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花兒街财經,作者 | 彭藝信、郭楚妤、曾嘉怡,編輯 | cc
曆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十年前手機、互聯網企業蜂擁進入電視行業,十年以後的 2023 年,彩電行業的外來者卻有集體撤退的趨勢。
近日,OPPO 裁撤電視業務的消息不胫而走。對此,OPPO 負責人回應媒體稱,相關傳言不實,電視業務線仍在正常運行中。表态雖如此,但 2020 年跨界進入電視領域的 OPPO,在過去的三年并未掀起大的浪花 , 在彩電市場一直處于邊緣化狀态。
無獨有偶,《華爾街科技眼》獨家獲悉百度旗下小度電視業務也有一定程度的收縮,未來不再開發新品,目前隻留運維和售後人員。百度旗下的小度 2021 年進入智能電視市場,整個業務仍處在市場開拓期。對此,小度公關部回複《華爾街科技眼》表示,電視業務線在内部會有一些調整,目前屬于智能家居 IoT 的一部分依然在推進中。
與此同時,《華爾街科技眼》獨家了解到,今年年初有華爲智慧屏業務高管轉會至海爾。該業務高層有非常豐富的彩電市場營銷經驗,轉而投奔傳統彩電品牌,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華爲的智慧屏業務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有傳統彩電企業的負責人亦佐證, 2019 年,華爲發力智慧屏,在彩電行業招兵買馬,聲勢浩大,各彩電企業如臨大敵。但從目前的結果來看,市場高估了華爲的品牌力和産品力。
智能電視市場像圍城,城外的總是躍躍欲試。近十年來,各大手機、互聯網企業都在尋找新的增長點,智慧家庭成爲其關注的方向。在最初的發展期,智慧家庭行業将電視視爲 IoT 生态的核心中樞,可以成爲最重要的流量入口和營銷戰場。因此,電視業務自然成爲以上企業發力的目标,于是彩電市場不斷迎來 " 攪局者 "。
不過入城不久,發現不及預期的外來者,開始鳴金收兵。
跨界企業搶占智慧家庭入口
過去十年,前半程樂視扮演攪局者的角色,後半程則是華爲。跨界企業的加入令彩電行業呈現更加多元化的市場格局,爲一向由傳統彩電企業一統天下的電視市場注入新鮮血液,市場的競争也越發激烈。
2013 年樂視進入互聯網市場時就提出 " 硬件免費 " 的營銷話術,即通過免費電視吸引海量用戶購買,一旦市場保有量形成規模,就可通過向用戶提供增值服務、精準投放廣告等模式獲利。既然電視都可以免費送,自然不能靠賣硬件賺錢,所以早期互聯網企業采用低價策略搶占市場。這樣的做法可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傳統彩電企業毛利率被拉低,互聯網企業也賠本賺吆喝。主張 " 硬件免費 " 的樂視電視業務部門(樂視緻新),僅 2016 年上半年的虧損就接近 6000 萬。
2019 年,華爲推進全場景智慧化戰略,在同年 8 月即發布榮耀智慧屏。當時 5G 技術成熟,作爲作爲智慧家庭的入口,智屏産品承載了異常豐富的想象空間。
華爲成爲市場鲶魚, TCL、創維加速新品上市節奏。
近五年來,以華爲爲代表的攪局者發起的價格戰不像樂視那般誇張,但在激烈的市場競争環境下,華爲智慧屏還一直沒有實現盈利。
對于這樣的競争态勢,長期跟蹤家電行業的産業觀察人士馬聰認爲,實際上,互聯網在商業模式上,在對于用戶的了解上,對于内容時代的生産力把握上,對于年輕消費者的理解上,都是有絕對優勢的。但是傳統彩電企業也在不斷叠代,他們保持了足夠的緊張,也并沒有丢失自己的優勢。
資深産業經濟觀察家劉步塵也認爲,互聯網、手機企業對電視行業的影響不在技術和産品層面,而在盈利模式層面,傳統電視企業長于産品與技術,互聯網手機企業長于營銷及推廣。但電視産業發展至今,層出不窮的新産品、新技術幾乎全是由傳統電視企業貢獻的。
智慧家庭生态去中心化
過去的十年,智慧家庭的發展日新月異,全屋智能普及率也在不斷提升,但智慧家庭的入口卻呈現多樣性——除電視外,冰箱、手機、音箱皆可成爲入口。
對于此中原因,馬聰分析道:" 就以家庭的 IoT 生态來說,因爲電視不具備移動性,随時開機的消耗較大,也沒有在功能性和性能上承載核心的實際能力,頂多隻能是顯示核心。"
而且智慧家庭生态入口在逐步去中心化,奧維雲網副總裁、地産事業部總經理李影認爲,像音箱、電視這樣的單品,可以在初期快速地切入到市場當中。但在未來,傳感器、大數據都可以幫助系統實現智能,未來真正的智慧家居其實都是去中心化的。對此,海信智慧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趙希楓也認爲,智慧家居不會是依賴單一入口,沒有任何入口具有唯一性。
在這種狀況之下,在互聯網企業勾畫的藍圖中,電視的入口價值就被弱化,OPPO、小度調整業務線也就不足爲奇。
彩電行業屬于彩電企業
後疫情時代彩電市場的走勢,也是業内關注的焦點。據奧維雲網(AVC)2023 年彩電開年總結顯示,2023 年 第 1 到 6 周(2022.12.26-2023.02.05)中國彩電線上市場零售量規模爲 314 萬台,同比下降 19.8%;零售額爲 68 億元,同比下降 27.8%。線下市場零售量規模爲 35 萬台,同比下降 40.2%。從銷售規模數據來看,2023 年中國彩電行業的發展存在一定增長壓力。
不過疫情的結束對于彩電行業來說屬實是利好,産業經濟觀察家梁振鵬表示, 2020 年到今年年初中國彩電市場整體銷售額之所以下跌,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疫情,而今年以來,管控政策解除,物流和交通更加便利,彩電的銷售和運輸更便利,此外,消費者購買力不斷恢複,也能促進彩電市場的繁榮。
而對于未來的市場格局,2023 年 2 月 22 日,第三方國際權威市場調查機構 Omdia 公布《2022 年全球 TV 市場出貨量數據》報告,報告中顯示 2022 年全球電視銷量爲 20325.67 萬台,三星的全球銷量在全球範圍内仍然排在第一,2022 年海信系電視全球出貨量 2454.3 萬台,居世界第二,僅次于三星,同比增長 16.1%。前四的企業中還有 TCL 和 LG。
有意思的是,盡管彩電圍城吸引了華爲、百度等一衆有實力的集團企業,然而傳統彩電企業在銷售榜單上依然占據前列。劉步塵向《華爾街科技眼》表示:" 互聯網、手機企業推出的電視産品力弱于傳統電視企業。市場競争的焦點是産品,而不是盈利模式和營銷模式 "。劉步塵還特别強調,即使像華爲這樣科技形象領先的企業,其電視業務表現也大大低于市場預期,同樣是因爲産品力不夠。
值得一提的是,海信系銷量躍居全球第二。在過去五年,海信的産品主要集中在 ULED 和激光電視領域,LG 和中國企業創維更着力發展 OLED 産品。海信成爲全球第二,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激光電視的發展信心,對此馬聰認爲,在過去的三年裏,國内 OLED 産業受疫情帶來的結構性影響,發展曾一度停滞。OLED 原材料集中在國外,海外發光材料供應受阻,跨境合作無法開展,國内 OLED 相關企業也降低了期望,許多主流彩電品牌對于 OLED 發展的力度和激情成爲 " 過去式 ",更多的企業選擇了另辟蹊徑,找到新的優勢打破局面。海信借 OLED 空窗期發展傳統彩電,提升液晶電視畫質、提高顯示技術,最終 " 彎道超車 " 就是再好不過的例子。
而針對未來彩電行業是否還有外來者通過價格戰快速獲得市場份額,科技産業分析師梁振鵬認爲,在現如今的彩電市場一味搞價格戰,對彩電市場的刺激很有限。随着消費升級,高端高價值的産品是市場關注的焦點,也是市場彩電企業應該真正發力的方向。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