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爲,孩子能考上中央戲劇學院,怎麽說都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
但前段時間蟬主就看到一則從頭到尾都是非常荒誕魔幻的新聞。
重慶女孩佳佳(化名)的中戲錄取通知書在入學前的 11 天,被親媽偷走了。
這一切行爲都是因爲媽媽希望佳佳能留在重慶當一輩子老師。
而後續更爲戲劇的是,媽媽不再阻撓佳佳去北京入學中戲了。
原因是媽媽找人算了兩卦,而菩薩的卦象都顯示佳佳可以去北京。
從事件本身到後續的解決,整件事的荒謬程度堪比小說劇本,雖然也知道家長控制欲強,會以愛之名操控小孩這樣的事情并不少見。
" 自己不能做主了就讓菩薩做主,反正就是你不能做主。"
媽媽偷拿通知書,
算了兩卦又同意了?
這位偷取錄取通知書的媽媽,早前在高考志願填報的時候就給佳佳填了四十幾個公費師範生,一畢業出來就要回生源地從事教育行業 6 年以上。
" 我媽不想讓我讀中戲,她希望我留在重慶當老師一輩子。"
但佳佳并不想一輩子當老師,于是偷偷改了志願,爲此媽媽還和她大鬧了幾場。
佳佳報考的是中戲的戲劇教育(師範)專業,這個專業并不需要藝考,隻要文化課過了就可以。
但在入學前 11 天,自己的手機号不僅被停止使用了,連開學交費的銀行卡、錄取通知書、身份證和一些電子設備也全部被媽媽帶走了。
與此同時,媽媽手機一直關機失聯,餐桌上隻留了一張對不起的字條,爸爸也不斷地在勸佳佳複讀。
由于佳佳隻有 17 歲,所以哪怕是報警,父母仍然是屬于她的監護人。
雖然中戲說隻要佳佳能證實自己的身份就可以入學,但家裏的事仍然是一波接一波。
媽媽依舊拒絕把通知書還給女兒,甚至還讓佳佳還錢,把從小養到大的所有錢,包括親戚給的都要還。不僅如此,媽媽還說就算佳佳去了北京讀書,她也會天天去北京鬧,去中戲鬧。
" 她說,無論怎樣,隻要她在,我就讀不了書。"
當大家最後聽到媽媽終于允許佳佳上中戲時,還以爲媽媽終于開竅了。
結果是把上學的選擇權交給了菩薩,第一卦出來時顯示佳佳可以去北京,然後媽媽又算了第二挂,佳佳還是可以去北京,于是便不再限制她的出行自由。
直到 25 号,佳佳也順利到了北京進行入學。
媽媽不允許佳佳去中戲上學,首先就是覺得大學離家太遠,作爲父母無法接受,更重要的是媽媽覺得戲子是下九流的,上不了台面,除了老師和警察,别的工作都要看人臉色。
佳佳在人物的采訪中曾表達過,媽媽是一個控制欲極強的人。
填完志願的那天佳佳還去了看電影,結果一到電影院門口,爸媽都在守株待兔。
爲的就是要佳佳在志願裏加上重慶幾所大專學校的定向師範專業,哪怕是問影院前台借電腦,但僵持到最後一刻,佳佳也沒有點開填報頁面。
采訪截圖來自 @人物 文章《媽媽偷走了我的錄取通知書》
媽媽對佳佳的控制可以說是無孔不入,因爲小時候佳佳身體差,被醫生說活不了多久,所以媽媽對她的照顧是無微不至,這或許也是控制的始端。
哪怕是長大後,對辣、冰激淩、燒烤這些,媽媽都不允許佳佳吃。
除了日常生活,媽媽對佳佳在社交上也盯得非常緊,甚至從來都不允許佳佳獨自離開家所在的那個區。
佳佳初中時想跟朋友出去玩,但媽媽拒絕了,最後佳佳趁媽媽不注意跑了出去,結果才過了一條街,媽媽就已經站在了街角的位置上等着她。
所有的事情,媽媽都會說 " 爲了你好 ",但佳佳知道這種愛到底有多窒息,一種無法逃脫的控制,于是努力考外地大學就成了佳佳逃離這個家的唯一方法。
其實佳佳并不讨厭當老師,她自己選的也是中戲的戲劇教育,出來也可以當老師。
她讨厭的是隻能留在媽媽身邊,讨厭的是隻能留在重慶一輩子當老師,讨厭的是這種以愛爲名實則是控制所帶來的暴力、窒息、煎熬和小心翼翼。
于是,佳佳也放棄對媽媽進行說服和糾正,她要把所有的力氣都放在了規劃逃跑上。
控制欲背後,
也有 " 共沉淪 " 的惡意
正如蟬主一開始說的,這樣的事情并不少。
甚至還有比極端更極端的,例如因爲兒子要去北大讀書而選擇要去跳樓的單親媽媽。
原因隻是因爲北大太遠,而自己絕對不允許兒子離開她。
這無疑是一場誰也不願意看見的悲劇。
" 我不去北大了,我就在南大,我就在你身邊,媽媽你醒過來好不好。"
就正如《小歡喜》中,喬英子控制極強的媽媽不允許英子去南京上大學一樣,因爲自己的生活中隻有女兒,所以她不希望女兒遠離自己,脫離自己的控制,她認爲女兒看不見自己的苦心。
" 你告訴我呀 "
" 我告訴你你會答應嗎?"
" 我當然不能答應 "
但英子去南京就是爲了想要逃離媽媽,甚至一度在崩潰之下差點跳河,而媽媽最後一刻也還是在說 " 媽媽都是想爲你好啊 "。
在《奇葩說》曾經讨論過一個辯題是:要不要一鍵定制孩子的完美人生。
俗語都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成就,如果真的能一鍵定制,估計三分之二的家長都會定制。
但到底什麽是完美的人生,完美是由誰來定義?
黃執中說,在人生的時時刻刻永遠都盡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選擇權,這就是完美人生。
截圖:《奇葩說》
時時能選擇,路路能回轉。
能選擇當然是快樂的一件事,但能選擇也是很困難的一件事,因爲孩子是否擁有選擇權,還是要看父母是否願意。
在東亞長大的孩子,常常會受到一種打壓式的教育,被父母告知自己不完美,自己做的還不夠好,于是隻能留在父母身邊,聽從父母安排,但這也是教育的最大悲哀,因爲孩子的個體被淹沒了。
有的父母希望孩子不要離自己太遠,部分的情感是出于牽挂孩子,但有部分實際上就是一種 " 我不希望你走太遠 " 的心态,特别是對某些女孩的父母來說,她們隻需要離家近,能照顧家裏就可以了。
在前段時間爆火的劇集《Beef》裏,哥哥也曾把弟弟的大學錄取通知書給扔進垃圾桶裏。
哥哥對弟弟表面上看似是處處都在爲他着想,但實際上背後也有一種病态的情感,因爲他作爲亞裔男性,在美國他感覺到自己生活得很失敗,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弟弟這一親緣關系。
無可否認,哥哥的人生确實不成功,在灰暗之下,内心最深處的情感是黑暗的,他不希望弟弟能過上比他好的人生和日子,尋求更好的人生。
這段我相信很多人看了都會感受到一種深深的痛苦,甚至是一種崩潰,這種恐怖的教育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是随處可見,它甚至被是隐藏了許久,到某一天才會被發現的。
高濃度的控制欲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内心的脆弱不安,但需要正視的是,這是極端的教育,而不是一種所謂事事爲你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