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财經 作者:李益文
财政部長正式交棒。
據《新聞聯播》消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于 2023 年 10 月 24 日的決定,免去劉昆的财政部部長職務,任命藍佛安爲财政部部長。
此前 9 月 28 日,藍佛安出任财政部黨組書記。而在履新财政部前,藍佛安擔任山西省委書記,此前曾在财政審計系統工作近 28 年,還在多地任職過,對地方全局工作也較爲了解。
1985 年,從湖北财經學院(現中南财經政法大學)畢業的藍佛安進入财政部預算司工作,不久便調入地方參加工作。幾十年間,藍佛安輾轉多省後,再度回到财政部。不同往日的是,盡管當前國内财政整體形勢仍積極向好,但國内經濟承壓下,面臨财政收支矛盾、地方債務化債壓力等諸多挑戰,仍是财政部新掌舵人藍佛安需要面對的。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财政審計系統工作近 28 年
藍佛安出生于 1962 年,廣東惠東人。财政專業出身的他,曾長期在廣東财政審計系統工作。
1985 年,藍佛安在湖北财經學院财政金融系财政專業畢業後,進入财政部預算司工作;3 年後的 1988 年調入廣東省财政廳預算處;1995 年升任廣東省财政廳辦公室主任一職;1999 年起任東莞市副市長兩年後,2001 年重返廣東省财政廳任副廳長。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間,藍佛安曾與财政部原部長劉昆共事過。據報道,二人共事期間,廣東在财政績效評價、财政支出改革等領域先行探索。2003 年,廣東省财政廳對民營科技園(區)建設專項資金 4.2 億元實施績效評價,這一動作拉開了地方财政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序幕。同年,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 " 建立預算績效評價體系 ",自此中央層面也開始推進績效管理改革,績效評價工作在全國正式推開。
2007 年至 2015 年,藍佛安任廣東省審計廳黨組書記、廳長。期間,藍佛安親自擔任組長,力推數字化審計,使得近年來廣東的數字化審計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獲得國家審計署的肯定。此外,在藍佛安的力推之下,廣東是全國最早開展審計模拟實驗室的省份。該實驗室可以接受國家審計實務教學與業務仿真系統的訓練,對培養青年審計人才隊伍非常重要。
2015 年,在廣東财政審計系統工作了近 28 年後,藍佛安出任韶關市委書記。任職尚未滿一年,2016 年 1 月,藍佛安調任廣東省副省長。2017 年 3 月,藍佛安首次跨省履新,任海南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次年任海南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省監察委員會主任。
任職海南 4 年後,2021 年 4 月,藍佛安再次跨省履新,任山西省委副書記。兩個月後,藍佛安獲任山西省省長。2022 年 12 月任山西省委書記。
在地方上,藍佛安深谙營商環境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無論是在韶關,還是海南、山西,藍佛安都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要改善營商環境的重要性,并直言 " 經濟長遠、持續、快速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招商引資 ",而 " 改善投資營商環境是這個招商引資的根本 "。
藍佛安調研營商環境工作時強調,市場經濟是典型的‘候鳥經濟’,哪裏環境好,企業和項目就往哪裏走。一個地區要發展,短期靠項目,中期靠政策,長期靠環境。
主政山西期間,山西省發布的 2022 年全省國際競争力提升工作要點中,就明确提出了全省上下着力打造 " 無差别、無障礙、無後顧之憂 "" 可預期、可信賴、可發展 " 的 " 三無 "" 三可 " 營商環境。随後又推出創新性地提出營商環境 " 五有套餐 ",即辦事情有 " 靠制度不靠關系 " 的社會氛圍,搞項目有 " 承諾制 + 标準地 + 全代辦 " 的優質服務,做前期有 " 一枚印章管審批 " 的便捷便利,跑手續有 "7 × 24 小時不打烊 " 的政務服務超市,對未來有 " 新官理舊賬 " 的穩定預期。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官網顯示,僅截至 2022 年 10 月底,山西省實有各類市場主體總量達 385.18 萬戶,同比增長 25.22%,全省新登記市場主體數量達 89.47 萬戶,同比增長 114.77%。
财政收支矛盾仍待破解
一直以來,藍佛安被外界稱爲 " 專家型幹部 "。其曾多次發表過财政、審計相關文章,還曾出版過有關審計方面的《市場經濟下的财稅對策研究》《國家審計 " 免疫系統 " 理論的探索與實踐》等著作。但此番履新,藍佛安面臨的挑戰并不輕松。
在宣布藍佛安任職财政部部長決定的當天,中央财政被批準增發 1 萬億元國債,作爲特别國債管理。
據新華社報道,10 月 24 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國務院增發國債和 2023 年中央預算調整方案的決議,明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發 2023 年國債 1 萬億元。
報道稱,此番增發國債後,2023 年全國财政赤字将由 3.88 萬億元提高至 4.88 萬億元,中央财政赤字由 3.16 萬億元增加到 4.16 萬億元,預計财政赤字率由 3% 提高到 3.8% 左右。
盡管提高财政赤字率,可以緩解财政收支矛盾,提振市場信心,但财政赤字率過高,也會加大财政風險,影響财政可持續性。國際上,歐盟等國家将 3% 視爲衡量财政風險的警戒線。2020 年,爲應對疫情沖擊,中國赤字率首次提高至 3.7% 曆史高位,2021 年降至 3.2%,2022 年進一步降至 2.8%,重回 3% 以内。
不過,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财政學系主任劉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爲,疊加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保障 " 三保 " 支出等因素,地方通過自有财力大幅增加相關領域資金安排的餘地較小。而當前我國政府具有增發國債的空間,此次增發後風險整體可控。國債資金投入使用後,也有利于帶動國内需求,有助于進一步鞏固經濟回升态勢。
此外,3% 這一警戒線并不一定适合中國國情。中國财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就曾提到,3%的标準是歐盟原先的财經紀律,并非科學标準,以此來衡量中國赤字水平高低并不客觀。
實際上,化解地方債務方面,還有另一個 1 萬億。10 月 6 日以來,各地披露的用于置換地方隐性債務的地方特殊融資債券發行計劃總額已經超 9800 億元。市場預計,這部分債券發行規模或在 1.5 萬億左右。
但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财政赤字增加外,财政收支矛盾仍存在。
10 月 24 日,财政部公布了 2023 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況。今年前三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166713 億元,同比增長 8.9%,這一累計增速自 6 月以來持續縮窄。
此外,除了國内增值稅等少數稅種保持增長外,國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關稅、印花稅等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證券交易印花稅同比下降 30.8%。
受房地産市場影響,被譽爲第二本賬政府性基金收入出現較大規模下降。統計局數據,1 — 9 月累計,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 38683 億元,同比下降 15.7%。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 35635 億元,同比下降 16.3%,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 30875 億元,同比下降 19.8%。
而收入增速下行的同時,支出端,民生福利改善等剛性支出卻在不斷增加。前三季度,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 197897 億元,同比增長 3.9%。支出科目中,除交通運輸等少數科目出現下降下,教育、衛生健康、債務付息等支出都保持增長态勢,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更是同比增長 8.2%。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在此前接受時代财經的專訪時表示,目前我國的地方債務風險存在被誇大情況。但也要注意到,當前,我國财政收支矛盾加劇,财政赤字和政府債務攀升,财政形勢是緊平衡下的負重前行。
目前來看,種種難題,都有待新任财長來領銜尋找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