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那叮鈴鈴的下課鈴聲送來十分鍾,來吧,來吧,來吧,大家都來活動活動,讓我們那握筆的手指摸一摸皮球,讓快活的叫喊沖出喉嚨。"
對于不少人來說,這首名爲《哦,十分鍾》的歌曲是青少年時代的溫暖記憶。趁着課間十分鍾活動活動,拍拍球唱唱歌,扔扔沙包鬧一鬧,抑或 " 讓疲勞的眼睛看一看藍天,讓緊張的大腦吹進清風 ",是一件富有動感的事情。
課間時,歡歌笑語充盈走廊,運動聲音填滿操場,本就該成爲校園常态。然而,有調查發現,在一些學校,課間十分鍾正在 " 消失 "。
△資料圖
有學生稱:" 課間時間 10 分鍾,拖堂 2 分鍾,提前上課 2 分鍾,上廁所不跑都來不及。"
有家長表示:課間十分鍾變得 " 靜悄悄 ",孩子們隻有喝水、上廁所才被允許離開教室。
有老師發布視頻吐槽 " 課間圈養 " 現象越發嚴重," 七成學生課間不出教室,即使是 20 分鍾的大課間,校園裏也空空蕩蕩。"
還有網友透露:" 我們這裏,課間不讓在外面玩兒,太禁锢孩子了吧,天天關在教室裏面。"
如此情景,不由得讓人發問:孩子們的課間十分鍾去哪了?本該是孩子放松身心的課間十分鍾,爲何 " 隐身 " 了?
一
課間十分鍾逐漸 " 消失 ",并不難找到答案:老師怕出事、學校怕找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沒有事,把孩子 " 禁閉 " 在教室裏最省事。
應該說,孩子在課間嬉鬧出了事,還真有過,乃至不少。最近就有媒體報道,某地法院近年來審理的 29 起校園人身傷害類案件中,91% 發生在課間或放學期間,86% 發生在操場和教室。
從判決結果看,學校被判承擔 30% 以上責任的占比 50%,原因是," 學校教育、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未排除和未能及時救助 "。
如此說來,孩子一出事,學校就可能吃官司。
在這種背景中,有的學校幹脆一刀切,禁止孩子課間玩耍。一到下課鈴響,就嚴陣以待,有的學校甚至安排班主任 " 盯班 ",不能空崗。
還有的學校在教室裏安裝攝像頭,随時盯緊孩子的一舉一動," 現在都是安全第一。"
二
一旦把孩子 " 圈 " 在教室裏,課間十分鍾就失去了設置意義,也違背了相關規定。
由教育部頒布、2021 年 9 月 1 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明确規定:" 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遊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
教育部辦公廳還曾專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的要求很具體:" 每節課間應安排學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動和放松。"
△資料圖
這些規定和要求,初衷良好,既體現了對教學、教育規律的尊重,也體現了對孩子成長需要的呵護。
無論讓孩子久坐,還是讓孩子 " 憋尿 ",無論限制孩子活動,還是禁止孩子嬉笑,都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迷戀一刀切的做法,學校固然便利了管理,但違反了規定,背離了教育初衷。最重要的是,這種做法因噎廢食,管理手段粗糙,剝奪了孩子課間樂趣,也有違教育本質。
據權威機構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和《2022 年國民抑郁症藍皮書》顯示,青少年群體有 14.8% 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風險,高于成年群體;18 歲以下抑郁症患者占總人數的 30.28%,50% 的抑郁症患者爲在校學生。專家指出,抑郁症低齡化正成爲一項社會議題," 從社會環境來看,不良的教育方式是一大誘因 "。
另據調查,青少年心理咨詢門診量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其表現是," 情緒低落、注意力難以集中、拒學厭學、人際沖突頻率變高等 "。
△資料圖
不久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 — 2025 年)》提出,堅持德智體美勞 " 五育 " 并舉,将心理健康工作融入 " 五育 "。關注青少年從 " 心 " 開始,引導他們悅納自我,也要化解青少年的心理 " 卡頓 " 現象,引導他們注重體育運動,塑造熱愛生活、平和樂觀的心态。
三
"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把課間十分鍾還給學生,勢在必行。
需要厘清的是,把課間十分鍾還給學生,并不等于孩子就會出事。怎麽才能減少孩子出事,以及消除各方顧慮,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上 " 雙保險 "。
一個保險是,對孩子加強安全教育。确保學生安全是教育事業發展和學生成長成才的最底線要求,學校有責任爲孩子成長成才提供安全可靠的環境,有責任塑造孩子的安全意識,也有責任通過多元化手段讓孩子銘記安全常識,注重自我保護。
有法院在審理校園人身傷害案件時就提醒,在校園安全方面,學校要注意防範風險,制定并落實校園安全管理制度,排除校園安全隐患,設置安全警示标志。在傷害事件發生後,校醫要及時到場,進行積極救治,如需就醫,學校應予以積極協助,同時也應注意搜集證據、調查事情的經過。
另一個保險是,爲孩子購買保險産品。誰也不願意看到孩子出事,但是一旦出事,怎麽辦?要有 " 兜底 " 設計。比如,爲了減少玩鬧帶來的安全風險,以及減輕家長的負擔、" 分解 " 學校的壓力等,應有的保險産品必不可少。教育部也發布過通知,要求全員購買校方責任險或者校園綜合險,建立社會化的安全風險分擔機制。
△資料圖
在社交平台上,有家長的一段留言讓人感歎:" 我家孩子在學校受傷好幾次,一次也沒有找學校的毛病,有一次體育課和同學撞一起,嘴巴都磕破了,腫了還沒好,又被另一個同學不小心碰到了。小孩子磕磕碰碰很正常,隻要不是被别的同學故意欺負,也不是重大傷害,都能接受。"
一定程度上說,家長通情達理也能減少學校壓力、打消學校擔憂。把孩子培養好,需要更多的雙向奔赴。
四
" 課間十分鍾,‘野’點又何妨?" 這一呼籲,讓人共鳴。
課間十分鍾,看似很短,但關乎孩子健康。習近平總書記說過:" 現在孩子普遍眼鏡化,這是我的隐憂。還有身體的健康程度,由于體育鍛煉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我說的‘野蠻其體魄’就是強身健體。"
△資料圖
應該說,現實中,也有很多學校非常重視對 " 課間十分鍾 " 的利用,鼓勵孩子撒歡、撒 " 野 "。據報道,有學校嘗試推出 "20 分鍾課間 ",把老師、學生 " 趕出 " 教室," 拉上 " 操場。
其出發點是," 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深度交流,疏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心理壓力。"
無論跳繩還是踢毽子,無論玩沙包還是轉呼啦圈,無論師生玩玩 " 老鷹捉小雞 " 遊戲,還是學生玩各種球,操場上這一幕幕熱鬧的情景,都讓人欣喜。
把課間時間還給學生,既體現了尊重規律,也體現了教育遠見。這樣的回歸,多多益善。
" 孩子們不是要吃得胖胖的,而是要長得壯壯的、練得棒棒的 "。利用好課間時間,讓孩子放松身心,盡情撒歡," 小胖墩 "" 小眼鏡 " 就會少一些,孩子擁抱未來的底氣也就更足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