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 -1960 年那一批人,已經滿 70 歲、60 歲了!這一批産業工人太苦了!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的産能嚴重過剩時代,4500 萬産業工人下崗。
在那個年代,下崗并不統計在失業率裡。所以,現在很多社保專家已經看不到或看不懂這些統計數據,根本不知道這 4500 萬下崗工人做出了多大的個人 " 犧牲 "。
沒有這一代産業工人放棄自身利益,響應國家号召,參與了減員增效、下崗分流,就無法挽救當時的中國工業體系,也就沒有中國制造的騰飛,就沒有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礎。所以,今天過好日子的人都不能遺忘 4500 萬下崗工人的曆史貢獻。
恰恰相反:這一批做出曆史貢獻的産業工人,反而最悲催、最倒黴。下崗之後,沒有收入,也沒有積蓄,等退休後,養老金更是低得可憐,至少這 4500 萬下崗工人普遍在一兩千元。
所以,很多退休老人都呼籲:2023 年養老金上漲,要按照年齡統一上調,滿 60 歲漲到 5000 元,滿 70 歲漲到 6000 元,他們的身體普遍不好,好日子不長了,讓他們早一點享受幾天體面的生活。
按照年齡上調養老金也是有一定依據的。主要有五點理由:
第一,在職時的收入是執行市場經濟法則的,能力強、貢獻大、價值高多掙錢,享受了時代了紅利。退休之後,大家的社會貢獻歸零,作為一個大國,就要體現擔當,按照年齡普漲養老金,落實老有所養。養老體系不是市場經濟,而是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應該考慮年齡因素。
第二,符合共同富裕的理念。現在的問題是貧富差距太大了,當年靠一些見不到光的生意暴富的一小部分人,并不願意帶領大家共同富裕。所以,這個社會不穩定,也不公平,他們的财富帶有原罪。好的國度是橄榄型的人口結構,中産階層占主流。我們是金字塔型的,底層人員龐大,等着慢慢上漲,他們是得不到幸福的那一天的。一個好的國度就要加速上漲,讓退休老人享受體面的生活。
第三,不能給退休人員漲養老金,社保專家的反對理由是養老基金沒有錢。那麼,養老基金沒有錢不是退休老人的責任,而是社保部門的失職。社會上的熱錢高達百萬億,居民儲蓄新增存款也高達百萬億,但是底層人員有 5 億人零存款,有六億人月入不足一千元。美國的養老金規模是 GDP 的 150%,我國養老金規模隻有 GDP 的 10%,我們人均隻有人家的 1%。社保部門不應該反思差距嗎?
第四,養老基金的來源不能完全依靠在職人員的社保繳費,這是後人繳費、供養前人,退休大潮來臨,生育低潮來臨,養老金必然出現入不敷出的趨勢,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繳費社保了。那麼,問題是如何擴充養老金來源,而不是延遲退休。比如,我國的國企經濟占 GDP 的 75%,全民所有制經濟應該歸全民,是否探索把國企利稅的一部分劃入養老基金,不就有錢了嗎?
PS:你覺得對嗎?多多轉發,希望有關部門看到,讓政策更加溫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