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财經|專家面對面】11 月 7 日,海關總署網站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 10 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 34.32 萬億元人民币,同比 ( 下同 ) 增長 0.03%。其中,出口 19.55 萬億元,增長 0.4%;進口 14.77 萬億元,下降 0.5%;貿易順差 4.78 萬億元,擴大 3.2%。如何看待 10 月中國外貿數據?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表示,從 10 月當月數據看,我國進出口 3.54 萬億元,增長 0.9%,其中出口 1.97 萬億元下降 3.1%,仍在築底過程中。同時按美元計價,今年 10 月我國出口 2748.3 億美元,下降 6.4%,其中有彙率因素影響,而降幅相比 9 月小幅擴大。" 有人說外貿回暖的走勢在放緩,如果從美元計價角度你可以這麽說,但從人民币計價角度可能不能這麽說。"
管清友認爲,如果統一按照美元計價來看,10 月我國出口降幅是進一步擴大,值得注意的是去年 10 月美元計價的出口數據同比轉負,但今年沒有出現由于低基數效應帶來的讀數回暖,背後主要還是與海外需求不景氣以及逆全球化等長期因素有關。
管清友稱," 如果消除單個月份的短期波動,轉而觀察今年前十個月的累計同比數據,我們發現今年 1-10 月份我國以美元計價的出口數據累計同比下降 5.6%,與 9 月份相比沒有明顯的緩解,還是在底部區域,但并不能認爲我國的出口不行了,也應該看到出口的韌性。"
"中國的市場份額計算後會發現,從全球貿易的角度來看,它的占比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管清友表示,按照世界貿易組織 ( WTO ) 的統計數據,2022 年全球商品出口的總額是 24.9 萬億美元,而我國 2022 年出口商品總額是 3.6 萬億美元,占全球的 14.4%。今年的情況 WTO 還沒有披露,但我們可以根據一些國家和地區在二季度的出口數據來計算他們上半年的出口總額。
管清友認爲,從長期來看,我們需要估計到中國貿易夥伴的變化可能會導緻外貿進入到一個不高波動的狀态。我們分别比較 2017 年、2021 年以及 2023 年的情況,2017 年中國貿易夥伴的前五位以經濟體來統計,分别是美國、歐盟、東盟、日本、拉丁美洲,而到 2021 年變成美國、歐盟、東盟、拉丁美洲、日本。根據今天海關總署披露的 2023 上半年數據,當前我國主要貿易夥伴前十位變爲東盟、歐盟、美國、拉丁美洲、非洲、日本、韓國、越南、印度,第十一位是俄羅斯。
管清友認爲,"相比過去我們習慣的以美歐日爲主的貿易結構,以新興經濟體爲首的新貿易夥伴關系給外貿帶來新的局面。綜合多方因素來看,新興經濟體作爲我國主要出口目的地可能是個趨勢,會使得我們對美國、歐盟的出口下滑形成替代,至少是部分替代,同時我們一大部分産業可能也會轉移出去,所以這個時候貿易的穩定就至關重要。此外我們也看到當前整個世界經濟恢複不盡如人意,外需比較差,因此國内感受到的壓力也比較大。"
管清友指出,在我國出口的産品中,一大部分中低附加值的産品确實被轉移出去,它對于國内就業的普惠效應就大大減弱。同時我們的成品油、機電設備、汽車相關産品的出口大幅增加,但它們的普惠性不夠,這就是我們目前面臨的短期、中期和長期的貿易環境。
管清友認爲,我們都明白對外貿易的重要性,挑戰還是在長期,短期處在磨底、築底的過程中,我國出口總額雖然在下降,但其占到全球主要國家出口總額的比重在上升。我們也可以說中國的出口韌性十足,這種韌性有國内産業生态比較完整的原因,也有我們産業升級的原因,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産業外遷、外移等因素确實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挑戰。 ( 記者 董湘依 制作 餘坤航 宅男财經出品 ) (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email protected] )
作者:餘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