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光錐智能,作者 | 王一粟、劉雨琦
劃重點
1、從消費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到萬物智聯,正是一個 "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的過程。
2、2013 年,中國由現金支付邁入移動支付時代,中國物聯網的十年,也從一台台無人售貨機開始了。2016 年,熱錢湧入的地方,雖然大部分都以 " 一地雞毛 " 告終,但卻鍛煉出了一個 " 能打 " 的産業鏈。
3、2017-2019,被 " 逼 " 出來的産業鏈繼續叠代,技術帶動場景爆發,場景又促使物聯網進一步擴大,迎來奇點時刻。
4、2020 年,物聯網和數字化服務融合,産業邁向深水區,商家通過物聯網數據解決數字化難題,提升經營效率擴展經營場景。這種融合,讓零售、餐飲、交通等行業完成了數字化躍遷。
5、十年時間,科技公司正在把多年積累下來的能力,重新鍛造成一把把數字化的利刃,重新尋找産業的場景,準備深深的紮下去。
2016 年,當谷歌帶着 AlphaGo 擊敗了李世石,亞馬遜随即帶着智能音箱 Echo 殺入了物聯網。
多年過去,智能音箱并沒有像人們當年預期的,替代手機成爲萬物智聯的入口,但卻開啓了一個全新的 AIoT(智能物聯網)時代,其中尤其以消費物聯網最爲繁榮。
從智能家居中的電視、冰箱、台燈、電飯煲,到線下零售中的無人售貨機、無人便利店,再到出行領域的智能汽車、智能電動車," 智能 " 成爲每一個傳統單品擺脫同質化競争、彎道超車的必殺技。
2022 年底,ChatGPT 的來臨意味着代表 AI 2.0 時代的開啓,連普通人也爲大模型的進步歡呼雀躍,也給物聯網行業帶來了再次蓬勃發展的新引擎。
而飲水思源,無論是 AI、雲計算、芯片、支付,這些在萬物智聯時代發揮重要作用的技術,都離不開近 30 年間信息技術行業數據、技術、基礎設施的叠代和積累。
從消費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到萬物智聯,正是一個 "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的過程。
消費物聯網的十年,給中國産業數字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随着 AI 技術的進步、算力的提升,也給産業數字化、智能化帶來了更多可能。
" 沒搞頭 " 的自動售貨機,開啓物聯網新十年(2013-2017)
2011 年,曾任新浪高級副總裁的王濱轉做投資後,剛剛一手将 " 淘米網 " 送上市,又調轉方向,成立友寶搞起了自動售貨機。作爲最早一批的中國互聯網人,王濱心裏清楚,用互聯網的思維重新做無人零售,一定大有可爲。
周星馳的電影《賭聖》。自動售貨機作爲唾手可得的發達生活的一種消費符号,出現在諸多影視作品。誰能想到多年後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香港的零售業态被全面換道超車。
但很快,國内自動售貨機廠商們就發現,面前的挑戰太多了。
一是照搬日本模式在中國行不通。作爲電子機械時代的王者,日本是最早讓生活變得普遍電動化的,日本自動售貨機精密度高因此造價昂貴,但由于城市消費人群密度高、又可以減免人工費用,從而攤薄成本使之商業可行。中國在彼時的城市化率尚不高,人工也不算貴,兩相比較優勢不明顯。要想實現盈虧平衡,就必須把售貨機的成本降下來,否則無人零售還不如人工售賣。
二來,早期自動售貨機全靠紙币與銀币實現商業閉環,且不說收銀設備的成本高,如果遇到紙币褶皺或者破舊,就容易識别不了或者卡币,找零不方便,後期盤賬也很麻煩,還需要周期性的挨個機器收錢碼錢,收銀維護成本太高,機器中經常有一半因爲故障不能使用。支付成本之高讓本就利潤很低的自動售貨機雪上加霜。
甚至,連在售貨機上加個屏幕,增加和消費者的聯網交互都困難重重。友寶 CEO 陳昆嵘告訴光錐智能,起初都沒有工廠願意接這個單,因爲開模成本高,又看不到規模化投産的前景。
最後友寶隻能找到一家當時年産量隻有 500 台規模的小廠,訂制了首批 " 帶屏幕的售貨機 ",讓自動售貨機邁出了從 " 孤島 " 到 " 物聯網 " 的第一步。
轉機出現在 2013 年,那一年支付寶推出手機端開啓了移動支付的十年。
一方面手機側的支付寶客戶端解決了移動互聯網場景的支付閉環;另一方面線下的使用場景也開始完備,陸續出現了自動售貨機、網約打車、共享出行、小店掃碼支付等殺手級的場景,掀開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帷幕。
短短幾年間,二維碼取代了投币機,手機取代了錢包、信用卡、公交卡。包子鋪老闆在熱氣騰騰的蒸汽裏聽着 " 支付寶到賬 2 元 ",就連天橋下的乞丐都把飯碗換成了收款二維碼。
僅一年的時間,以移動支付爲代表的互聯網技術,帶動了一場線上線下(O2O)的零售變革。
2014 年,以商超和百貨爲代表的實體零售增長近乎停滞,百強實體零售商關閉多家門店。在生死關頭,零售企業開始轉型,選擇擁抱互聯網。據調查,國内 63% 的傳統零售商已開展實體店、互聯網、移動端等多渠道零售業務。
随後,2014 年 O2O 的火熱,徹底改變了物聯網産業鏈的貧瘠。
僅僅在無人零售這個垂直賽道,就是一片繁榮——咖啡機、便利店、娃娃機、扭蛋機 .....一塊屏幕 + 一個簡單的操作系統,是這個品類的标配。
中國物聯網的十年,也從這一台台無人售貨機開始了。
當時,嗅覺極其靈敏的友寶發現有了移動支付就能解決自動售貨機的第一大障礙:收銀。正好趕上當時支付寶側試驗了手機号支付、短信支付、條碼支付、聲波支付等等方案。這從友寶售貨機的早期圖片上可見一斑:同一個機器上不僅有現金收銀,還有聲波支付、掃碼支付,恨不得把所有的支付方式都放上去。
最終随着二維碼支付技術成型,自動售貨機接入手機支付成爲趨勢。
二維碼支付取代投币機,支付成功率比刷卡還高,不僅解決了用戶現金投币麻煩的問題,順手也把網絡支付的費率帶入了線下。彼時,支付寶的手續費低至千分之五,而還在收現金的日本在收銀部分的成本還處于百分級。
另外,移動支付更解決了傳統售賣機需要運營人員定期收錢、對賬以及過程中發生的資金耗損問題。降本和增效一舉兩得。
借着移動支付的東風,2013 年 -2017 年,友寶自動售賣機從 5000 台擴大至 15000 台,推出友咖自助咖啡機、友唱迷你 KTV 等不同場景下的新機型,單月銷售額持續破億元。
(圖表:2013~2022 年我國自動售貨機數量走勢 VS 中國移動支付發展概覽)
随着業務的落地,資本市場對這個賽道也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數據統計,2014 年便利店投資事件 16 起,投融資金額僅爲 4.18 億元,到 2017 年,連鎖便利店站在了 " 風口 " 上,異常火爆,投融資事件突破 70 起,投融資金額達 65.13 億元。除了友寶在 2016 年 2 月完成了新三闆上市。無人便利店便利蜂被騰訊投資和高瓴資本看上,三年内完成 2.56 億美元融資,投後估值高達 16 億美元。
這些熱錢湧入的地方,雖然大部分都以 " 一地雞毛 " 的結果而告終,但卻鍛煉出了一個産業鏈的能力,篩選出了真正有價值的公司。
可以說,物聯網的萌芽,就來自于消費互聯網。
被 " 逼 " 出來的産業鏈,讓物聯網迎來奇點時刻(2017-2019)
物聯網與其他賽道不同,技術環節極其多、産業鏈極其複雜、應用場景極其分散,這也注定了物聯網隻能厚積薄發。
但随着應用層的繁榮,技術的逐步成熟和升級叠代,又能回過來反哺給市場,帶來商業上的爆發。
這一點,爲友寶自動售貨機提供 3D 攝像頭,爲智能終端設備提供 3D 視覺感知整體技術方案的奧比中光深有感觸。
如今奧比中光已成爲全球少數幾家掌握自主開發的 3D 感知芯片、光學元器件、系統設計、軟件開發、算法開發等全鏈條的廠商,其自主研發設計的 3D 傳感攝像頭,實現了國産化突圍,相關專利布局并肩蘋果、微軟、英特爾公司等海外科技巨頭。
但在 2013 年剛開始研發 3D 視覺感知技術時,國内的 3D 傳感行業幾乎一片空白,做全産業鏈條,他們也是 " 被逼 " 的。奧比中光發現市場上的芯片根本無法滿足研發需求,于是決定自研。但自研芯片非常燒錢,尤其是對創業公司而言,數百萬一次流片成本,還要經曆漫長的生産周期,這讓當時的奧比中光一度賬面上隻夠發不到 3 個月的工資。
" 太燒錢了!" 奧比中光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黃源浩向光錐智能回憶當年場景說到:" 一方面是成本高,奧比中光共有十多款自研芯片,芯片的投入對當時公司的體量來說,都是十分高昂的;技術研發項目更是動辄千萬級,甚至上億。另一方面,對當時的大多數下遊企業來說,3D 傳感攝像頭貴,應用場景不明朗——工業物聯網未興起,消費物聯網又很少人買得起。"
生存需求推動着奧比中光從工業相機轉向消費市場,在需求端找場景,進行商業化落地。
2016 年,一則 " 蘋果将在新款 iPhone X 中搭載 3D 傳感攝像頭 " 的傳聞引起了黃源浩的注意,奧比中光敏銳地看到了機會,開始研發手機 3D 結構光方案。
第二年,蘋果果然在 iPhone X 推出 "Face ID",引爆了手機市場,國内 OV、華爲等聞風而動,奧比中光瞬間成爲各大手機廠商的 " 寵兒 ",抓住了增長的第一曲線。
奧比中光的第二條增長曲線,則來自于移動支付的升級。2017 年,支付寶在國内開始探索人臉識别技術,并應用到刷臉支付上,奧比中光此前在手機端打磨的 3D 視覺傳感技術正好到了發揮作用的時候。雙方聯合曠視科技共同推出了一款帶有 " 刷臉支付 " 功能的自助點餐機,并于 2017 年 9 月 1 日,在肯德基 KPRO 餐廳上線,成爲全球範圍内首個 " 刷臉支付 " 的商用試點。
對各方來講,這都是第一次嘗試,無人區中沒有标準,全靠摸黑走路。
支付寶負責從前端調研刷臉支付的産品形态、适配的硬件軟件算法以及細分場景,對原來的産品存在哪些挑戰,同時通過生物識别數據庫,打磨刷臉支付的軟件算法。
針對前端需求,黃源浩提到,奧比中光從後端往前推,爲終端匹配既滿足性能又性價比高的芯片、光學模組、底層的硬件、制造、組裝等環節。
就這樣,一個個具體的需求,如穿針引線般,縫合了前端消費者和後端制造。通過用戶需求撬動後端技術和供應鏈,将刷臉支付的軟硬件标準化。
2018 年,用到了奧比中光視覺感知技術的移動刷臉 Pos 機「蜻蜓」出街,極大程度的降低了硬件的接入成本,帶來了刷臉支付大規模商用,從自動售貨機、收銀機到 Pos 機,應用範圍大規模爆發。
出貨量的提升,給奧比中光帶來了營收的快速增長。2018 年刷臉支付實現規模化落地,奧比中光第二年(2019 年)在生物識别領域中的線下支付場景中産品收入即達到 4.62 億,成爲當年營收的 " 明星 " 場景。
從掃碼支付到刷臉支付,讓消費物聯網終端也進入了最快速的發展期。
友寶的智能售貨機就借刷臉支付迎來新一輪升級:從原本的機械推出商品的貨櫃,升級到識别用戶後,由用戶自主開櫃門取貨後再扣費。這讓智能貨櫃有了新的可能性。
以友寶線下鋪設的終端點位數量來看,從 2013 年的 1 萬個點位,到 2019 年的 5 萬個點位,整整用了 6 年。但從 2019 年到 2021 年的 10 萬點位,友寶卻隻用了 2 年時間。
" 一方面,規模化之後,售貨機的成本從 2.5w-3w 的單體成本降低到 5000 塊錢一台左右。另一方面,刷臉支付突破了一些場景,比如遊泳館這些無法帶手機的場景也可以進行售賣。" 陳昆嵘告訴光錐智能,兩種因素的集合,友寶的智能售貨機點位迎來了大規模爆發。
同時,智能售貨機的出現,也極低的降低了單櫃的運營成本。以前 100 人的辦公室都不足以覆蓋傳統售貨機的投放成本,現在有些消費水平高的 50 人小公司,也可以讓一台貨櫃健康運營。
可以說,智能售貨機的崛起與移動支付的普及幾乎是同頻共振。中國式移動支付以一己之力把自身利潤打薄從而推動全局産業利益最大化,主打的就是一個 " 綠葉 "。
技術帶動場景爆發,場景又促使物聯網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據億歐智庫數據顯示,2018 年 -2019 年,全球物聯網設備連接量從 91 億飛速增長到 120 億,變化率從 21.3% 突飛猛進到 31.9%。
2019 年,物聯網來到了奇點時刻。
物聯網與數字化服務融合,産業邁向深水區(2019-2022)
如果說上一個階段,消費互聯網幫物聯網建好了基礎設施,那麽,在奇點時刻之後,物聯網則進入到一個既要數量增長,又要産業數字化應用的深水區。
餐飲業 POS 機設備起家,如今已成爲 BIoT(商業物聯網)軟硬件一體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商米科技就很具代表性。
商米科技在物聯網深耕多年,此前就結合移動支付和人臉識别技術,推出了線下門店普遍使用的刷臉支付收銀設備,并逐步升級到爲商家客戶提供全場景一體化解決方案,讓數字化的便利從移動支付延展開來,最終實現人、貨、場的數字化。
" 複雜的世界可以劃分成三個具體的維度:人的數字化、貨的數字化和場的數字化。" 商米 CHO Jeep 認爲。而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人、貨、場都分别做物聯網硬件設備的配備和軟件平台的搭建。
比如,在 " 人 " 的方面爲售貨員配備可穿戴式手表、手環,通過設備與設備之間的互動記錄數據。在貨的方面,對于高價值、高利潤的産品,白酒、服裝等,可以選擇用 RFID(無限射頻識别)進行長距離傳輸,通過識别 RFID 就能批量過檢、批量計算。
基于此,場的運營效率才能得到進一步提升。從沃爾瑪到 7-11,商超的貨品擺放是一門不外傳的 " 内功 ",但曾經隻能通過有經驗的門店管理人員口口相傳。如今,靠智能設備可以幫助商家了解客流量和消費者選購軌迹,來更高效的規劃商品布置。
當物聯網和數字化在無數觸點完成耦合," 場 " 就擁有了自然衍生的能力。
"2020 年疫情期間,爲了解決大型企業、校園團餐場景的‘無接觸支付’,商米在食堂的收銀設備中搭載了支付寶刷臉支付能力。但推向市場一年後他們驚喜地發現,這台本來是爲了解決食堂刷臉吃飯問題的設備還被應用在了初高中課堂,作爲每個班的 ' 班牌’。老師在設備裏錄入課程和學生信息,學生刷臉就能完成點名;同時學生也可以在設備中存入家長的聯系方式,緊急情況下沒帶手機也能通過刷臉撥打家長電話。"
數字化的場域還在被不斷拓展,如今商米的在售智能 IoT 産品已超過 40 款,月活躍設備超 300 萬台,應用到了餐飲、零售、醫療、物流、政務、交通、酒店等衆多領域,甚至西班牙巴塞羅那機場大巴都用上了商米的設備進行快速收費和驗票。
" 以前我們隻有幾款核心産品賣的好,但是 2019 年之後,市場需求突然變的非常豐富,我們新增了多條産品線,這也意味着,物聯網走向了初步成熟。" 商米科技 CHO Jeep 對光錐智能講道。
物聯網與數字化的融合,不僅讓商米們走得更遠,也讓零售、餐飲、交通等行業完成了數字化躍遷。
以使用智能稱重收銀一體機的鮮豐水果爲例。" 水果作爲非标品,收銀是個十分浪費時間的環節,從前收銀員需要在上崗之前,備好每一個種類水果的編碼,在收銀機上輸入編碼再結賬,這就導緻結賬時間長,後面換了有商品智能識别的一體機,能夠自動識别水果種類,大大節省了結賬時間。" 鮮豐水果創始人韓樹人對光錐智能講道。
2019 年,「蜻蜓」智能收銀機,開始飛入鮮豐水果旗下的近 800 家門店。外屏不僅可以引導用戶結賬,還能吸引用戶刷臉入會,将會員注冊時間從幾分鍾節省到了十幾秒。這一點就被鮮豐水果用在了會員營銷上,後續收銀員又可針對性的向會員推薦加購月卡禮包,引導複購。據統計,刷臉入會上線後,70% 的會員注冊都來自于此,而且在智能收銀機上加購月卡的用戶占比超過了 60%。
鮮豐水果通過智能稱重收銀一體機還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成百上千個門店的管理難題。以前,加盟水果店難免出現價格不統一的情況,現在,所有數據都直接在智能收銀機上與總部同步,保證了價格的标準化和體系化。
從傳統收銀機,到智能識别的收銀一體機,鮮豐水果在收銀端的變革正是零售數字化的一個高度縮影。
至此,消費物聯網從移動支付的機場 " 起飛 ",插上數字化翅膀後,繼續飛向更遼闊的千行百業的天空。
十年沉澱、能力延伸,物聯網走向 " 萬物生長 "(2023- 未來)
走過蓬勃發展的十年,消費物聯網的終端覆蓋量已經頗具規模,也成長出一批優質的産業鏈公司,但這對 " 萬物智聯 " 來說,隻是一個新的起點。
2023 年伊始,AI 再掀一波新的科技潮。人們突然發現,無論是阿裏、騰訊、華爲、螞蟻、字節,科技公司正在把多年積累下來的能力,重新鍛造成一把把數字化的利刃,重新尋找産業的場景,準備深深的紮下去。
奧比中光 CEO 黃源浩對此深有感觸,在移動支付中鍛造的能力,讓其毫不費力地趕上了智能制造的快車。
支付精度的高要求,用戶站立區域不同、環境光源不同,這些都給奧比中光的硬件和算法帶來很大的挑戰。同時,爲了做成消費級産品,成本還要降低。
恰恰是從這些 " 苛刻 " 場景中打磨出的技術,讓奧比中光趕上了智能制造的機遇。在全國約 80% 的機器人公司還在用 2D 攝像頭時,奧比中光量産的 3D 攝像頭性價比已經做到行業頭部水平,盡管彼時服務機器人在市場上還是 " 冷門 " 賽道,但奧比中光來自機器人 3D 視覺傳感器的營收,卻已經實現十位數的自然增長。
而對支付寶而言,從支付能力中成長出來的,不僅是從支付入口切入數字化深水區的機會,更是可以把身份認證、可信鏈接等原本支撐支付的安全能力嵌入到芯片當中,應用到整個物聯網中對安全有需求的場景。
支付寶在今年推出了 " 支付芯計劃 ",将安全支付能力進行模塊化封裝,聯合芯片廠商,讓支付功能通過芯片在各種智能設備上可運行,試圖讓安全支付進入到物聯網的最底層,實現萬物可支付,在支付層面進一步的「全域泛在」化。
實際上,無論是支付寶、奧比中光、商米,這種将軟硬化一體的能力集成爲一個解決方案,對應對物聯網項目中的高度分散、标準化程度不足的問題頗有幫助。
随着智能終端的指數級崛起,終端産品種類多,不同設備企業之間,同一設備企業不同産品之間,甚至同一産品不同代之間,通訊協議 / 标準 / 地址都無法做到統一。這讓物聯網與垂直行業之間的協同,各類硬件廠商之間的協同,變得更加困難。
底層統一的難度高,意味着要爲每一款終端定制化解決方案,而這無論對于物聯網公司還是終端廠商而言,都是一個巨大的成本。
于是,一個适應不同場景下的硬件和軟件方案,都應該 " 萬象歸一 "。
而在硬件統一後,如何将硬件和硬件獲取的數據用起來,才是下一步物聯網行業發展的重點。
這時候,就需要通過 " 軟件中台 " 統一底層硬件和上層應用,将各類硬件設備和系統間的互聯互通,并基于數據打造産品,進一步反哺企業運營、産品設計、銷售效率等。
在友寶的 " 物聯網中台 " 智能運營平台上,不僅可以提前規劃好每台貨櫃的補貨數量、線路、時間,降低運營人員的運維成本;還能精準識别南北方甚至每個小區口味的差異,從而根據學校、寫字樓、交通樞紐、工廠等不同場景屬性,輸出更精準的商品配置模版,反向推動飲料、零食的研發和銷售投放更高效。
隻有在硬件能力和軟件中台方面都達成了大統一,萬物才真正實現了 " 連接 "。
結語
回顧消費物聯網的十年,就宛如複現了一個獨木成林的過程。
誰能想到,通過支付可以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生态産業鏈;一個看似傳統的自動售貨機,不僅把自己做上市,也帶動了上下遊産業鏈的崛起;一個 3D 視覺攝像頭,能成爲手機、物聯網和機器人三大賽道中關鍵的供應鏈公司;一個小小的 POS 機,也可以成長出業務遍布全球超過 200 個國家,覆蓋細分商業場景近 200 個的公司。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
放眼整個物聯網,這幾家公司,還隻是龐大産業之下的一個縮影。但我們以管窺豹,也已經能看到,從消費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到萬物智聯,正是一個 "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的過程。
這些技術、生态和場景的能力,都将帶着這些公司,邁向一個更遠更深的萬物智聯的星辰大海。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