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條 " 什麽原因讓你一直不敢裸辭 " 話題讨論下,大家不負衆望保持隊形:" 因爲貧窮 "。
直到有一條評論說:因爲裸辭會打亂職業規劃。
這個時代,按部就班地做職業規劃還有用嗎?
高考填專業時的熱門行業,讀個研出來可能發現行業都快沒了;
剛入職兩周就目睹公司史上最大規模組織架構調整,頂頭上司 2 周換仨,招其入職的 +1,面都還沒見着就被裁了,當初卻是沖着這個老闆接的 offer…
世界從未像現在這樣 N 倍速快進過。
以前用來抖機靈那句 " 我唯一确定的就是什麽也不能确定 ",不再是個概念,而是眼前的現實。
除了工資沒變,一切都在變
不可否認,計劃是個好東西,讓人有方向感、信念感和安全感。
但在當下這樣的變動環境中,做計劃,尤其是長遠的職業規劃,增加的卻可能是挫敗感。
比如正在準備香港優才申請,卻被迫倒在起點的小夢。
就在她瘋狂準備雅思和申請材料,抓耳撓腮思索找哪個前雇主比較好要到推介信的時候,11 月 1 日,港府入境事務處突然更新了優才計劃申請标準。
選拔标準比此前提高很多,她突然就失去了遞交申請的資格。
雖然優才計劃通過率本來就不高,審批風格多變、時間又長,但突然不準申請了,還是打得她措手不及。
小夢從今年 4 月起就在刷雅思分數、學粵語、考 CFA,爲萬一獲批的赴港生活提前做萬全準備。
然而新标準一公布,計劃瞬間變笑話。
不過,怄氣 2 天之後,她還是把這事想通了, 畢竟也不一定是壞事。
前置了拒簽信号,節約了沉默成本,認清了孤注一擲的規劃有問題。
小夢決定繼續執行原計劃,但不再執着于通過優才拿香港工作機會這一條路,而是放寬目标,走一步算一步。
去留學,或是先投深圳的職位,或是投遞一些亞太總部設在香港的内地外企分公司,找機會内部調動,都 ok。
有可能以上方案全失效,但在過程中也許會遇見新的岔路口。 總之,積極争取,但順勢而爲, 既不能什麽事都不做、混吃等死,也隻能擁抱不确定性。
11 月川普當選那天,有博主調侃 " 搞外貿的别着急,好消息來了。新總統 1 月 20 日才宣誓就職,還有 2 個半月,來得及轉行。"
這當然隻是個玩笑,但卻映射了當下的現實: 與每個人休戚相關的大環境、大事件,幾乎是以日更速度在飛快上線,我們也隻能随之調整。
公司架構頻變的出路:增強主體性
這幾年,環境變化引發不少公司内部也頻繁的組織架構變動。
網友直呼:" 雖說是要積極擁抱變化吧,但是這變化多到實在讓人感覺自己有些廉價。"
剛剛摸清現任 +1 的脾氣,他要轉崗了;才把崗位 OKR 和詳細工作梳理清楚,新任 +1 到位,又得從頭到過。
有時甚至突然叫不出現任頂頭上司的名字;想抱大腿、順着既定職業軌迹謀求晉升,多少有點癡心妄想了。
到了年底一看,績效打分需要 6 個前任領導參與,隻能苦笑。
總之,施法被反複打斷才是工作新常态,職業規劃幾乎無從談起。
對于這種頻繁變動,當代牛馬也有自己的打法:既有摔門而去的,也有把牢底坐穿的,大家都有光明的未來。
他們的共同點是:極強的主體意識,知道自己想要什麽。
鄭行是産品經理,10 年間經曆多次職業轉型,剛開始做大廠數據分析,又轉到供應鏈部門;後來乘上 " 行業數字化轉型 " 的東風,到另一家大廠做數字化,又學了商家平台和數據體系搭建;之後進入某金融公司做投資基金數字化産品;現在又回到大廠,學講好故事,下一步打算自己創業了。
其中有些變動是因爲公司架構變動,被迫轉崗跳槽,有的是自己選擇離開。
這樣做原因有二。
一方面他的目标是成爲 " 超級個體 ":人在企業,但爲自己打工,拒絕螺絲釘化。
不論公司怎麽變動,隻摘取自己想要的,在變動中努力挖掘自我價值,在不同崗位中尋找支點。支點多起來了,就構建橋梁、以點帶面,完善職業地圖,拓展認知邊界。
另一方面他對于變化看得很開,反正都要變,不如主動變。
業務高速發展時,跟着團隊義無反顧沖鋒陷陣;情勢不穩定時,堅定地苟和藏。
不貿然站隊,不給他人留把柄,保護自己,把時間勻出來學習新知識。
鄭行認爲在大廠工作,按月或季度來做規劃比較實際。
而倩宜則是爲了信念敢于把牢底坐穿的類型。
3 年時間,她們公司換了 2 任大領導,無數 +1。大領導上台後喜歡分部門搞拉練,隔三差五加班開會到 12 點。
+2 快退休了,不愛理事;偏偏空降過來的 +1 是個奇葩,不懂業務,不懂管理,還帶一幫嫡系進組;
髒活累活全扔給倩宜團隊做,先進評優卻次次陪跑。領導還喜歡逮着她這個小領導使勁薅,熱衷于周末給她打電話去公司處理業務。
而她,愣是在大領導和小領導的頻繁變動和折磨中,荒野求生了下來。
問她幹嘛不辭職,非要死磕,她說:" 老娘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憑什麽要拱手讓給自己看不起的人?"
倩宜的策略是:不管面對什麽風格的領導,專注于完成本職工作,帶好自己的小團隊。
成果過硬,真要逼急了論起理來,有話講。
面對領導主打一個 " 臉好看,事難辦 ",态度極其端正,但内心權衡輕重,做好向上管理。
此外,她請完了所有能請的各種年假、事假、病假。
不開心,請半天;睡不醒,請半天。工作我好好做,但樹立身體不好的人設,誰都别把人惹急了。
倩宜就是這樣苟下來的,還真是應了那句話:一個人隻要知道自己在爲什麽而活,就能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AI 時代不想被淘汰,就要反客爲主
11 月 30 日,ChatGPT 迎來了自己的 2 周歲生日,網友們紛紛爲其賽博慶生,調侃先随個分子,等 gpt 兄弟覺醒那天," 苟富貴,勿相忘 "。
大家都感受到了 AI 時代到來的不可逆。
拿職場來說,簡單的工作被替代,複雜的工作被部分替代,而你卻不知道什麽時候會輪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Reddit 上一位小哥就講述了自己最近被 AI 取代的經曆,他們整個部門被一鍋端了。
小哥是做本地新聞的,在電視台工作,從業 10 年,負責幕後制作,原本打算幹到退休。
他還不到 30 歲,突然被告知裁員,理由是台裏引進了一套 AI 系統,能夠覆蓋他所負責的工作,包括導演、音頻操作、圖形操作等等。
整個電視台有 20 個職位因此被裁,唯一保住工作的,是他的經理:留下來負責監督這個系統,并在需要時進行維護。
他們台是集團中第一個試點的,如果系統被證明能夠順利運作,就會逐步全國推廣。
評論區衆說紛纭,有人說這不過是公司裁員的套路,拿 AI 出來唬人;但也有不少聲音反駁,表示 " 現在 AI 真有能力做得這麽好 "。
比如網友 @可樂貓就表示,用 Chatgpt 學英語總是笑中帶淚。
一方面感歎 AI 讓學習變得前所未有的便捷和專業;另一方面看着 Gpt 翻譯出的外刊文章,一萬次懷疑人生: 還有繼續學下去的必要嗎?
Gpt 的起點,搞不好是她的的技能天花闆。
正因爲這種時代泥石流存在,誰都不敢說現在學的一切,将來一定有用。
但本着 " 來都來了 " 原則,還是可以分爲三步走,主動面對。
第一,專業技能方面,努力卷成金字塔尖的人。AI 會加劇每個行業兩極分化,最終隻剩 " 頂尖專業 " 和 " 業餘愛好者 " 兩類人,中間部分被他替代。
第二,退而求其次做駕馭 AI 也是一條出路。
NVIDIA 的總裁黃仁勳的話很有啓迪意義:你不會被 AI 搶走飯碗,但是會被使用 AI 的人取代。
未雨綢缪,在它用着還不是很靈光的時候就操練起來。
最後,跳脫 " 保住生存飯碗要緊 " 的視角,站在更大維度,或許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AI 能夠帶來哪些次生機遇和新的财富增長點。
畢竟,工業革命之後,真正吃到技術革新紅利的,并不是那些會使用新工具的人,而是由此衍生出來的一批新行業、新職業。
寫在最後:
80、90 之後的幾代人,成長環境相對穩定,從小已經習慣了 " 外部環境恒定,自己隻要做好職業和人生規劃、步步爲營,走向美好人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 的叙事。
但來到 30、40 歲這個節點,才發現自己不知何時已置身不确定性的洪流中,曾經的打法行不通了。
規劃沒有錯,但是不要把未來都限定進去,也許動态地進行短期規劃才是更貼合實際的選擇。
就像蘋果 CEO 庫克說的:回頭看自己的經曆,1-2 年的職業規劃還能押中一些寶,但超過 3 年的規劃,事後看來就是笑話,根本落地不了一點兒。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 " 獵聘 "(ID:liepinwang),作者:luna,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