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筆記俠 ,作者少将
作者:少将
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你可能也發現了這個現象:無論是在哪個團隊裏,我們都喜歡靠譜的人,對别人也往往會用 " 靠不靠譜 " 來評價。
爲什麽靠譜這麽重要?
因爲靠譜是一種稀缺品質,自帶安全屬性。與靠譜的人相處,不用猜疑、顧慮,不用提心吊膽。
李嘉誠曾說:做事要找靠譜的人,聰明的人隻能聊聊天。
在這個聰明過剩的年代,靠譜才是最頂級的聰明。靠譜的人,就該被世界狠狠地獎勵。
那麽,什麽是靠譜呢?
評價一個人是否靠譜,我們往往不會把這些當做标準:學曆高不高,能力強不強,聰不聰明,等等。
隻有辦事利索、說話得當、人品好,才能算是靠譜。
也就是說,真正靠譜的人,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1
事不拖:做人有責任心,
做事有責任感
" 不靠譜的人,都有什麽特征?"
有人這樣回答:" 一邊拖延和等待,一邊又天真的想要一個好結果。"
事不拖,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能做到的人并不多。
生活中我們可能都有過這種經曆:
有的人對某件事滿口答應,卻總是無法按時交付,還找了很多的借口和理由;
有的人做事喜歡靠時間,時間充足的時候不幹事,臨到時間點了,就想方設法湊數應付。
愛拖延,就是不靠譜的特征。
爲什麽有的人愛拖延?
說白了,就是懶。懶得想,懶得幹,懶得盡快出成果。總想往後靠一會兒,等等看。
等到限定的時間到了,就開始着急了,趕緊先準備一堆理由,安慰自己,撫慰别人。
你肯定聽說過 " 延遲滿足感 " 這個詞語,而愛拖延的人都是追求當下的滿足感。反正明天才給結果,今天就先歇一歇玩一玩,到時候想辦法應付一下就行了。
持續發作的拖延症會形成惡性循環,越拖延越沒時間,越沒時間越焦慮,越焦慮越幹不好……循環往複。
靠譜的人,事不拖。
說幹就幹,答應了就要幹好。不僅要完成,而且要盡量做得更好。能拿出 80 分的成果,就絕不用 60 分來湊數。
但是,拖延症是人性的舒适區," 延遲難受感 "。如何克服它呢?
克服拖延症,就是要養成迅速開始的習慣。不是馬上幹,而是現在就開始。有幾種方法可以參考。
第一種,從最重要的任務開始。
先做那個容易被你拖延,且完成之後對你影響最大的任務。
那是什麽任務呢?通常來說是巨大的任務、麻煩的任務、困難的任務。
比如在美國,大約有 65% 的成年人夢想有一天能創業,然而真正走上創業之路的隻有 1%。大部分人沒有行動的原因,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創業。然而,美國現在還是有 3000 萬個企業,大量的企業是由毫無商業經驗的人開辦的。
确立最重要的任務後,就把它分解爲一個一個具體的步驟,一次隻完成一個步驟就好。
第二種,先考慮代價。
我們總是非常忙,從而難以集中精力做好該做的事。所以,你可以先問自己:" 如果我不完成這項工作,将會發生什麽?"
比如有的大學挂科太多,會導緻無法畢業;老師點名總不在,就無法得到 " 平時分數 "。
對職場人來說,某些重要工作沒有高質量完成,可能影響上級對你的績效評定,從而影響績效獎金、年終獎,以及升職加薪。
有句話叫 " 年頭出事白幹一年,年底出事一年白幹。" 雖然這句話說得很偏激,做法本身也很不好,但不得不承認,在某些情況下這是事實。
所以,你需要 " 恐吓 " 自己,先想清楚壞的結果,激勵自己立即開始。
第三種,是考慮收益。
從積極的角度來考慮:" 如果我成功完成工作,把這個項目幹成了,那麽我的職業生涯将會如何?我将獲得的好處是什麽?"
說簡單點,增長了經驗,交付了成果。說大一點,你做過的每一項工作,都會成爲你的 " 資産 ",鋪墊在你的腳下,讓你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第四種方法,是預留出固定的 15 分鍾時間,來完成一項工作。
爲什麽要選擇 15 分鍾?因爲時間夠短,你總能找到 15 分鍾,很容易就開始工作。
一旦開始工作,就一直工作 15 分鍾。你可以放一個計時器,在 15 分鍾結束時響起。你就能體會到 " 與時間賽跑 " 的感覺。
但你可能會說:"15 分鍾能完成多少工作呀?我隻有 15 分鍾,然後我就得回去做那些不太要緊的事情。"
通常,在完成了 15 分鍾的工作後,你會想:" 也許我需要再花 15 分鍾。" 你會得到鼓勵,感到興奮,并且幹勁十足。
一旦有了這種自信的感覺,你就不會再拖延。當你開始并完成任務的一部分時,你會感到快樂,甚至興高采烈。
如果你繼續這樣做,很快你就會擁有自驅力。
第五種方法,拒絕完美主義。
每個人都有完美主義的傾向。有的人會說:" 既然沒有時間把它做到最好,那就不要做好了。等到我有足夠的時間再說吧。"
這無異于,爲了追求 100 分的成績,就不參加考試。" 啥時候能考到 100 分,我再上考場 "。
如果說做事有秘訣,那很可能隻有一個——先完成,再完美。先把事閉環,再來考慮是否要提升标準。不要把追求完美作爲拖延的借口。
第六種方法,時刻提醒自己。
你可以默念:" 我現在就完成它,必須在截止時間之前完成。而完成之前,我不會做任何其他事情。"
告訴自己," 不是一會兒開始,就是現在,立刻、馬上!"
第七種方法,保持快節奏。
慢節奏是一種比較舒服、慵懶的狀态,如果是在度假,當然可以。但這不是做事的狀态。
快節奏,就是要提高效率,能用 10 分鍾做完的事,絕不多花 1 分鍾。
當你能保持 " 快節奏 " 的狀态,拖延症自然就消失了。
拖延症的問題,本質上是責任心和責任感的問題。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責任,就很容易行動起來,拒絕拖延。
歸根結底,所謂的 " 事不拖 ",其實就是做人有責任心、做事有責任感。
2
話不多:說好該說的話
靠譜的人,話不多。當然,這不是鼓勵沉默、不要說話或少說話,而是說好該說的話。
1. 不要一味解釋
首先,不要一味解釋。
在知乎上曾有一個問題:我們爲什麽讨厭愛解釋的人?
有個高贊的回答是:錯了就是錯了,但解釋卻是,不僅不承認自己有錯,還要試圖去掩飾。
比如在上班時,總有人解釋,遲到是因爲堵車,但他們就是不承認自己晚起的事實。
比如在開會時,總有人解釋,手機響是忘了調震動,但他們就是不承認自己不守規矩。
比如在發通知時,總有人解釋,沒有回複是因爲沒看到信息,但他們就是不承認自己不上心。
靠譜的人,不是不犯錯,而是敢承認、敢擔當。
在軍隊裏,新兵們初到軍營,學到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 " 不要解釋 "。結果就是這樣,班長已經看到了,有什麽好解釋的?
當然,軍隊有它的特殊性。但就一家公司來說,有 " 解釋氛圍 " 的公司恐怕很難在逆境下打硬仗。滿腦子想着如何把結果解釋好,哪有精力去想怎麽把事幹得更好呢?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你是某公司的老闆,一名下屬對于任何結果都總喜歡解釋,你會認爲他靠譜嗎?
靠譜的人,很少會把注意力都放在 " 如何解釋 " 上。
2. 直擊重點不啰嗦
其次,是直擊重點不啰嗦。
三言兩語,往往抵得過長話連篇。比如,我們有時候會誇贊某個人說話一針見血。
什麽是一針見血?簡短,但直擊要害。
舉個例子。每家公司年終都要開工作彙報會,作爲上級,看到那種滔滔不絕但聽下來沒什麽重點的彙報,你會怎麽評價?
大概率不會是好的評價吧。甚至,着急的上級可能會直接打斷。
啰嗦的人,帶給别人的感覺,往往是沒有想清楚。如果是跟朋友聊天,包容性會很強。但如果是跟上級溝通,這會直接降低上級對你的評分。
大多數的表達問題,歸根結底都是思考能力的問題。沒想明白,當然說不明白。每個人都需要鍛煉自己的結構化思考能力,四個字—— " 論證類比 "。
論,就是結論先行。
聽你說話的人,是想聽結論的。不要上來直接一大堆鋪墊,實在想鋪墊,就 " 倒叙 "。
所以,當你在表達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先說觀點——有中心思想的主題句。
有三個領域,結論先行做得特别好,我們可以跨界學習一下:
第一個,媒體報紙的标題。正規媒體的标題一定是結論先行,人物、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全告訴你。
第二個,政府工作報告。每段的開頭第一句話一定是一個有中心思想的主題句,一定是一個結論。
第三個,咨詢行業。咨詢公司的 PPT 标題有什麽特點?所有标題都是結論先行。結構化思考的概念最早是由麥肯錫提出來的,它的 PPT 每一頁的标題都是一句話,概括了這一頁内容的中心思想。
那如何找結論呢?
可以基于共性找結論。比如這 3 句話:歡迎老客戶來體驗我們的新産品;引導客戶購買相關互補産品;鼓勵客戶向朋友分享使用感受。共同點是什麽?
客戶、産品。所以,結論就是 " 爲了提高産品銷量,繼續做好對客戶的二次營銷 "。
也可以基于目标去找結論。目标是什麽,就圍繞什麽來表達,來做結論。
比如今年的目标是提升老顧客複購率,結論就要把複購率作爲重點,而不是去談又增長了多少。
證,就是以上統下。
以上統下,即上面有結論,下面有理由。結論概括理由,理由支撐結論,上下對應。
但是,理由必須是對方比較關心的問題。舉個例子,假如你要向老闆申請加薪 20%。你的理由是:第一,家庭生活成本太高,奶粉錢不夠了;第二,媳婦掙得比你多,心裏不平衡……
這些都是你的理由,也可以支撐你的結論,但是說服不了老闆。
老闆關心什麽?比如,你是不是創造了超出當前薪酬的價值?你的崗位是不是核心崗位?你的能力符不符合市場上的薪酬水平?等等。
所以,要從對方角度看。對方關心什麽問題,基于這個問題的答案才能支撐結論。
類,就是歸類分組。
我們都知道,相近的事分類就容易記。
如果你跟老闆彙報工作:" 老闆,跟您說件事,這件事包含以下幾點,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 你覺得他能記住嗎?
人類大腦一次性接受信息的量是有限的。有兩種說法,一種是 7 ± 2,一種是 5 ± 2。對于這兩種,7 是一個臨界值,突破 7 以後對記憶開始造成負擔。
因此,不論是寫報告還是口頭表達,千萬不要超過 7 條。
那麽,如何保證分類是清晰的,對方能認同呢?用 MECE 原則: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比,就是邏輯遞進。
在思考和表達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有先後的邏輯順序。而邏輯順序是比較出來的。
舉個例子。一個小和尚跟他師傅說:" 師傅,我念經的時候困了,可以抽根煙嗎?" 師傅準備揍他一頓。
另外一個小和尚說:" 師傅,我抽煙的時候可以念經嗎?" 師傅說:" 好孩子,就應該這樣。"
這兩個徒弟做了同樣的事情,但是結果是相反的。爲什麽呢?
順序不一樣。
順序不一樣,結構就不一樣;結構不一樣,事物的性質就不一樣。好比石墨跟鑽石,這倆東西元素是一樣的,但是價格差得特别多。
一般情況下,我們有三種順序。
① 時間順序
彼此可能存在因果,可能不存在因果。比如常用的昨天、今天、明天。
② 結構順序
從概念或者空間維度,将整體分爲部分。如概念的不同部分、按照順時針、按從上到下的順序等。
結構順序也就是我們日常理解的要素。當我們看一個專家總結他的方法論的時候,最簡單的是按照步驟去總結,比如這件事分成三個步驟、四個步驟。最難的是按照要素去總結,比如做戰略的 3C。
③ 重要性順序
将事物按重要性或非重要分組,如首先、其次、再次。
有結構化思考能力的人,能想清楚也能說明白,更容易成爲靠譜的人。
3. 少說多做不自誇
然後,話不多還有一層意思,是少說多做,不誇誇其談。
比如,你可能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開會時,總有人喜歡在老闆面前插話,見縫插針地吹噓自己,好像公司的進步都是自己的功勞似的。
報告時,總有人愛對你的工作指指點點,有時還要拿自己的業績和你對比一下,好像他永遠都比别人強一樣。
他們的種種表現無不給他人傳達一種信息:我很厲害,我很靠譜。
但是,真正的靠譜是做出來的,而非說出來的。
把自己誇得太厲害,會提高别人對你的預期。如果你無法做到,那印象會大打折扣。
真正靠譜的人都知道,行動永遠比語言更有說服力。
3
人不作:講信用,講底線,
不敷衍,不自私
靠譜的人,不會作。
我們常說,先做人再做事。人品是靠譜的關鍵一環。在工作上,一個人再有能力,但若人品有問題,也很難讓人真正放心。
人品好的人,講信用。
早年羅永浩創辦英語培訓學校時,極度缺錢。有位多年不聯系的發小知道後,二話不說轉給他 300 萬。
羅永浩問:" 這筆錢不是小數目,況且我們這麽多年不聯系了,你憑什麽相信我?"
發小回答:" 你還記不記得,小時候我們都喜歡翻錄錄像帶,互相交換着看。那時候很多人耍滑頭,把一部故事片分錄成五盤,然後去跟别人換五盤錄像帶。漸漸地,大家都這麽幹了,唯獨你沒有。"
發小說,細節見人品,我當時就覺得你這人靠譜,值得深交。
講信用的人,每個人都喜歡跟他相處。
人品好的人,講底線。
雷軍曾在一次内部會議上,跟員工們分享了一個關于面試的故事。
當時,雷軍面試了一個人,不管是從哪個方面來看,這個人都是接近完美的。
他之前在一家供應商任職,隻花了 4 年時間就把 900 萬美金的生意做到了 2 億美金。這個人甚至很自豪地表示,自己有能力将稻草賣出黃金價。
但是雷軍拒絕了這個人,理由是價值觀不符。
覺得能力強的人就一定靠譜,是人最大的錯覺。一個人的底線,就是他人品的底色。人品壞了,能力再強成績再好也沒有保質期。
底線,就是我們的生命線。守住底線,也就守住了人生。
人品好的人,不敷衍。
與靠譜的人相處,你會感到特别心安。因爲你交代或請求他做一件事時,他如果答應下來,就會真正把這件事當成自己的事情看待。
從目标的制定,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甚至完成時間,他都會及時跟你反饋。
如果沒有完成,他甚至會感到不好意思,而不是像大多數人那樣 " 嘴上說着已經盡力了,實際沒出多少力,敷衍了事 "。
人品好的人,不自私。
不自私,不是不考慮自己,而是把别人也放在心上。不要 " 單赢 ",隻要 " 雙赢 " 和 " 多赢 "。
沒有人是傻子,你有沒有爲他人考慮,他人一定可以看出來。
那些自私自利,經常給别人添麻煩的人,能力再強,也不會給人留下靠譜的印象。
總之,所謂的 " 人不作 ",就是講信用、講底線、不敷衍、不自私。
結語
靠譜,不容易做到。
它意味着:
事不拖,做人有責任心,做事有責任感;
話不多,不要一味解釋,直擊重點不啰嗦,少說多做不自誇;
人不作,講信用,講底線,不敷衍,不自私。
靠譜的人,總是很難得。但隻有靠譜的人,無論遇到任何事,才都能靠得住。
祝願你身邊的每個人,都是靠譜的人。 ( 本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