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投資界 (ID:pedaily2012),作者:王露
最新一幕:考上 "985" 的機會變多了。
近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罕見接連宣布,2025 年均将增加 150 個本科招生名額。短短一周時間内,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超過 15 所知名高校密集宣布本科擴招。
梳理下來,大部分高校擴招本科的學科範圍多爲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等戰略新興領域。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新興理工科擴招,随之而來,則是傳統文科出現不同程度縮減。
一場關乎國運的科技人才戰,才剛剛開始。
本科擴招潮,今年 " 雙一流 " 增招 20000 人
追溯起來," 雙一流 " 大學擴招計劃 2024 年就已開始。而在今年兩會上,國家發改委負責人表示,去年優質本科擴招了 1.6 萬人,今年力争再增加 2 萬人。
這一次,清華北大帶頭擴招。3 月初,清華大學率先表示,2025 年拟增加約 150 名本科生招生名額,同時将成立新的本科通識書院,着力培養具備 AI 思維、勝任 AI 技術、具有 AI 與不同學科深度交叉知識素養的複合型人才,新增本科生将進入該書院學習。
北京大學也于 3 月 8 日宣布,今年将增加 150 個本科招生名額,新增招生計劃将重點圍繞國家戰略急需、基礎學科和新興前沿領域,主要依托元培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工學院以及臨床醫學專業進行培養。
很快,一周時間内至少有 15 所 "985"、"211" 大學宣布擴招,具體來看:
上海交通大學宣布,今年将繼續增加 150 名本科招生名額,重點面向國家急需的前沿技術和新興業态,擴大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醫療健康、新能源等學科領域的招生規模。
四川大學今年将再度擴大招生規模 101 人,新增招生指标主要用于學校基礎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優質特色本科專業。
電子科技大學2025 年将繼續擴大本科招生規模 100 人,擴招重點針對電子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關鍵核心領域人才需求。
西安交通大學已連續十年擴招,今年将繼續擴招 200 人,集中在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儲能技術、電氣能源、醫工交叉等學科領域。
擴招力度驚人的還有中國農業大學,今年将增加 500 名本科招生名額。重點面向國家急需的前沿技術和新興業态,緊緊圍繞糧食安全、生物智造、人工智能與裝備制造、綠色能源與可持續發展、食品安全與人類健康等學科領域。
陸續加入擴招陣營的還有中山大學、蘭州大學、香港大學等高校。這是 2025 年罕見的一幕。
專業大洗牌,理工科狂飙,文科縮招
本科不牢,地動山搖。中國大學專業大洗牌還在繼續。并不意外,理工科再次迎來春天。
細細看來,這次擴招方向非常明确:圍繞國家戰略急需、基礎學科和新興前沿領域。清華、武大、上海交大等高校都在擴招計劃中強調了這些重點,均以理工科及交叉學科爲主。
"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加碼理工科的另一面,是文科大幅縮減。
最新一幕是以文科見長的複旦大學,揮起改革利刃。日前,複旦大學校長金力表示,今年文科招生的比例,從原來的百分之三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
這意味着将文科招生直接壓縮近一半,同時複旦向新工科進行轉型。
金力稱,将圍繞集成電路、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等領域,跳出現有學科概念,将原來的工科學院拆分爲 6 個新工科創新學院,強調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構建 " 從 0 到 10" 的系統創新能力。
此外,不少老牌文科名校也瞄準了人工智能,打破傳統專業的壁壘,培養 "AI+" 等學科交叉人才。如與複旦南北輝映的文科名校北大,今年擴招的專業同樣不是傳統文科,而是新興前沿領域。中國人民大學擴招計劃将在 "AI+" 前沿領域前瞻布局交叉複合型人才儲備。
文科專業正在消失,已不是新鮮事。回到 2023 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到 2025 年,優化調整高校 20% 左右學科專業布點。
很快,2024 年增設了國家戰略急需專業布點 1673 個,撤銷了不适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 1670 個,調整力度空前。其中文科專業成爲裁撤 " 重災區 ":
四川大學一次性撤銷 31 個本科專業點,包括公共事業管理、電子商務、保險學、音樂學、廣播電視學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直接撤銷了英語、傳播學、考古學三個人文學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撤銷了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 ……
一增一删,一破一立。增的是什麽?上述方案清晰指出要服務國家發展。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建好建強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急需的學科專業。
國運走向,就業所需,決定了一個專業的興衰。最爲突出的莫過于人工智能。自 2018 年國内首批 35 所高校開設以來,人工智能專業開始紮堆出現。截至 2024 年,國内超過 530 所高校獲批開設人工智能專業。短短 6 年時間,專業數量增加了 15 倍。
這還遠遠不夠。複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曾在兩年前表示," 國内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總缺口達 500 萬。上海市 2025 年需求 40 萬,而本地高校相關專業在校生規模爲 4 萬。"
當今世界的競争說到底是人才競争、教育競争,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競争中占據優勢。換言之,全國高校進入科技人才培養的 " 軍備競賽 " 階段。
中國科技學霸創業者,集體登場
與之相輝映的是,2025 年中國科技力量正在爆發,新一代年輕科技創業者勇挑大梁。
當中不得不提到開年爆火的 DeepSeek,在全世界大殺四方,成爲今年第一個現象級中國企業。創始人梁文鋒早年間成長于廣東,後來考入浙江大學。碩士畢業後,梁文鋒與幾位浙大同學開始創業之路。2023 年,他帶領團隊成立 DeepSeek。
還有春晚 " 一戰成名 " 的宇樹科技,嚴重偏科的王興興本科考入了浙江理工大學,大一那年便獨自做出一個雙足人形機器人。2016 年從上海大學碩士畢業後曾短暫入職大疆,很快選擇辭職創業,成立宇樹科技。
最近 Manus AI 也一夜爆火。發布 4 小時後,官網訪問量突破了千萬量級。創始人肖弘于 2015 年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後開始創業,2022 年抓住 AI 風口,創辦蝴蝶效應。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季逸超,同樣是位 90 後,本碩畢業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另一位映入眼簾的則是前華爲 " 天才少年 " 稚晖君彭志輝。本碩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他也是坐擁 250 萬粉絲的 B 站 up 主,所創立的智元機器人瞄準具身智能領域。自 2023 年 2 月成立以來,智元機器人已馬不停蹄拿下數輪融資,堪稱 VC 圈最火爆項目之一。
這裏還有一份長長的名單,月之暗面楊植麟、Rokid 祝明銘、百川智能王小川、MiniMax 闫俊傑、面壁智能劉知遠、矽基流動袁進輝 ……
如此一幕幕,正是年輕新一代的創始人們堅信技術改變世界,開始闖出一片天。
而他們大多擁有理工科的高學曆背景,對标前沿技術,擅長原始創新,并崇尚創業,充滿着永不停歇的激情和創造力,乘着人工智能東風成爲時代的寵兒。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波創業者當中不少都是根植于本土,在中國土生土長,甚至從未有過海外留學經曆,一出手卻是世界第一等。
毋庸置疑,全球創新重心已轉向底層技術革命,中國的年輕創業者們正在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書寫新的規則。
亦如王興興在參加民營企業座談會中,得到的勉勵那般:" 你是這裏面最年輕的。國家的創新需要年輕一代貢獻力量。"
翻滾吧,年輕人。中國工程師紅利正在爆發,這是一支任何國家都難以抵擋的前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