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的小橋流水、青磚白牆綠瓦、紅燈籠;無論哪個古鎮都有賣絲綢的、賣鑰匙扣的、賣手工首飾的;甚至連 " 特色小吃 " 都變得千篇一律,臭豆腐、烤腸、甑糕 …… 不止何時起,古鎮漸漸 " 長得 " 越來越像,古鎮裏的商鋪和特色小吃也越來越像,相似性漸漸地取代了每個古鎮的獨特性,全國各地古鎮的 " 查重率 " 甚至高達 99%。
有網友調侃稱:" 古鎮的商業化太嚴重了,基本上隻要是條路,兩邊都是商鋪,本地人不多,大多都是外來做生意的,就跟披着古鎮外衣的小商品城一樣。" 與過度商業化的古鎮對應的,則是 " 千篇一律 " 的古鎮景觀,甚至原住民在一些古鎮裏都是真空般地存在。
說到底,遊客去古鎮旅遊,本質上和去迪士尼度假區旅遊沒什麽區别,都是在追求一種 " 沉浸式體驗 ",隻不過體驗的内容不同罷了。去迪士尼度假區," 沉浸式體驗 " 的是童話世界,而去古鎮," 沉浸式體驗 " 的則是當地的曆史人文特色,也就是古鎮的 " 古 "。隻不過這個特色,除了看得見摸得着的 " 特色建築 " 之外,還有看不見摸不着的 " 文化 "。
而一些過度商業化的古鎮,讓地方特色在 " 褪色 "。古鎮本應該是長期曆史積澱形成的、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建築,但是現在作爲旅遊項目的古鎮,鮮有舊時痕迹,而是根據現代化旅遊和商業需求重新建造的度假村,商業化氣息重。
遊客在古鎮裏,想看到原住民的生活狀态,想感受的是古鎮市井的鮮活,想嘗試的是在地理環境和民俗影響下的特色小吃,以及體會漫長的曆史是如何塑造當地文化的。可以說,古建築、文化氛圍、自然景觀、本地美食 …… 都是古鎮旅遊的精髓。但如果古鎮文化的展示隻是爲了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并非是爲了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本身,文化也就成了旅遊過程的符号,也難怪古鎮旅遊在漸漸失去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國内旅遊業發展得越來越成熟,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此時人們的旅遊追求,早已上升到了追求精神文化層面的享受。原先旅遊産品少、需求大,現如今,信息獲取更便利,遊客的眼界也更爲開闊,不會輕易買賬," 披着古鎮外衣的小商品城 ",早已不能滿足遊客的旅遊需求。
要想改變這一現象,就需要開發者密切關注遊客的需求,開發獨特的旅遊産品、提供個性化的旅遊服務,将當地特色文化融入現代化的消費理念中。開發者不能僅僅滿足于造造建築,需要在對當地曆史文化進行完整、詳細梳理的基礎上,充分理解地方特色,才能做好古鎮開發,同時也要在商業化和地方文化保護中做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