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否想象,未來十年,你在大街上看到的機器人将會超過人類?
這是今年巴黎 AI 行動峰會上,業内專家的一個大膽推測。其實同樣的預言馬斯克在 2023 年也有說過,他認爲機器人數量将會超過 300 億台,遠超人口總和。當機器人能完成所有工作和勞動,或許你不再需要每天工作 8 小時,也不用每天尋找工作的意義。

不得不說,今年的 AI 和機器人确實搶足了風頭,AI+ 機器人,兩者的迅猛發展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或許,我們正見證着科技曆史上的一個關鍵節點。所以在這裏,我們一起盤一下那些代表着人類機器人的尖端科技,看看我們現在的機器人都走到哪裏了。
日本機器人:行業開創者
可能現在的 00 後不會有這樣的感覺,但是對于很多 80 後、90 後來說,日本在機器人領域曾經是絕對的領先。
事實就是如此,早在 1972 年,世界上第一個全尺寸人形機器人 WABOT-1 就誕生于日本早稻田大學。雖然這個機器完全隻是一個鐵皮疙瘩,每走一步都要 45 秒,而且跨步也隻有 10 公分,整體看上去極其笨重,但對于當時軟盤最大容量也隻有 80k 的年代來說,這可真的足以震驚全世界。

而在之後的 1986 年、2006 年、2011 年,本田分别推出了三代 ASIMO 機器人。特别是第三代,既能自主行動也能多人對話,這在當時已經非常有人形機器人的樣子了。然而持續 40 多年的投入一直無法商業化,毫無收入,這導緻本田在 2018 年宣布停止對機器人的投入和研發。

至此,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日本機器人就再也無人提及,現在的機器人牌桌上早已沒有日本的身影了。
美國機器人:行業領先者
美國在機器人領域和日本很相似,最早的機器人競争就是美日競争。
要說美國機器人,第一個肯定要講元老戰神——波士頓動力。這位成立于 92 年的老前輩,在過去開發過許多令人驚歎的機器人,其中最出名的肯定是 Atlas。這個機器人能空中劈叉,能 360° 轉體,更能使出精準的後空翻。
隻可惜他們一開始走得液壓系統路線成本昂貴,30 多年以來一直難以盈利,中間更是慘遭三次 " 賣身 " 給谷歌、軟銀還有韓國的現代汽車。但現在,它已更新出最新的電動系統,以全新的命名 "Atlas Struts" 再次出現在衆人面前。

接着出場的就是機器人領域的 " 富二代 " —— Figure Ai,現在已融資 8.54 億美元," 富爹 " 更是數不勝數,有微軟,有 OpenAI,更有英偉達和英特爾等多家明星企業聯合投資。
最新的 Figure 02 配備了 GPT-4o 的大腦,能自主實現與人類語音對話,而且續航也可以完成每天大概 20 小時的有效工作。但不得不說,Figure 雖然有着 " 富二代的爹 ",但卻是 " 牛馬 " 的命,其創造目的就是爲了進入勞動力市場和家庭場景,而它的哥哥 Figure 01 在半年前就被送進寶馬的工廠 " 打螺絲 " 了。

而最後登場的則是全球首富馬斯克,他的機器人—— Tesla Bot,特斯拉機器人,名字簡單易懂。
2021 年 8 月 19 日特斯拉人工智能日,馬斯克當場宣布特斯拉的下一個産品——人形機器人。而到了三年後的 2024 年,我們才在 We,Robot 的發布會上一睹其真容。馬斯克宣布要把特斯拉機器人的價格做到 2-3 萬美元,也就是和汽車的價格基本打平。

而且在發布會上,機器人能蹦迪,能調酒,甚至還能與人類有銜接地自由交流,這樣的價格加上能力,或許讓人形機器人走進家庭也不再是夢想。
總體來看,美國并不像日本,在機器人領域一直有不斷跟進創新,目前在整個行業算是領導者的一員。
中國機器人:行業追趕者
說起中國機器人,大家平時就看得多了,國内也是有無數的企業在跟進這個領域,而現在最讓大家印象深刻的,主要是兩家企業:宇樹和雲深處。
先說宇樹科技,這個大家肯定很熟悉,在春晚的舞台上,機器人的 " 賽博秧歌 " 讓全國人民印象深刻。從此宇樹一夜爆火,不僅在互聯網社媒登上熱門話題,更是瞬間被大量咨詢和訂單淹沒 。

然而宇樹走來的路并不容易,網傳有一張聊天截圖,是宇樹科技在 2019 年尋求投資,但卻被投資者禮貌拒絕。當然,從前你愛搭不理,現在你高攀不起,宇樹科技現在早已成爲 " 當紅炸子雞 "。
宇樹旗下的人形機器人主要是 H1 和 G1。G1 目前以 " 低成本,高性能 " 風靡全球,9.9 萬的售價,比特斯拉的 2 萬美金都要便宜,而且動作絲滑,能跑能動,瞬間就被搶購一空。而 H1 在運動能力上則非常突出,不僅人踢不倒,跑起步來,更是能達到 3.3 米每秒,王興興更是放話,要在年底讓 H1 速度達到 10m/s,比人類短跑之王的博爾特還要快。

除了宇樹之外,另一家比較出名的中國機器人公司就是雲深處科技。
這家成立于 2017 年的機器人公司,專注在 " 四足機器人 "。他們的 " 山貓 " 機器人非常擅長極限運動。不僅能适應崎岖陡峭的雪山、溪流等不同地形,更可以在行進過程中躲障礙物,快速 360° 旋轉。有着強大的爆發力,越野能力極強,輕松駕馭複雜地形。

他們的機器人主要是通過正負激勵的方式進行訓練,就像我們訓練寵物一樣,在同一個場景裏,機器人表現得好,就會獎勵,反之則是扣分。在這樣的機制之下,機器人的表現能不斷優化,變得更加聰明。
現在的機器人競争中,中國早已上牌桌。作爲當今全工業品類的制造業大國,中國在半導體、AI、汽車、航天上不斷發展,更是成爲機器人領域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國家。
其他國家:行業跟進者
當然,除了中美日這幾個機器人大國以外,全球還有一些國家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做跟進。
波蘭的機器人公司 Clone 成立于 2021 年,他們的目标是完全與人類一緻的仿生機器人,不僅沒有鐵手鐵腳,更是将肌肉和骨骼加入到機器人的軀幹裏,甚至還模仿人類的心髒,達到人類克隆體的目的。很多人評價道,這樣一比一複制人類的機器人,讓美劇裏的《西部世界》成爲了現實。

挪威的機器人公司 1X 最近也發布了他們的家用機器人 NeoGamma。這個機器人主要用于執行一些家庭任務,例如煮咖啡、洗衣服和吸塵,而且爲了顯得更友好,更是設計了針織尼龍的外套,減少接觸時對人類造成的傷害。
最後還有我們的三哥印度,也宣布推出人形機器人 Vanar Generation 1。由于詳細功能完全沒有公布,所以基本沒有什麽信息,但他們宣稱這個系列的機器人價格将會與摩托車相當,目的是打造大衆負擔得起的高科技産品。
王興興在采訪時曾經說過:在有生之年,人形機器人将會重塑所有行業。
這話聽起來可能有點科幻,但 2025 年真的有可能成爲 " 機器人元年 "。機器人進流水線打工,做重體力活,甚至進奶茶店搖奶茶,這些似乎正要成爲現實。AI 做腦力活,機器人做體力活,未來的人類,價值應該發揮在什麽地方呢?
參考資料:
Google、X、facebook、youtube、B 站、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