盾張力又加持了他的魅力。
在漫長的職業生涯和人生裏如何駕馭和發揮這份魅力,就是考驗一個人的人格和智慧了。而阿蘭·德龍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顯露出日後無論是在影壇塑造角色的潛力,還是在人生道路上不停折騰的心力。
▲左爲索菲·亞羅蘭,右爲他曾經談過五年戀愛的愛人羅密·施耐德,單看兩位都已經好美好美,可是一看到中間的阿蘭·德龍,真的是要倒吸一口氣的程度。
▲阿蘭·德龍給戴高樂整理領帶,他與法國政壇的大佬們來往頻密,後來離奇死亡的保镖就曾說如果他死了肯定就是阿蘭·德龍和某位政壇大佬幹的。
而對于那時候的阿蘭·德龍來說,他早早就了解到自己的美貌異于常人,美而非常自知。
而熒幕可以放大這份美的受衆,所以他說"女性成爲我的動力。我欠她們一切。是她們啓發了我,讓我看起來比别人更好,比别人更強壯,更高大,并從她們的眼睛裏看到了這一點。"
▲1987年阿蘭·德龍訪華時,當時相關部門在北京著名的馬克西姆西餐廳爲他舉行歡迎會,女星李鳳緒也在應邀之列。阿蘭現場向李鳳緒"求婚",當然這大概率是一次臨時起意的來自法國男人的熱情奔放的愛慕表達而已,但這也是阿蘭·德龍激情四射的一生,他随時随地散發魅力,鍾情于女人,但缺點也是随時随地會消失。
▲香港名媛林燕妮念念不忘她當年在一個晚宴上碰到阿蘭·德龍,他對她眉目傳情,然後當衆抱起她就走,讓派對上的人笑不可抑,關于這位傳奇的女作家和名媛,我們之前也寫過。
女人,總是成就他,他愛女人,也傷害女人,他一刻不停地吸取着女人給他的能量,裏面有巨星也有模特,有小他31歲的孩子媽媽,總之,他的一生,堪稱極端多情,也極端地自我。
阿蘭·德龍前期的成名之路,被很多人說是現實中的于連。其實他要比于連要強大和幸運很多。
阿蘭·德龍的影壇巨星之路
奠定阿蘭·德龍影史地位的第一部代表作就是開頭提到的《怒海沉屍》,法語電影名爲Plein soleil, 直譯爲英語是"full sun",在英語世界發行時不知爲何變成了"Purple Noon"《紫色正午》,在中文世界翻譯成《怒海沉屍》。
這部影片因爲太過于有代表性,既是劇情的新穎以至于幾十年後還被一再翻拍,同時也在大衆心裏這個角色和阿蘭·德龍過于貼臉,他的演繹精準又毫無痕迹,結合他自己的背景,簡直讓人覺得這是爲他量身定做的。
▲"雷普利"系列是美國女作家帕特裏夏·海史密斯的代表作。海史密斯被認爲是20世紀最成功的心理驚悚小說家之一,1950年,29歲的她出版了第一本小說《列車上的陌生人》(《火車怪客》),旋即被懸疑大師希區柯克搬上銀幕,成爲黑色電影代表作。1955年出版的"雷普利"系列第一本《天才雷普利》,一舉奠定她在文壇的地位。海史密斯一生共創作了22部長篇小說與若幹短篇小說,獲過法國偵探文學獎、愛倫·坡獎、英國銀匕首獎,還曾位列《時代周刊》評出的50位最偉大犯罪小說作家榜首。
▲阿蘭·德龍飾演的雷普利。誰能夠想象這樣一位年輕人,竟然剛在地中海燦爛的陽光下殺了人,現在若無其事的混入人群中在魚攤前轉悠,放松的姿态下卻有着微蹙的眉頭和警惕的眼神,好像雕塑般俊美的面孔下隐藏着隐秘幽暗的心思。
▲這一幕太過經典,2019年5月,戛納電影節給阿蘭·德龍頒發金棕榈終身成就獎,專門爲他設計的電影節海報上,用的就是這一幕的劇照。
原作者帕特裏夏·海史密斯整體而言比較欣賞這部作品,特别誇獎德龍飾演的雷普利"非常出色"。
而阿蘭·德龍與導演雷内·克雷芒合作了三次,貫穿了他早期的銀幕生涯,克雷芒熱衷于讓他飾演最甜蜜也最狡猾的浪子形象,這些角色是德龍的拿手好戲。
2019年5月的戛納電影節期間,阿蘭·德龍參加了由去年訪問過他的《世界報》記者塞缪爾·布呂芒菲爾德(Samuel Blumenfeld)主持的"大師班"。
▲阿蘭·德龍在和主持人的深度對話裏闡釋了他的這種演技特點。"我并不是演技派演員,演技派演員是一種職業,就跟出租汽車司機或是面包師傅一樣,那是一種工作。要經過上課學習的過程,要進專門的學校學習。而這一點,就是讓-保羅·貝爾蒙多(Jean-Paul Belmondo)和我的本質區别——我這麽說,完全沒有任何要貶低他的意思。我是一個本色演員,而貝爾蒙多是演技派演員。他那種演員,要事先經過多年的學習,然後在銀幕上表演不同的角色,而本色演員則是在銀幕上生活,活出自己的樣子。所以,我一直都是活在自己的角色之中,從來就不演。
讓-保羅·貝爾蒙多是常常和阿蘭·德龍一起被提及的另一位法國電影明星,他比阿蘭大兩歲,二人幾乎是同時代的各有代表性的巨星。
按照上面阿蘭的總結,讓-保羅·貝爾蒙多應該是我們說的學院派,而阿蘭·德龍自己是更爲街頭的體驗派。
▲1970年,阿蘭·德龍(左)和貝爾蒙多(右)搭檔出演《江湖龍虎》。阿蘭也是這部影片的制片人。
阿蘭·德龍的另一部不得不提的代表作是近三小時的《洛可兄弟》。這是阿蘭·德龍與意大利巨擘盧基諾·維斯康蒂合作的第一部作品,也奠定了日後兩人長期合作的基礎。
▲盧基諾·維斯康蒂被譽爲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之父。1960年維斯康蒂正處于運動交鋒更替的十字路口,時值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尾聲,法國新浪潮又開始漸漸揭開序幕,打破固有影像默認的原則。《洛可兄弟》不僅成爲維斯康蒂作品的轉折點,還在之後影響了科波拉的《教父2》與馬丁斯科塞斯的《憤怒的公牛》。
▲阿蘭·德龍在《洛可兄弟》裏的片段,他出演這部片子的時候才25歲。
▲《洛可兄弟》裏著名的"仙男落淚",也一直是B站網友們非常熱衷剪輯的一幕。
之後緊接着阿蘭·德龍就出演了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現代愛情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蝕》,這部影片也被許多評論家稱爲三部曲中最有趣也最令人費解的一部作品。
▲在這部電影裏阿蘭·德龍貢獻了他的顔值巅峰,氣質也愈發醇熟。
當年維斯康蒂爲《洛可兄弟》選角時,在人群中一眼便相中了阿蘭·德龍。他非常嚴厲地打磨阿蘭這塊璞玉,1961年,《洛可兄弟》别後兩載,維斯康蒂再度找到阿蘭,讓其出演他的電影——《豹》,一部精緻無比的"現實主義"曆史片。
▲阿蘭在維斯康蒂的《豹》中像是個精緻的瓷娃娃。維斯康蒂親力親爲地爲阿蘭挑選衣服的面料,襯衫的顔色,手镯,手表......然而維斯康蒂是個控制狂,曾在拍攝《豹》期間因不滿意阿蘭的演出,公然當衆辱罵他。盡管當時阿蘭一言不發,但所有人都知道這兩個人應該不會再合作了。
事實上阿蘭一直對維斯康蒂的知遇之恩很感激。至于維斯康蒂,在《豹》之後的諸多電影中所塑造的角色都能見得到阿蘭的影子。
據說他的床頭,一直放着阿蘭的照片。真正的千裏馬和伯樂都很稀有,他們的相遇更是難得。而傑出的創作者之間,是可以互相激發出靈感的。
接下來這一部是在阿蘭·德龍32歲時拍攝的,這一部影片的意義,尤其是對于華語影壇來說影響非常深遠。
▲左圖爲1966年阿蘭·德龍在《獨行殺手》裏的扮相,右圖爲20年後,低谷中的吳宇森參照這個扮相,創造了《英雄本色》中小馬哥的形象,因爲這部片子,吳宇森和還是票房毒藥的周潤發一起鹹魚翻生。
▲阿蘭·德龍在《獨行殺手》裏遺世獨立又冷酷的樣子。
▲"獨行"中的殺手向觀衆走來。
▲而《獨行殺手》中男主和女琴師的關系,又被吳宇森拿來改造成爲周潤發主演的《喋血雙雄》中殺手小莊和珍妮。
▲在2010年接受《可凡傾聽》采訪的時候,75歲的阿蘭·德龍表達了一個他有生之年的願望,想和杜琪峰、吳宇森導演合作拍一部電影。雖說在這個年紀有這樣的願望,實現起來本就是渺茫。但是可以想象老爺子人老心未老的心勁兒,并且他對于自己塑造的影片人物對兩位導演的影響力也是知曉的。
說起對于華語世界的影響力,那《佐羅》是必然要提及的了。
這部影片其實從藝術性來說并非阿蘭·德龍的影片裏很高水準的一部,他拍此片時已近40歲,過了他自己藝術生涯的巅峰期,他自己也說拍這部英雄主義色彩濃厚的影片主要是爲了讨兒子歡心。
▲《佐羅》劇照。
1978年,《佐羅》作爲改革開放後首批引進的西方電影之一,在中國内地公映,瞬間引發了觀影狂潮。據統計,當時有超過七千萬中國觀衆觀看了這部電影,其觀影人數之巨在當時堪稱震撼。
▲《佐羅》在中國的巨大成功,離不開配音藝術家童自榮的獨特貢獻。他爲阿蘭·德龍飾演的叠戈、假總督及佐羅三個角色賦予了截然不同的聲音特色,尤其是佐羅那飄逸且富有磁性的嗓音,與阿蘭·德龍的外貌形象完美融合,使得這位西方俠客在中國觀衆心中更具親近感。童自榮的聲線與阿蘭·德龍的銀幕形象共同鑄就了一代人心中的英雄神話。之後沒幾年,中國内地又引進了阿蘭·德龍早年的另一部劫富濟貧的俠客片《黑郁金香》,也是由童自榮配音,包括另外兩部《孤膽神探》以及《警官的諾言》中阿蘭·德龍的配音都出自童自榮老師。兩位東西方表演藝術家的隔空合作成就了一個時代的佳話。
▲1987年阿蘭·德龍訪華時在北京CityWalk。最下面三張圖片是阿蘭·德龍騎鳳凰牌自行車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攝影:《Jours de France》雜志。
阿蘭·德龍除了自身擁有極高的天賦,在開始藝術道路之初就接觸了那個時代最爲優秀的導演、編劇和電影人,就像他在戛納"大師班"的對話裏提到的:
"電影已經變了,對于我這樣的傳統電影明星來說,情況也變了。
在我之前,法國有讓·加班、伊夫·蒙當這樣的明星,有專門爲他們寫的電影。到了我的時代,明星已經沒有再那麽高高在上了,但也有米歇爾·奧迪亞(Michel Audiard)這樣願意專門爲明星寫戲的導演。
現如今,還有人肯爲明星專門寫戲嗎?不可能了。他們都在爲錢寫電影,爲了某個主題寫電影。"
自身條件出衆又生而逢其時,戰後的1960年代,歐洲電影的新浪潮改革出現了一批先鋒人物,雖然阿蘭·德龍和這個風潮并無太多交集,但是整個法國包括歐洲的電影行業迎來了一波黃金時期,正好和阿蘭·德龍人生階段的黃金時期重疊了。
天時地利人和兼具,電影巨星誕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都在阿蘭·德龍身上實現了,他是被選中的人。
面對這份命運和時代的厚禮,他也穩穩接住了,他把自己體悟到的幽微人性立體的融合到了每一個塑造的人物形象裏,血肉豐滿,獨一無二。
對一位演員來說,他交出的,是一份也許并不完美但是卻非常沉甸甸的答卷。
超級電影明星的戲外人生
在銀幕外,阿蘭·德龍當然情人無數。
在坊間被人津津樂道的,也是最被人熟知的,莫過于他和《茜茜公主》的扮演者羅密·施耐德的關系。
《茜茜公主》之後,擁有話語權的羅密在雲雲衆男星中看中了阿蘭·德龍,兩個全世界最美的男女合作了《克裏斯汀》。
這是羅密第一次拍外國電影,也是阿蘭·德龍第一次演男主,倆人在某種程度上處在同樣的壓力點,都需要通過一個新的挑戰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再加上年少時相似的父母離婚和各處寄宿的經曆,他們倆非常有共同語言。
▲阿蘭·德龍和羅密在《克裏斯汀》中。
合作的是親密接觸的愛情戲,又是兩張頂級顔值的年輕臉龐,擦出火花本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習慣一個人獨來獨往自己找飯吃的阿蘭·德龍讓一直生活在父母控制下的羅密感受到自由不羁的快感,她急于擺脫家庭的束縛,期待成爲和愛人一樣來去如風的人。
從來沒有戀愛過的羅密把整個人都投注到這段感情中,高濃度的浪漫情感讓她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快樂,也讓她完全成了一個愛屋及烏的戀愛腦。
▲阿蘭·德龍和羅密。
在一起一年後,在羅密母親的壓力之下,美人宣布和阿蘭·德龍訂婚,前途無量的女明星"英年早婚",無非是認爲自己覓得良人,期待終結孤單。
▲阿蘭·德龍和羅密。
但這個男人不會爲任何女人停下腳步,與羅密訂婚之後又短暫出軌了模特妮可,再遇到了非悔婚不可的摯愛娜塔莉,結婚之後,他又短暫出軌了歌手達利達,再遇到了戀情維持最久的"最長情女友"米雷耶(他們倆在一起長達14年,堪稱阿蘭·德龍最長戀情)。
▲這張阿蘭·德龍和羅密(圖左)的照片很少見,真是如花美眷。
▲這是阿蘭·德龍和第一任也是唯一一任妻子娜塔莉在一起。娜塔莉出生于摩洛哥,父親是阿爾及利亞人,一生隻和娜塔莉見過三次面。1959年她曾經嫁人生有一個女兒,1963年離婚,1964年和阿蘭在洛杉矶奉子成婚。
阿蘭的孩子,尤其是兒子,對父親的評價都極低,家暴、性格冷酷是最基本的,阿蘭·德龍最後一段家喻戶曉的戀情是和荷蘭模特羅莎莉(Rosalie van Breemen)。
1987年,52歲的阿蘭·德龍爲新歌《Comme au cinéma》拍MV,遇到了21歲的羅莎莉。
▲52歲的阿蘭·德龍和21歲的羅莎莉。
阿蘭·德龍說他對羅莎莉一見鍾情,年輕的女友爲他帶來新鮮的空氣,他仿佛被注入活力的血液,"羅莎莉喚醒了我,讓我年輕了20歲"。
羅莎莉讓阿蘭·德龍兒女雙全,1990年她生下女兒阿努契卡·德龍(Anouchka Delon),1994年又生下兒子小阿蘭·德龍(Alain-Fabien Delon)。
▲2016年羅莎莉和兒子小阿蘭。
但被喚醒的不止是阿蘭·德龍的心,還有他暴虐的内心。他殘酷地不認一夕之歡生下的大兒子,關于這件事,我們之前寫過。
羅莎莉和阿蘭·德龍的小兒子小阿蘭曾對《名利場》爆料,自己的母親是家暴受害者,阿蘭·德龍打斷了她八根肋骨,把她的鼻梁打斷了兩次。
而他與前妻娜塔莉生下的兒子安東尼·德龍(Anthony Delon)後來成爲一位作家,2022年他在宣傳新書時順便爆了爸爸阿蘭·德龍(Alain Delon)的料,這位兒子告訴大家這位著名的法國男星因爲疾病纏身,生活質量下降,已經選擇在未來使用安樂死的方式體面地離開這個世界。
▲安東尼宣傳新書。
2024年,他終于去世,享年88歲。
巨星的生活和品味
年輕時作爲有極強票房号召力的的頂流男明星,阿蘭·德龍當然過着流光溢彩的生活。
他喜歡漂亮女人,也喜歡名車。
▲阿蘭·德龍喜歡豪車,年輕的時候留下了很多開敞篷的照片,和他狂放不羁的風格很搭。
和很多明星一樣,阿蘭德龍非常之想得開,他早年購下了許多名牌,後來,晚年生活沒有那麽寬裕之後,他就一一出手,這也是他的個性,一切爲他所用,但放手也非常容易,而明星的身份,又可以爲這些物品增加附加值,我們之前聊過關之琳和章小蕙還有大劉都在賣自己早年的收藏,享受物品的增值。
▲2015年,一位法國土豪拍賣過一輛阿蘭·德龍曾經開過的法拉利250 California,這輛車估價1000萬歐,最後成交價1420萬歐,加上手續費約1630萬歐。
▲後來,他自己也賣了一輛法拉利,型号是Testarossa。由阿蘭·德龍在1989年購入。這輛車使用不太頻繁,儀表盤上顯示隻開了19000公裏,目前狀态很好,阿蘭德龍本人表示,希望新主人能常常使用它。這輛車估價約4000歐到8000歐,後來賣出17.15萬歐(約137萬元)。
名表亦是阿蘭·德龍的心頭愛。
2012年,他出售了珍藏的100多隻古董表,其中包括寶珀、卡地亞、勞力士、百年靈等等,而這次拍賣賣出了估價的23倍之多。
▲早年這塊疑似勞力士水鬼。
▲這隻卡地亞表誕生于巴黎著名手表街和平路(rue de la paix),是目前爲止卡地亞坦克中唯一用到了青金岩(lapislazuli)的系列。手表上還刻有AD(阿蘭·德龍名字首字母)對粉絲來說也很有價值。這隻手表估價約1800歐,最後賣出了5萬5千歐(44萬元)。
▲阿蘭·德龍戴另外一隻卡地亞在電影裏的鏡頭。
▲愛彼的皇家橡樹。這隻表是阿蘭·德龍最愛的手表之一,在多次硬照裏都有它的身影。
▲阿蘭·德龍戴着這隻手表出演過好幾部電影,圖爲《警官的諾言》劇照。
▲這隻手表估價約2500歐,賣出5萬5千歐,交完手續費後約6萬8千歐(54萬元)。
▲在2019年戛納電影節領取終身成就獎的時候,阿蘭·德龍戴的也是愛彼的皇家橡樹。
除此之外,阿蘭·德龍的葡萄酒藏品也拍賣了,一共大約有1000來瓶。
▲這些葡萄酒中最有名的是六支1947年波爾多名莊白馬酒莊(Ch Blanc)産的紅葡萄酒,賣出了約2萬歐元(16萬元)。
阿蘭·德龍自稱,自己一生有兩大成就,除了電影,還有藝術收藏。
他從24歲便介入藝術收藏,那時候他在倫敦買下了第一幅素描畫作,從此踏上藝術收藏之路,時間也長達60年。
阿蘭·德龍晚年回憶起自己的收藏時說:"那時候,倫敦和巴黎所有的拍賣會,我一場不落,兩頭奔波。我喜歡的東西自己會留着,主要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作品,像西奧多·席裏柯、讓-弗朗索瓦·米勒、歐仁·德拉克羅瓦這些我都留着。其他的我會賣掉。"
2016年6月在巴黎邦瀚斯舉行的"藝海縱橫:阿蘭德龍六十年傳奇收藏"拍賣專場最爲引人注目,也讓人們對這位影壇巨星的收藏規模有了更多的認識。
▲阿蘭·德龍的收藏規模相當龐大,橫跨500年藝術史,從古典大師和文藝複興時期畫作,到19世紀重要藝術家德拉克洛瓦、柯羅、米勒,再到杜菲以及格列茲的畫作,從古典藝術到前衛藝術,一路展開。
▲收藏界有一種說法叫做"阿蘭·德龍眼光",被用來形容一種收藏品位。
▲阿蘭·德龍的很多藝術品收藏是布置在日常生活場景之中的,比如這幅德加的《舞者背影》在拍賣之前一直挂在他小女兒Anouchka的房間裏。Anouchka在代表阿蘭·德龍出席這場拍賣會時還表示對于這幅畫的拍賣感到傷感。
這批畫總共賣了約9百萬歐元(7200萬元)刷新了7項世界吉尼斯紀錄。
阿蘭·德龍的藝術鑒賞眼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提攜他的導演維斯康蒂的影響,維斯康蒂家族從中世紀開始就是顯赫貴族,還是文藝複興的倡導家族之一,做過很長一段時間米蘭領主,維斯康蒂帶着他鑒賞各個時代的畫作真迹。
▲盧基諾·維斯康蒂導演年輕時貴氣十足。他和阿蘭·德龍之間還有過說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傳說,被阿蘭否認。但是他對阿蘭·德龍的藝術性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維斯康蒂的家徽是一隻龍首咬住一個野蠻人,至今仍高懸于米蘭的市政廳和中央車站。
在商業方面,阿蘭·德龍還創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Adel Production),并迅速将業務擴展到電影之外的多個領域。
他的投資涉及航空公司、馬術中心、夜總會、賭場、餐館和房地産等多個行業。德龍的品牌業務延伸至香水、家具、手表、酒類等多個領域。特别是在亞洲市場取得了成功。
▲周潤發在《英雄本色》裏戴的都是德龍品牌墨鏡,據說阿蘭·德龍還專門寫過信給周潤發感謝他對于品牌的支持和宣傳。
阿蘭·德龍在房地産領域也有很不錯的投資眼光。2012年,他以4600萬歐元的價格出售了位于巴黎十六區的780平方米的三層複式公寓,這套公寓以其埃菲爾鐵塔美景和他與羅密的浪漫故事而聞名。
此外,他還擁有一套位于瑞士的價值300萬歐元的公寓,以及盧瓦爾河地區的神秘莊園——布魯勒裏城堡。這座城堡占地60公頃,阿蘭于1971年購入,具體市值至今仍未知。
▲老爺子最後的時光應該基本都是在這個瑞士的莊園裏和他的一大群狗狗一起度過的。
說到狗,阿蘭·德龍恐怕是全世界最愛狗的電影明星了吧,他甚至說他覺得狗給他的愛比人給他的要多,他還要死後和他的狗狗們葬在一起。
▲阿蘭和狗狗一起的照片太多了,各個時期的都有。
▲阿蘭·德龍曾經養過五十多條狗,他還給這些陪伴過自己的狗設置了私人墓地,每一條都有獨特墓碑。在他家人發布的訃告中,阿蘭的愛犬盧博的名字列在他的三個孩子之後。
他這一生,得到過這麽多的關注和愛,見過最美的風景,接觸過那個時代最優秀的人,享受過最奢侈的華府奢品,擁有過最輝煌的事業,自己高壽而終。
而他,隻是一個從小鎮出發的一無所有的窮小子。
他在世界這個大舞台上,活的這麽滿,這麽恣意,他是真實實踐了哲學家薩特的名言:如果存在,就應當是一種快感的存在,是一種存在到這個程度的存在。
他的人生盡情盡興,做自己想做的事,愛自己想愛的人,不爲任何人停留,隻爲自己而活,但與此時同時,他也放棄了與人的長期的親密關系,放棄了親情。
他的晚年,幾乎所有的女人和兒子都很恨他,兒女們因爲他的治療安排和遺産繼承而互相怒斥,但他們又無法不記得他,因爲他,他們才被人銘記,他們的書,才有銷路。
但人總是會老的,一起流連花叢的老友們死去,事業也早是幾十年前的盛事,兒女們各自成家,孤獨寂寞躲在莊園裏的巨星說:我什麽都有,就是沒有幸福。
幸福究竟如何定義,我們應該怎樣才能得到幸福?這答案,也許在他留下的光影記錄裏,在他的故事裏,在每個人心裏,在風中飄。
再見了,永遠的佐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