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整理彙編自網絡公開資料。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值班編輯 | 金木研
第 7207 篇深度好文:4647 字 | 16 分鐘閱讀
商業思維
筆記君邀您,閱讀前先思考:
活得好的企業,具備什麼特點?
企業為何要堅持長期主義?
過去三四十年,我們看到非常多的企業,有的做着做着就沒了,有的到現在已經快四十年了,依舊活得很好。
到底是什麼樣的老闆,什麼樣的企業,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穿越周期,在三十年、四十年的時間裡,不僅沒有死,而且活得越來越好,企業規模還能夠不斷變大?
馮侖發現,能夠穿越時代設置的各種考驗和挑戰,活得久,并且活得好的企業,往往具備三個特點,一共六個字:簡單、專注、持久。
一、簡單
1. 公司的産品簡單
比如微信、抖音,一開始都是一個簡單的産品。然後随着用戶越來越多,它的服務也不斷增加。也就是說,簡單就是公司的産品要聚焦,服務模式要簡單、好用。
可口可樂,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個好公司,它的商業模式,4 個字就說清楚了,賣汽水的,對吧?
如果你的事很複雜,比如說,你的商業模式自己一句話說不太清楚,别人一眼看不懂,那你恐怕得反思了。
2. 政商關系簡單
過去 30 年,很多企業死于政商關系複雜。不少城市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某個主管城建的領導出事,然後總有幾個地産商跟着出事,在建的樓建設到一半就撂到那了。
政商關系,有三種關系。
第一種是私人資本跟國有資本的關系。
如果能捋得清,那就是正常關系。如果私人資本跟國有資本之間的關系沒搞好,攪合不清,一旦有什麼變化,就很容易被說成 " 私人資本侵占國有資本 ",以及 " 國有資産流失 ",等等,資本之間扯來扯去,很麻煩,也耽誤工夫。
第二種是企業家跟領導之間的關系。
有一種企業家跟領導之間的關系,叫官商勾結," 我給你錢,你替我辦事 "。這種關系基本上都會死掉。不是因為貪官被抓起來才死,而是企業一旦習慣了這種思維,不管在哪個地方都用這一套,一定會碰到過不去的坎,然後死掉。
很多習慣了這種思維的企業和人,永遠把心思放在尋租上,依靠别人給利益而不是依靠客戶,都不是因為對方出事了才出事。習慣用這種方式想問題的企業是好不了的,遲早都會垮。
第三種是企業家和體制、政策、法律的關系。
企業家離不開體制、政策、法律的環境。比如房地産的「三條紅線」,這就是政策。你做企業,跟政策的關系沒處理好,它讓你降低負債,你偏要加大負債,那你就是找死。
我們經常開玩笑說,當年在海南,爹牛逼的人都死了。為什麼?爹牛逼,社會關系一定複雜,他就老想走捷徑,想依靠上一代創造的條件去獲得政商關系當中的某些便利,靠上一代批個條子,拿個資源,然後和别人進行不公平競争。
這樣的人,本事會越來越小,因為他要做事就得靠人鍊,即通過人脈關系支持權力鍊條,通過權力鍊條獲取資源。但是,人是最難控制的一種哺乳動物,人的行為很難預測,人鍊是脆弱的。人鍊一斷,這種建立在不确定的人際關系基礎上的企業就會出問題。
所以處理政商關系,跟國有資本的關系,跟領導的關系,跟政策的關系,都要簡單,不能複雜。就是要清和親,第一要清楚,第二要親密。該親近的親近,該清楚的清楚,簡簡單單,别那麼複雜。
3. 企業家的身份、角色要簡單
比如,我們是做地産的,我就地産商,這就是我的最主要的角色,甚至是終身的角色。但如果一個企業家,不僅要做企業家,還要扮演很複雜的角色,要扮演一個道德聖人,要扮演成教授,還要扮演成藝術家、明星……
其實,這些複雜,都預示着很多危險,預示着很多矛盾,預示着很多未來的不确定性,也預示着很多疏漏,而這些都可能導緻企業最終崩潰掉。
4. 公司治理結構要簡單
比如,公司是個夫妻店,兩口子鬧離婚,老公說自己是董事長,但老婆說公司已經把他開除了。" 清官難斷家務事 ",這樣的治理結構,公司接下來怎麼搞?
還有公司的股權關系,股東與董事會、經理的關系,以及公司的決策程序,等等,越複雜越搞不清楚,公司不出事則已,一旦出事兒,往往就開始扯皮,公司就開始出問題。
所以,公司制度也要簡單,要規範,而且透明,同時權、利、責非常清楚。
二、專注
光有簡單當然還不夠,第二件事叫專注。
專注就是要把你的時間、精力、資源都集中在你的核心競争點和最重要的業務,以及最有生命力的業務上。
這樣的話,你越專注,資源就越多,能力就越強。所謂 " 一根針足以緻人死命,但是拿枕頭亂掄,傷不到敵人一點皮毛 ",就是這個意思。
專注意味着能夠精益求精。如果你在一件事情、一個産品、一個項目上精益求精,做到讓人感動,讓人無可企及,讓人歎為觀止,那你的競争力就形成了。
比如說譚木匠,一個做梳子的公司,把一件事做到極緻,今天活得很好,成為一個非常好的企業。
還比如,全國實體商業中,每平方米銷售産出最好的是北京 SKP。去年銷售 177 億,全球單店銷售額最高。而且,電商、直播賣貨等等,都對它不産生影響。
為什麼?因為它就是專注在高端時尚百貨上。專注到什麼程度?它有超過 200 個全球最好的 " 買手 ",全世界找東西,還有幾十個視覺總監,研究 " 美感消費 ",就是這個東西你看着舒服不舒服,在視覺層面,他們天天研究。
因為專注,最後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護城河。所以它從來不操心有競争者,也不操心互聯網對它們的不利影響。
現在社會、經濟的變化特别多特别快,如果你不專注,不往深了研究,就算是做到了簡單,别人不斷進步,你沒進步,你就被淘汰了。
我參觀過一家做小籠包的企業,他們就專注在小籠包這一件事情上,不斷研究怎麼樣把餡的味道調得更好,怎麼樣讓小籠包的口感更好。而且用科技的手段,現在可以用人工智能控制機器來包,不僅标準化,效率還很高。
與他們同時開始做小籠包的,有的人到現在依舊是個早點攤子,因為他們每天就是和面、剁餡,也不想怎麼讓口味更好,讓效率更高。
企業也好,企業家也好,資源、精力總是有限的,所以要懂得舍棄,懂得 " 做減法 "。
怡和洋行的主席凱瑟克先生曾經跟我講過他做生意的一個 " 秘訣 " ——減少決策。也就是一旦戰略确定了,他完全按照大的規律、大的方向走,而其它周邊的事情,他相信他都能把握,不會有大的變化,于是就不用天天去折騰。
而且,凱瑟克先生每天從早到晚都聚精會神地關注自己的企業。但他同時又極其低調,為了防止被外界不必要的事情影響自己的注意力,他很少摻和企業以外的事情。
這樣就能保證他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辦好自己的企業,而不參加很多形式大于内容的活動、組織,分散自己的精力。
這種專注和勤奮,我認為是一個企業持續增長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但往往被人忽略。當然,我們也知道,有的企業動作很多,不斷變換姿勢,這樣一下那樣一下,做了很多事情,但活得并不輕松。
三、持久
如果做到了簡單、專注,隻要長期堅持下去,做到持久,那麼所謂 " 時間的複利 " 就出現了,你的企業,你做的事,時間越長越值錢。
高瓴集團創始人張磊出了一本書叫《價值》,他在書裡反複講 " 長期主義 "。
要做到長期主義,就要堅守你自己價值觀,對于長期趨勢要有一個穿透力的認識,這樣的話,你就能夠看到别人看不見的地方,算别人算不清的賬,做别人不做的事情,事後,大家會發現你很牛,還感歎 " 他怎麼能夠看得這麼遠?"
那麼,我們如何成為長期主義者?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管理學教授宮玉振認為,我們需要有以下六點 " 相信 ":
第一,相信長期的力量。
要相信你的長期理性。在大和小之間,要選大不選小;在長和短之間,要選長不選短。
長期理性可以讓你從更大的框架、更高的視角、更長的時限來思考你遇到的問題,這樣你就會做出最理性的選擇。
不要因為短期的理性反而導緻了長期的非理性,要相信你的長期理性一定是對的。
克制與耐心是人類理性最高貴的品質。相信長期的力量,你就可以具備這樣的品質。
第二,相信信念的力量。
跨期選擇研究發現,積極的希望情緒可以提高個體在跨期選擇中的自我控制能力。越積極,越相信,選擇過程中的自控性就越強。
所謂信念,就是相信正面的理念一定能夠實現。
強烈的信念是人和組織最主要的力量來源。
無論是戰争的曆史,還是今天企業的創業,一個弱小的組織最終取得勝利,核心原因之一就是從一開始就具有強烈的信念,并且相信自己的信念。
" 相信信念 " 這個層面中非常關鍵的一點,是一定要形成團隊的氛圍,因為組織内部成員的觀點和行為可以相互影響,信念可以相互激勵。
一個特别有意思的現象是,長期主義的領導會吸引長期主義的追随者,短期主義的領導必然會吸引那些隻追求短期利益的下屬或者團隊成員。
從這個角度來講,其實信念、信任、信心、信仰可以良性地互相促進。
團隊内部的相互信任會使得成員都更傾向于相信這個團隊的整體信念,一群人在一起相互吸引,相互激發,釋放出無窮的潛力,最後把信念變成現實。這就是信念的力量。
曾鳴教授講過一句話:組織的願景是用來相信的,不是用來挑戰的。如果成員懷疑和質疑組織的願景,事情就根本做不成,必須相信它,它才會變成現實。
第三,相信共生的力量。
不管在任何領域裡,競争和敵對意識會影響你的戰略和思考。
如果你陷入跟對手較勁的死結當中不可自拔,那麼即使你赢了,也是殘局。
如果從現在看未來,那麼你的眼光一定會局限于資源的争奪,你的眼中全是對手。
但是如果從未來看現在,從長期主義的角度回頭看現在,你關注的就是如何創造出未來的大局,甚至眼前的競争者都可以被納入到你共創未來的大局中。
所以,不要隻盯着一時的勝負得失,而要着眼于不斷演化的大局。相信共生的力量,你才能超越一時一地的得失。
第四,相信基本面的力量。
基本面就是管理中的基本優勢,包括人才、文化、戰略、組織、領導力、執行。
無論是在軍事還是在商業化的今天,我們常常發現自己處于浮躁的環境中,人和組織很容易在走的過程迷失自己。
最終是管理中最基本、最簡單、最普通、最質樸的常識性要素,以及它們之間的動态匹配程度,決定了你和組織到底能走多遠。
有了紮實的組織才能更好地打仗,才會取得更大的、持續性的勝利。
我們經常會把眼前的短期業績跟組織的長遠投入對立起來,看重眼前的業績往往就忽略了組織長遠的發展。
但是,真正的好組織、真正的長期主義,就是通過組織能力的構建、基本面的夯實來給自己創造取得更好更大的業績的機會。
更長遠來講,夯實你和組織的基本面,才能夯實組織的根基,才可以在動蕩的環境中經曆大風大浪而巋然屹立。
第五,相信專注的力量。
我們要在一個清晰的方向持續不斷地投入和累積。
長期的價值創造一定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隻要你的大方向沒有錯,隻要你願意在這個大方向上持續不斷地投入,最終你打赢的可能性反而比你四處出擊要高出很多。
第六,相信向善的力量。
今天的行業和市場一直在不斷變化,但是我們看到,人類向善利他的大方向從來沒有變過。從進化的角度講,這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因為隻有有利于社會整體利益的行為,才會得到社會長期的獎勵。隻有形成合作、利他、向善意識的社會,才能在進化的競争中生存和發展。
幾乎所有世界性的宗教和世界性的思想體系都是教人向善的。
其實企業也是如此,企業的終極意義就是創造社會價值,推動人類進步,隻有這樣的企業才能赢得社會的認同和尊重,才能與社會形成良性互動和正向循環。
企業當然要追求利潤,但是缺乏道德感的企業無法走得長遠。
長期的成功一定是價值觀的成功,偉大的企業一定是向善的企業。
這是讓自己和組織變得強大的一種精神内核,能夠曆經任何挫折,實現長期生存和不斷發展的根本原則。這就是平庸和卓越的最大區别。
那些為社會創造長遠價值的企業,社會最終一定會給它長遠的獎勵。
參考資料:
1.《馮侖:越專注、時間越久,回報越高》,馮侖風馬牛;
2.《馮侖:越簡單越好》,馮侖風馬牛;
3.《長期主義者,沒有對手》,筆記俠。
*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 連 3 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