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EV 智行 Author 李合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近幾年國内市場熱度最高的不再是海外品牌,就連前不久的上海車展上,熱度最高、遊客量最多的展台依舊是自主品牌,而海外品牌的展台前門可羅雀,就像世界汽車巨頭大衆汽車,也是如此。
曾幾何時,大衆汽車推出多款深受國内消費者喜愛的經典車型,例如捷達、高爾夫和帕薩特等車型,同時在市場上還流傳着 " 一家三代開大衆 " 的語錄,并且大衆汽車的巅峰時期銷量是全球破千萬輛,力壓豐田集團一頭。
但是到了如今,大衆汽車在市場上的熱度,以及影響力貌似大不如前,不知道是不是電動化的沖擊太大,還是在市場上失了神,導緻大衆汽車的節奏落後于市場半拍。
" 失速 " 的大衆
在今年上海車展上,大衆集團帶一百多号人過來車展參觀學習,而重點學習對象不是同爲海外品牌的豐田、本田、通用等品牌,反倒是參觀學習比亞迪、奇瑞、長安、長城等自主品牌。
或許大衆汽車這樣的行爲,讓大部分人覺得唏噓不已,好像應了那句 "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
但是,大衆汽車這波操作,卻展現出一代巨頭的風範,知道自己的不足,發現了别人的長處,當然要取長補短,這樣才有利于自身的發展。
不過在我看來,大衆汽車此次大動幹戈,帶一百多人過來參展,說明它急了,是真的急了,就猶如熱鍋上的螞蟻,不想辦法改變,那隻能挨競争對手的 " 打 "。
近幾年,大衆汽車在國内過得并不 " 滋潤 ",先是從帕薩特的碰撞成績開始,再到電動化布局,沒有了以往的一帆風順,而是處處差點意思。
數據顯示,2022 年大衆汽車全球累計銷量爲 460 萬輛汽車,同比降低了 6.8%;其中在國内的累計銷量(含捷達品牌)爲 239.71 萬輛,同比微降 1.3%。
純電動車方面,2022 年大衆旗下的純電動汽車在全球的累計銷量約爲 33 萬輛,同比增長 23.6%;其中,ID. 家族車型在國内的累計銷量爲 14.31 萬輛,同比增長 102.9%。
今年第一季度,大衆集團累計銷售爲 212.4 萬輛,完成交付量爲 204.1 萬輛,同比增長 7.5%;其中,純電動汽車交付量同比增長 42%,達到 14.1 萬輛,約占總交付量的 7%。
但是,大衆集團在華交付量下降 14.5%,其中,純電動車的交付量爲 2.15 萬輛,同比下滑 25.4%。
相比于去年同期,影響大衆集團在國内新能源市場發展的有幾個因素,例如特斯拉和雪鐵龍掀起的價格戰,比亞迪推出秦 PLUS DM-i 冠軍版車型,實現油電同價,以及國内新能源産品多樣化,并且價格便宜,從而進一步蠶食了大衆集團在新能源市場的份額。
由于轉型電動化緩慢,大衆汽車一直處于風口浪尖,很多人認爲大衆擁有頂尖的造車技術、龐大的人才團隊等,轉型不應該如此保守,應該激進一點。
也正是這個原因,導緻大衆在全球各大消費市場的地位下降,例如中國汽車市場等,導緻了近兩年大衆股票出現了持續下跌的現象,這讓投資者對大衆的未來充滿了擔憂。
值得一提的是,在 5 月 10 日的大衆股東大會上,有人打斷了大衆董事長漢斯 · 迪特爾 · 波茨的演講,還 " 不講武德 " 直接對波茨扔蛋糕表示自己的不滿,還好被波茨輕松躲過。
銷量下滑、轉型電動化緩慢、衆多股東的不滿等,這讓大衆集團必須要作出改變,尤其是上海車展期間參觀學習之後,知道了自己爲什麽在華賣得不好的原因,所以大衆集團要對自己狠一點。
解決絆腳石
在上海車展結束的二十幾天之後,大衆集團動用了雷霆手段,直接對旗下子公司 CARIAD 動手,解雇了 CARIAD 的 CEO、CTO 與 CFO,隻剩下了人事部門主管 Rainer Zugeh ö r。
(CARIAD 前掌門人 Dirk Hilgenberg )
雖然大衆集團隻是解雇了 CARIAD 的高層成員,并沒有對下面的員工 " 動手 ",但這無異于是要對公司的整個架構進行重建,就連大衆内部人員都對此意外,沒有一點預兆,也沒有一點風聲,高層成員就剩下一個了。
CARIAD 是大衆旗下的軟件公司,是大衆集團前 CEO 赫伯特 · 迪斯于 2020 年牽頭成立,主要任務是負責大衆集團的軟件平台,整合車輛的電子與軟件架構,集團稱之爲 " 端到端 " 的電子架構(end-to-end electronic architecture,簡稱 "E3")。
在 2020 年成立的 CARIAD,一開始便圍繞汽車軟件、智能化,以及硬件方面做準備,這就可以看出赫伯特 · 迪斯非常有先見之明,對大衆未來的智能化道路進行了布局。
但奈何 CARIAD 的高層在研發規劃方面屬于保守派,非但沒有研究出引領行業的車機系統、智能化功能,還因爲軟件方面的失誤,導緻了保時捷和奧迪的新車發布推遲上市,直接讓大衆集團損失約十億歐元。
據大衆集團的财報顯示,2022 年 CARIAD 營收 7.96 億歐元,經營虧損是 20.68 億歐元,加上 2021 年的虧損,那麽 CARIAD 兩年累計虧損了 33.95 億歐元,折合人民币大約是 257.4 億元。
對比 2022 年國内造車新勢力 " 三傑 " 蔚來、理想和小鵬的虧損,其分别爲 114.37 億元、20.30 億元、91.40 億元,這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大公司就是不一樣。
值得一提的是,CARIAD 公司的員工都是技術員工,數量并不多,隻有大概六千名員工,那麽虧損了那麽多錢,都去哪裏了?虧損了那麽多錢,能爲集團帶來好的産品嗎?能爲消費者帶來滿意的産品嗎?答案是沒有。
使用過大衆 ID 系列産品的消費者都知道,盡管 ID 系列的車機系統相比以往車型有所提升,但是與競争對手的車機系統相比較,其軟件表現力也就一般般,沒有什麽出色的地方。
公司沒有完成計劃、智能化推進速度緩慢,産品的效果不理想等原因,都是大衆集團如今加速電動化的絆腳石;如果不對 CARIAD 公司進行重建,很容易讓大衆集團進入一個惡性循環,以至于被競争對手拉開距離。
當然了,重建 CARIAD 公司高層并不是一勞永逸,也沒有加速智能化推進,而是解決了影響大衆集團轉型電動化的不确定因素,能夠讓 CARIAD 公司跟着母公司的節奏,這就足夠了。
等到 CARIAD 公司重建完成,跟上了母公司的節奏,那麽接下來嘗試加大腳步,再加速推進,實現盈利,反哺母公司,這才是它的最終目标。
除了重建 CARIAD 公司,大衆集團還有哪些舉措?答案便是擴充大衆 ID 系列的産品陣容,首當其沖是推出大衆 ID.7,一款純電中型車。
如今國内新能源市場,熱度一直不減的純電中型車市場,有小鵬 P7、蔚來 ET5、哪吒 S,零跑 C01、比亞迪海豹等車型,各個自主品牌都想進入分一杯羹。
而海外品牌呢?除了豐田的 Bz3,其他品牌并沒有推出什麽有競争力的純電中型車,而大衆率先推出 ID.7,那麽就能搶奪先機,提前占據高地,等到其他品牌進軍純電中型車市場的時候,大衆汽車早就将市場份額牢牢握在手中,這就是大衆集團的先手,也是大衆加速轉型的表現。
編輯總結
大衆不行了嗎?當然不是,大衆依舊是那個大衆,擁有豐富的造車技術、龐大的技術團隊、出色的産品力和品牌力、以及雄厚的資金,這就是大衆的底蘊。
之前轉型電動化緩慢,是因爲比較保守,以及被子公司拖了後腿,如今大衆集團快刀斬亂麻,重建子公司,積極布局電動化産品,已經不再是以前的保守派了,而是激進派,加速向電動化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