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如果隻剩下 3000 家 GP,中國風投市場會是怎樣的格局?
上周末,钛媒體創投家受邀參與了央視《對話》欄目的錄制,現場 9 位嘉賓圍繞《創投資本的 " 耐心 " 與 " 現實 "》這一話題進行了精彩的分享。
當聊到 " 國内創投行業管理人出清 " 這一話題時,幾位嘉賓給出了不同的預期,有嘉賓認爲最終 GP 數量會穩定在 6000 家左右,有嘉賓認爲是 8000 家左右,也有嘉賓認爲是 3000 家左右(因爲不确定對話欄目最終會不會剪掉以上内容,我們在這裏就不實名引用觀點了)。
大家的共識是,出清對于整個風投行業而言是好事。淘汰投資能力欠缺,靠周期紅利 " 苟活 " 的 GP,不僅對 LP 更加友好,對于創業者來說,也是優化資源分配的洗牌。
出清空間
或許出清空間并不大。
執中 ZERONE 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 10 月 22 日,中國私募股權市場共計注冊過的基金管理人有 19538 家,現存基金管理人 12898 家。
值得關注的是,近三年國内備案的中國私募股權基金管理人出現 " 消失 " 的現象,2022 年注銷 1581 家,2023 年注銷 1761 家,2024 年注銷 826 家(數據來源執中 ZERONE)。
提到這個數字時,很多人會引用一組舊數據做對比:" 美國的風險投資機構總數隻有 2000 多家 "。而實際情況是,2024 年 NVCAyearbook 報告數據顯示,到 2023 年年底,美國風險投資生态系統中有 3417 家風險投資公司,管理總資産達到 1.21 萬億美元。
12898 家對比 3417 家看似是巨大的數量差距,存在合理的出清空間,但是從另外一組數據看,出清空間并不大。
援引執中 ZERONE 數據,近三年時間内有過新募基金動作的管理人數量,僅有 6895 家。其中國資控股和國資參股的管理人數量高達 1960 家,國内獨立市場化運作的管理人數量爲 4935 家。
不言而喻,其面臨出清挑戰的是 4935 家獨立市場化運作的基金管理人。所以,綜合考慮中美創業公司數量和風投資金總量的配比關系,與當下 " 健康運行 " 的 GP 數量,初步推斷,中國 GP 數量可出清的空間或許并未想象中那麽大。
" 不必在理論層面上考慮剩餘多少家 GP 才合理,無論最終穩定的是 3000 家還是 8000 家,市場會給予答案,我們希望是市場化優勝劣汰的結果,而不能是一刀切的縮減。" 中國投資協會股權和創業投資專委會會長沈志群會長表示。
" 鼓勵國資資金進場,鼓勵耐心資本,用更多的虧損容忍來解決國資進場的顧慮,從監管角度心意是好的,實踐起來會很難把控。" 投資人李昊表示。
任何行業都是在優勝劣汰中升級。譬如新能源汽車行業,政策之下,迅速湧現出 200 多家企業,最後厮殺活下來 10 家中國車企。
穩定的結構
如果 GP 數量相對穩定,天使、VC、PE 各階段投資人數據,以及國資、民營、外資各類投資機構數量占比又怎樣的呢?
從各階段投資人來看," 美國大約有 30 萬人從事天使投資,而中國隻有 2-3 萬人,目前我們還無法精準統計。" 沈志群會長表示。
" 注定是需要大量的天使 / 早期投資機構去彌補這個差距的。" 水木資本的董事長唐勁草也對钛媒體創投家表示:" 未來穩定狀态下,早期投資機構的數量可能占到總 GP 數量的 80%。"
從投資機構類型來看," 穩定狀态下,目前的頭部機構占比一定相對較少,CVC 的占比會增多,而當下我們的統計數據裏也缺失了這一塊。另外,會有大量小而精的 GP 崛起,基金管理規模大約在 30-50 億,專注于某一個細分産業賽道,他們也會成爲 GP 數量占比的中堅力量。" 沈志群會長表示。
" 在短時間内,國資 GP 的占比數量依然是主導,至少在 50% 以上。而以美元爲代表的外資,即使我們态度上非常歡迎,但投資效果不會太明顯,未來占比大約在 10% 以下。而剩下的部分則需要民營資本填充,這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 CVC。"
CVC 機構已經成爲中國創投行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水母研究數據統計,2012 年至 2022 年,CVC 機構的設立數量整體呈現穩步增長态勢,年複合增長率爲 1.70%。CVC 機構的投資事件數量從 2012 年的百餘起增長到如今的千餘起。
留在牌桌上的底氣
" 留在牌桌上 " 成了今年一級市場從業者的 KPI。钛媒體創投家在年初《VC 到底靠什麽穿越周期》一文中曾經提到:VC 穿越周期的三種能力:保持專業、抵抗慣性和與 LP 建立專業之上的信任。目前看來,這三種能力的含金量還在提升。
" 如果在上一個十年裏,是通過人脈關系拿到優質項目的人或募到資金的,那麽在接下來的十年,這樣的幸運不會再重演。" 機構合夥人王凱(化名)告訴钛媒體創投家:" 無法招引優質項目,掼蛋打的再好也無法拿到 LP 的錢。"
" 現在市場上還是有很多 IR 崗位在高薪招聘,也有很多優秀的 IR 人員在流動,對于一些機構來說,這些 IR 或許是他們的救命稻草。" 王凱強調:" 一個優秀的 IR 人員,對于機構募資肯定是有幫助的,但是效果也是有限的。機構能夠順利募資的核心競争力還是曆史業績,LP 們經過泡沫洗禮之後,已經變得非常冷靜與清醒了。"
投和管是能拉開差距的要素。" 募資和退出,更大程度上是投資和管理能力所導緻的結果,我們看到很多機構,在發掘具有投資價值的項目,以及爲項目提供賦能服務上存在能力缺陷,這才是他們最終被 " 出清 " 的根本原因。" 沈會長表示。
" 穩定賺錢隻有 5-10%"。HAOHAO 學習的主理人李昊在《唯有一場泡沫能真正讓眼前創投行業複蘇》一文中提到 VC 想留在牌桌上必須解決以下 5 個現實矛盾:機構裏面最厲害的人不在投資一線而在募資;投資判斷中,用邏輯推理來理解現實問題;投資方向太多,沒有辦法深入産業;爲了管理費支撐團隊,降低投資質量而募更大的基金;一線隊伍太年輕。
創投家說
創投行業的 " 出清 " 仍在持續,就像沈志群會長所說,我們不必太在乎最終穩定的數量是多少,隻要它是市場化篩選的結果。
每一位把創投當作畢生事業來做的管理人,都應該重新冷靜地思考,如果最終隻剩 3000 家 GP,我憑什麽能留在牌桌上。(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郭虹妘,編輯|陶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