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最近有沒有刷到一個梗:
" 自己吓自己 "
不,準确的來說是 " 自己⬆️吓⬇️自己~~"
這個梗莫名其妙的帶火了這樣一部罵聲不斷的動畫電影《美人魚的夏天》。
一部動畫,怎麽就成了全網爆笑的 " 造梗神片 "?
" 自己吓自己 " 席卷全網?
最近讨論度忽然上升的一部電影,就要數《美人魚的夏天》了。
放眼望去,它的抖音熱度已經反超了近期的口碑佳作《好東西》,榮登榜首。
什麽?你沒聽說過《美人魚的夏天》,正常,因爲這部電影在流媒體平台紅的隻有一句話:
" 自己吓自己~"。
就是這樣一段口音神奇,畫風潦草的片段,被網友們争相二創,有給它重新配音的,還有自己給它修改動畫畫風的,更有甚者,自己動手,模仿這個片段的鏡頭,制作自己的動畫作品。
能引起網友們如此創作熱情的原因當然隻有一個——
原片實在是太爛了。
《美人魚的夏天》是一部充滿福建地域風情的奇幻動畫電影,但它更有記憶點的卻不是美麗的福建文化和景色,而是粗制濫造的質量。
被大家廣爲吐槽的奇妙配音就不再贅述了,就沖這個迷之微笑的建模就 " 創死 " 了一大波觀衆。
網友辣評," 海帶挂在超絕扁頭上。"
在一片罵聲之中,這部動畫的制作團隊一直在宣傳自己的班底隻有兩個人,勞心勞力創作了七年之久,爲愛發電,制作不易。
但觀衆明顯并不買賬。
這部電影雖然成本低(從質量上也看得出來),稱得上 " 草台班子 ",甚至和網絡上之前盛傳的 " 學了三年動畫的室友做出的動畫 " 這樣的梗有的一比,但它的确上了院線,觀衆們買票進影院看這樣的低質影片,自然要爲了自己花出去的電影票錢感到不值。
所以,這樣一個有 " 自娛自樂 " 性質的 " 草台班子 " 電影怎麽就上了院線呢?
潦草的 " 學生作業 " 怎麽就上了影院?
仔細查閱這部動畫的創作班底我們會發現,它的導演和編劇是同一個人,而美術和配音是同一個人。
這或許也解釋了爲什麽本片的配音會操着一口奇怪的夾子音,音調還總是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畢竟配音的就是美術導演本人。
再加上這僅有兩人的班底,還是 " 兩口子 ",這就讓這部動畫越看越有 " 自娛自樂 " 的性質。
可是它卻登堂入室進入了院線,和此前衆多帶動 " 國漫崛起 " 的好片 " 歡聚一堂 ",這就不得不提它的地域特點了。
衆所周知,一部《去有風的地方》帶火了雲南旅遊,一部《我的阿勒泰》帶火了新疆旅遊,文旅局們都在躍躍欲試,争搶着想要照搬這種影視帶動文旅的模式來 " 接到這潑天的富貴 "。
于是,《美人魚的夏天》就從這個賽道水靈靈地登上了院線。
這部動畫裏融合了很多閩南文化,衆多廈門地标性的建築都出現在了畫面中,在服裝設計上,甚至還融合了閩南惠安女的服裝,和浔埔女的簪花造型。
在弘揚地域文化上,這部動畫确實在努力,也正是因爲這樣,它得到了廈門當地的支持,有了文旅方面的背書,進入院線就比較簡單了,廈門當地甚至還爲它舉辦了首映活動,大肆宣傳。
最終結果大家有目共睹,紅是紅了,畢竟黑紅也算紅,但這潑天的可不是 " 富貴 ",而是觀衆罵聲的口水。
這院線是上了,但進入了影院播放,就意味着要接受院線觀衆的評價。
院線觀衆可都是看過《大魚海棠》《魔童降世》的觀衆,忽然看到一個這樣 " 草台班子 " 創作出來的影片,當然既驚又氣。
驚于這玩意自己看看就算了,怎麽還要放在影院裏邀大家一起看?氣于自己花出去的電影票錢。
進入院線,到底需要什麽資格?
其實我們大多時候在影院看到的影片,尤其是動畫這種對後期制作要求很高的影片,都是偏工業化的。
這樣的影片可以簡單理解爲,從前期編劇,中期拍攝制作,到後期剪輯中的衆多部門都有各自的團隊,分工明确,且人數衆多,花出去的錢更是難以估量。
但是《美人魚的夏天》很顯然不是這個體量。
像《美人魚的夏天》這類影片,一般會被歸類爲小成本作品。
顧名思義就是班底小,成本小,一半是剛入行的新人或者學生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做來試水的作品。
與工業化影片不同,小成本電影大多會在各個電影節進行放映,很少會登上院線,即使能夠進入院線,也會因沒有資金進行宣傳而以慘淡的票房收尾。
難道 進入院線都沒有門檻的嗎?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我國的電影會有 " 龍标 " 吧。
這個就是一部影片在内地院線的公映許可。
一部電影擁有了 " 龍标 ",也就意味着它擁有了登上院線的資格。
一般來說,一部電影需要注冊成立一個制作公司,當然有可以挂靠的公司就可以省去這一步,然後就需要送到備案拍攝地當地的廣電去申請制作許可證,然後完成備案步驟。
這些步驟幾乎可以說都沒有門檻,隻要按照流程辦事就行了,真正的 " 門檻 " 體現在審查上。
審查大多時候會進行不止一輪,影片的制作質量當然是審查重點之一,但更多的重點可能會放在影片内容有沒有違規違法上面,所以質量不佳,倒也不太影響審查通過。
其實作爲一部小成本動畫,《美人魚的夏天》可以靠兩個人的力量制作完成并拿到 " 龍标 " 上映,确實并不容易。
但是既然它已經上了院線,觀衆們對其的評價到底應該按照正常的 " 院線審美 " 進行高要求,還是按照小成本電影的标準,适當放寬呢?
這個問題似乎一直是這部影片評論區裏出現的話題。
小成本并不等于質量差。
院線上也有過不少小成本影片,雖然後期制作明顯不盡人意,但靠着精巧的編劇與鏡頭,依然能夠收獲不錯的口碑。
比如忻钰坤導演的《心迷宮》,雖然票房隻有一千萬,但成本僅一百萬,可謂是翻了翻。
動畫這種電影形式因爲需要大量的後期工作,甚至得上些 " 高科技 ",所以成本很難打下去,但也有質量上乘之作。
比如之前在互聯網上紅過一陣的廣美畢設《落凡塵》,就用短小的體量來控制成本。
雖然短片必然不能上院線,但細節質量都無可挑剔,還獲得了制作長片的投資機會,也算是 " 曲線救國 "。
所以,對于小成本影片,觀衆們确實可以放寬一些對 " 燒錢 " 項目的評價态度,但是相應的,小成本電影沒有工業化的質量,就需要提高其藝術性和創新性才能滿足院線觀衆的預期。
院線觀衆雖然更習慣工業化的 " 大片 ",但也不是沒有審美,大多數人都是擁有在有限的成本裏發掘出亮點的能力的,若是一部影片 " 大片感 " 和藝術性都不占,卻還要賺電影票錢,也不能怪院線觀衆給出低分了~
作者:若林
責編:回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