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試着銷聲匿迹,原來我真的無人問津。" 在社交軟件中寫下這句留言的少年胡鑫宇,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今天上午,「胡鑫宇事件」官方結果通報已出:系自缢死亡。
他攜帶的錄音筆文件,清晰體現了自殺意願。他在錄音中說「如果真跳下去了,會怎樣?」「現在我好想去死,感覺已經沒有意義了。」沒人知道,這位 15 歲少年的内心究竟承受着怎樣的一切。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發布的《2021 年世界兒童狀況》報告中顯示:
每年全球有近 46000 名青少年結束自己的生命(相當于每 11 分鐘,就有 1 名青少年死于自殺);自殺是 10-19 歲青少年死亡的五大原因之一。
圖源網絡
近幾年,出現在大衆視野的青少年自殺事件也是屢見不鮮:少年因為跟媽媽産生語言沖突跳下大橋;學生因為老師管教形式跳樓;孩子因為父親不讓玩手機遊戲,寫下遺書自殺……
本是該蓬勃生長的年紀,是什麼樣的痛苦,讓他們把輕生當作解決問題的方法?作為父母,應該如何在孩子最脆弱的時候幫助他?我們邀請了心理專家楊鳳池教授一起來談一談 " 如何預防青少年自殺 "。
楊鳳池
首都醫科大學心理學教授
央視《心理訪談》特邀專家
經常聽到這樣的言論:" 一次考試成績不好就要跳樓?母親罵了幾句就要跳橋?現在的孩子真是太脆弱了,一點小事就要死要活。" 事實上,這些看起來 " 微不足道 " 的小事背後,通常是長期缺席的愛與溫暖。
當一個孩子在家裡長期被否定或忽視,他就會覺得自己是不可愛的、沒能力的、沒價值的,有煩惱卻不敢傾訴,有痛苦但無人理解。
那些自殺的孩子,并不是真的想要去死,隻是因為靠他們自己想不出其他方法來走出困境。" 我是拖油瓶,我死了父母能開心一點 "" 我沒有讓父母滿意,不配活在這個世上 "" 父母誤會我,我要以死明志 " ……某種角度上說,自殺是他們要求 " 被看見 " 的方式。
圖源 © 圖蟲:rodjulian
如果孩子平時在家庭中感受到較多的愛與溫暖,一兩次打擊、父母重重的責罵也不會讓他輕易選擇死亡。
《教育的選擇》中有這樣一句話: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要家長制造挫折(讓孩子去面對),而是能和孩子一同面對挫折。
在孩子碰到困難的時候,父母袖手旁觀、不給予支持和幫助,孩子會感到孤立無援,不僅不能激發孩子解決問題的鬥志,還會極大地影響親子關系。
并且,孩子會在反複的失敗中感到強烈的挫敗感,認為自己是無能的,面對困難時越來越退縮。
圖源 © 圖蟲:Studio Romantic
挫折面前,父母要做孩子溫暖且堅定的陪伴者,盡可能地在情感上理解、支持他們,讓他們明白遭遇失敗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吸取教訓、改正錯誤。
此外要向孩子表達:" 即使失敗了,爸爸媽媽也一如既往地愛你 "," 并不是失敗一次人生就完蛋了,人生有很多種可能性,爸爸媽媽願意一直支持你 "。有了如此的接納與鼓勵,孩子才會不懼失敗,敢于嘗試。
圖源 © 圖蟲:eastfenceimage
孩子自殺的原因很多,可能來自于家庭、學校、社會的方方面面。家長沒有辦法完全阻隔其他人對孩子的惡意傷害,但必須得讓孩子知道,父母永遠是他堅強的後盾,無條件地跟他站在一起。任何人侮辱他、傷害他,父母都會保護他,為了他挺身而出。
根據 2018 年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 17 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 3000 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
許多抑郁症青少年自殺後,父母都感到不可置信,覺得平時都挺 " 正常 " 的,怎麼突然就尋死了呢?其實患抑郁症的孩子也會發出一些求助信号,而父母很可能把這些信号當作是孩子矯情、懶惰、找借口,因而錯過了時機。
圖源 © 圖蟲:Daisy Daisy
一般來說抑郁症會有以下表現:長期情緒低落、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失去活力、失眠多夢、食欲下降、認為自己毫無價值、沒有安全感等,嚴重的抑郁症病人就會有自殺的風險。
抑郁症患者的大腦跟正常人的大腦在生理上是有差别的,不僅要心理治療,也要結合藥物治療。一旦發現孩子有抑郁症的傾向,建議及時去精神科就醫,并且給予足夠的家庭支持。
很多家長認為,所謂生命教育就是要告訴孩子 " 生命是寶貴的、生活是美好的、要好好珍惜生命 ",但如果孩子本身感受不到一點生活的美好,也就談不上珍惜了。
真正給人精神力量的是生命中美好的感受,是有人幫助他、支持他、理解他。
圖源 © Pexels
現在有的孩子生命體驗感很差,很大原因是家長将其巨大的期待加諸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生活裡隻有成績、競争是重要的,很少有機會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父母要學會處理自己的焦慮,給孩子一些空間發展興趣愛好,去做一些 " 無用之事 ",以增加他們生命中的美好記憶。
素材來源《時尚健康》
編輯 / 超楠
圖片 / 圖蟲創意、Pexels
封面 / Pexels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