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就近在長三角地區耍的,也有乘着硬座奔赴煙台迷笛搖旗呐喊的搖滾民工。
看來這兩三年是真的都給憋壞了。
即使票價個個漲到離譜,也不見得能阻攔到大夥甘願掉進文化陷阱的決心。
氛圍好壞不談,陣容确實可觀。單說南京咪豆十周年慶,賣的最快讓人有些意外的應該是堪稱台團大聚會的第三天。
除了以吳青峰帶頭的魚丁糸 ( 曾以蘇打綠團名活動後陷入版權糾紛 ) 闊别大陸許久後首唱外,還請到了其餘幾支台灣當下的知名樂團來甯演出,是吸引不少樂迷朋友跋山涉水專程過來聽他們現場的重要因素。(其餘的内地歌手和樂隊在對比之下都是各大音樂節常客了,相對而言見面不難)
我特别留意到了主辦方在官宣演出陣容時對這幾支樂團的介紹:
海峽之風,台團盛宴。
實乃名不虛傳。而看到這個标語,不由地令我聯想到了明确以 " 海峽之風 " 爲噱頭、播了也有幾個月卻始終沒能掀起多大浪花低開低走的音樂綜藝《聲生不息 · 寶島季》。
上一季的《港樂季》前前後後大緻都有看一些。雖說節目質量也不算頂尖,但也至少在音樂軟件裏也紅心了幾首單曲循環,其中起碼也有幾首曾鮮有人知的粵語歌被傳唱開了。
可一年後的《寶島季》,很遺憾,既沒有一鳴驚人的表演,也沒有改編後脍炙人口的曲目。" 難聽 " 這一熱搜倒是頻頻出現,還是和以往那些大衆所公認的實力唱将相挂鈎。
按理說,由于沒有語言的先天屏障,台灣流行樂要比粵語歌更耳熟能詳、更有跨越地理距離的親和力,大衆的接受度也應更高一點。某種程度上,台灣流行樂占據着華語樂壇千禧年前後的大半個江山。
當節目裏再次響起那些成長記憶裏的熟悉旋律時,我們曾經扯着有線耳機聽 mp3、收集各種盜版唱片和迷戀台偶的畫面仿佛也如影随形。
可這些種種湧上心頭的思緒更多是來自于節目之外,與節目本身無關。《寶島季》屬于是不難看也不好看的那類音樂綜藝。
正如豆瓣目前維持的 7.1,不上不下的分數。
總體而言是中規中矩不痛不癢的,食之無味卻棄之可惜。可與其說集中精神對着芒果台盯兩個小時,還不如聽丁太升每周評最佳和最差來得有趣。
先談談節目組的制作。舞美精良,質感到位是不可否認的。
尤其像 360 度環繞這樣對标演唱會的多面舞台相當罕見。
文案策劃也很别出心裁。光看海報就能感受到編導們的用心乃至費心。
特意以黑膠唱片的形式連接海峽兩岸,灣灣的地圖上還加上了耐人尋味的中藥 " 當歸 "。
此中的寓意無需贅述。像開頭的這句宣傳語寫的也真是深得人心。
" 我們都知道,歌聲響起的那刻,海峽會變窄,陸地和島嶼會變寬。"
讓人急切地盼得國泰民安并分分鍾想得到音樂的洗禮。
而有着主題先行的宏大使命,也就注定了《寶島季》比起《港樂季》更爲錯綜複雜。文以載道,歌以詠志。
它是有文化底蘊和音樂水準在的,但并非由音樂性主導。其他層面的意義遠超越于純粹的音樂意義。
它承擔的更多的是兩岸之間文化藝術交流的任務(也不隻是文化藝術領域)。
不免有太多的避諱與禁忌使之想盡情表達變得束手束腳。所以在 " 梳理台灣特色中華音樂編年史 " 時也很難淋漓盡緻。
那些在我們青春裏搖曳過身影的對岸歌手隻要存在立場方面的模糊問題,那就必然不能出現在先導片的正面鏡頭中。
S.H.E 無 H長久以來金曲獎都是關注台灣音樂動态更替的最好管道。(也是華語樂壇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音樂獎項)
可自出現不當言論之後,真是苦了要打滿全屏馬賽克的後期。
而對于抹去一些優秀歌手的痕迹,也隻能表示無比遺憾。
能理解芒果台的騎虎難下。
有敢做這樣企劃的野心,但能力有限。
不過從中流露的人文意識是強烈并令人感到舒适的。
每每與海峽那頭連線互動,也都有 " 入鄉随俗 " 模仿台灣古早綜藝做采訪還有标準的撒嬌味台灣腔旁白。而機車之點也正在于此,有關台灣風土人情的宣傳片的可看性是高于正片的。
說《聲生不息 · 寶島季》乏善可陳,它真不冤。最大的罵聲出自毫無驚喜的歌星陣容。
倒不必糾結于有沒有原先網傳的某某或者某某某。
畢竟,每個人的台灣流行音樂庫都有專屬于自己的寶藏歌手,衆口難調。
但節目播到現在快到尾聲了也沒有重量級的台灣常駐歌手,實爲憾事。
像同台競演灣灣這咖位最大的張信哲雖說是名副其實的情歌王子,有實力有地位有國民度,但比起《港樂季》裏林子祥、葉倩文的分量還是差點意思。近期有天後莫文蔚加盟,可即使她是首位獲得台灣金曲獎的香港女藝人,但在寶島音樂頻道顯而易見缺乏足夠的代表性和話題性。嗓子保護得很好但太久沒上舞台表現力不夠灑脫,經典的莫氏情歌《忽然之間》裏突兀地加入卡農也是迷之編曲。
節目組在台灣分會場請來了趙傳、齊豫、萬芳等歌壇前輩,但不過隻是一期過眼雲煙的飛行嘉賓,何況給他們挑的歌還是壓箱底唱遍了的老歌。其餘像楊宗緯和張韶涵等大陸觀衆太熟悉不過的灣灣歌手,暫且不提光臨多次芒果台音綜(易消耗新鮮感),本次節目裏二人合唱次數實在太多但并不搭。這也是《寶島季》一大令人摸不着頭腦之處,唯愛合唱,适合獨唱的卻總要被硬塞合唱。
可沒有耳目一新的合作,與之代替的多是互相拖累。
本來做成初舞台演唱會的形式,格局還打開了,卻還是逃不過假模假式的競技賽制,赢的隊伍也不過是再合唱一首。新聲代的魏如萱、艾怡良、韋禮安、懷特等人選的不錯,但可惜都沒能發揮出自己的特色,沒啥亮點可言。
而内地歌手陣營這塊,偶有佳曲,更多的還是一言難盡。那英在評委瘾和女團勁過了之後,又來了華語歌壇大姐大興緻帶隊 PK。
但那姐好歹是給人驚喜的,有打破大衆對她地固有印象大膽嘗試音樂創新,把口水歌都改的要高級大氣得多。
這節目也讓我對華晨宇有所改觀,和魏如萱、懷特改編的《舞娘》别有韻味,但也屬于矮子隊裏拔将軍了。張傑嘛 ... 看得出他很努力了,但技巧大過于感情的老毛病還是存在。其餘一些選秀出身的愛豆呢,不功不過,不予置評。
像現在各大音綜選歌星已經有套路模闆了。
來兩個歌壇老将扛把子,再找一些唱功強的,還有唱功一般但唱作能力不錯的,然後再疊加幾個來引流的偶像和跨界歌手。
能理解爲何要這樣搭配,無非是想覆蓋全年齡層觀衆。而大多歌手除了賺通告費以外還是圖個在電視機前混個臉熟。
自己都不定有作品,又怎能要求對于翻唱别人的作品負責呢。
有必要對熱衷于參加音綜和對音綜躍躍欲試的歌手及樂隊提個醒。
音樂人想恰好飯的話,選對适合自己的音綜很重要。
像上一季的馬賽克雖然很努力但是因爲發音标準問題就遭到全網罵聲,這季的夏日入侵企畫和陳粒合唱《張三的歌》這麽溫暖經典的歌,可在主唱故作深沉的煙嗓的演繹下真的難聽。
兩支都是我個人很喜歡的樂隊,但事實證明在主唱唱功相對一般的情況下,選擇适配的垂類節目出場要遠遠好于綜合類音綜當陪襯角色。(新褲子之前在周深上《歌手》時幫唱過,也是特别的不搭)說到樂隊,就不由地回到開頭說到的 " 台團盛宴 "。盡管台灣曾風靡一時的唱片工業體制在新世紀後有所衰頹,流行音樂圈裏冒出來的後起之秀屈指可數,但着實湧現了大批富有現實批判與人文關懷的台團。
像草東沒有派對沉寂許久後突然發新歌的舉動整個就撼動了我的朋友圈一時間堆滿了《床》。其餘有關 deca joins、椅子樂團要大陸巡演的訊息一經官宣也是一票難求。
他們一點都不小衆冷門,歌迷并不僅限于樂隊圈層。
此外雖然是民間傳言,但不少台團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萬年青年旅店的影響。兩岸年輕人對未來的悲觀是何其相似的。
最有标志性的莫過于來自樂隊傷心欲絕《一整個世代的宿醉》中的一句歌詞:
" 台北盆地最大的哀愁就是遠不如華北平原唱來惆怅 "
所以我想節目組本是可以選一些活躍在海峽兩岸的樂隊和歌手的。(包括李榮浩作爲第一個在金曲獎拿獎的内地歌手,就很有代表性和發語權)像華晨宇翻唱台團康士坦的變化球的成名作《美好的事可不可以發生在我的身上》就挺讓人驚喜的。
雖然我更偏愛于原版本,但不得不說華晨宇選曲至少是用心的。
姑且不提和他本人氣質是契合的,至少這首已經是節目上少見的近五年誕生的 " 新歌 " 了。其實,《寶島季》差把氣的最大問題不在于有沒有重量級歌手壓陣,而是缺乏對音樂本體的探索與創新。
即使肩負着宏大重任,但音樂綜藝的實質還是得老老實實回歸音樂自身。
能感受到節目組的誠意,可新意有限。
每一期的選歌都是主打懷舊煽情,而這些老歌在别綜藝(不隻是音綜)早就被輪番唱過了,還不如直接去音樂平台找 8090 年代金曲歌單。
翻唱已是各大音綜不足爲奇的常規标配。
但是《寶島季》沒有一首翻唱出圈也是難得一見的。要麽是平淡無奇,要麽是華而不實,要麽是不堪入耳。
嚴重懷疑張信哲楊宗緯的電音版《表白》是想去披荊斬棘從中也體現了如果某些歌手非創作型,隻會唱不會改那就很容易陷入審美疲勞的怪圈。
而且靠北啊,說是複盤台灣流行樂結果到目前爲止都沒有一首具有地域特色的閩南歌。
也不知芒果台怎麽變得保守打安全牌、不願意冒險徒有情懷了。看似當下沒有像以前周傑倫、五月天這樣引領時代音樂潮流的音樂人了,如今聽衆的音樂審美也更加垂直細分,各有各的觀衆群。
但實質上海峽兩岸從來都不缺優秀的年輕歌手和獨立樂隊。隻是沒有曝光的機會,被迫孤身走暗巷。
大熱的多是《烏梅子醬》這樣俗不可耐的短視頻流水歌。
真正寶藏動聽的卻推廣無門。
回想起來,這幾年讓我感到眼前一亮的音綜還是《樂隊的夏天》。
不提什麽老藝人炒冷飯想翻紅,節目組給了每位音樂人努力展現自己音樂個性的平台。
無論是原創還是改編,他們都是能給人帶來點驚喜的。從中也有一批如九連真人這樣生猛有野性的黑馬樂隊破土而出,将富有特色的客家話與搖滾樂相融合,帶來了更新穎更大膽更有突破意義的歌曲。
青黃不接也許是常态。但有總聊勝于無吧。
不必急着唱衰華語樂壇後繼後人。
也不必拿大衆傳唱度評判一首歌的優劣。
及時有伯樂發現千裏馬才能轉而對華語音樂生态起到正向循環的推動作用。
曾經的音綜是緻力于發掘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優秀音樂人的。
可如今既難複《歌手》《中國好聲音》這樣争奇鬥豔的盛景。
也難出《中國好歌曲》那樣高手過招潛心于音樂創作的清流。
主流音綜不敢頂着風險邀請太多大衆知名度不是很高的新人歌手(頂多一期來幾個但也不會常駐),對于新生代原創歌曲的推介也變得畏手畏腳。
而前赴後繼 " 假裝創新 " 的垂類音綜,影響力極其有限,立意好卻是虛浮的。
國産音綜,不破不立啊。
如此,華語樂壇才能真正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