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國的手機市場,已經很久沒有因爲一款新産品的發布,引起如此大的關注度。
2023 年 9 月 1 日,華爲在沒有任何官方預熱的情況下,開始了 Mate 60 Pro 的預售。預售分爲兩個渠道,線上由華爲商城接受搶購預訂、線下則僅在深圳幾家門店裏開售。據公開數據統計,9 月 1 日當天,華爲 Mate 60 Pro 線上、線下雙渠道銷量總計約 80 萬台,創下華爲手機多項曆史新紀錄。
事後,華爲沒有公布 Mate 60 Pro 的零部件細節,即使在最新召開的秋季新品發布會上,華爲常務董事、終端 BG CEO 餘承東也未提及任何産品細節。
但根據諸多機構和央視報道顯示,該款手機的零部件基本實現了國産化。同時,Mate 60 Pro 傳輸速度可以與最新款的 iPhone 5G 手機一樣快,部分場景下 Mate 60 Pro 的下載和上傳速度甚至超過了 iPhone 。
這意味,華爲已經重新獲得了智能手機的 5G 能力。
此時,距離 2020 年 9 月 15 日美國政府全面禁止華爲從商業渠道獲得芯片,已經過去了 1083 天。回顧過去三年多的艱難時刻,華爲用 " 輕舟已過萬重山 " 來總結。但對于整個智能手機市場而言,華爲 5G 消失的 1083 天裏,行業依然困于重山之中。
商業社會的邏輯,從最初的全球産業鏈合作共赢,變成了以安全爲目的的自主研發。消費行爲也在改變,央行的金融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人 2022 年在銀行存入了 17.84 萬億元,比上一年多存了 7.94 萬億元。Counterpoint 的數據則顯示,2022 年智能手機的換機周期長達 43 個月,達到曆史最高水平。
從開放到保守的供應鏈策略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半導體供應鏈,曾被認爲是全球化合作的重要典範。
芯片生産三大環節中,歐美在強于創新的設計環節;亞洲則強于制造和封裝測試。其中 , 美國在 EDA/IP 貢獻了 74% 的增加值;在芯片設計 - 邏輯上貢獻了 67% 的增加值;日本在全球芯片設計 -DAO、半導體制造設備、半導體材料增加值占比分别高達 24%、32% 和 19%;中國大陸則在全球晶圓制造 - 後道封裝、測試增加值占比高達 38%。
托馬斯 · 弗裏德曼 ( Thomas Friedman ) 等學者認爲這個 " 平的世界 " 裏,經濟上的相互依賴将帶來和平與繁榮。全球市場的分工協作下,芯片的性能不斷往前推進,也讓全球消費者能夠以更低的價格體驗到更新的科技産品,智能手機就是最佳的例證。
不過,随着美國全面制裁華爲的行動開始,這種相互依賴逐漸武器化。
約翰 · 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院的 SNF Agora 教授和喬治敦大學外交學院和政府系的教授 Abraham Newman 稱,美國的技術就像拖網漁船放出的長線,貫穿了全球整個半導體生産系統,盟國和對手都在鈎子上掙紮。
而美國能做到這一點,得益于全球經濟中存在一個個咽喉要道。全球化并沒有像學者和政客們預期的那樣創造出一個去中心化的全球市場。相反,它系統性地将權力集中在少數大公司手中。在半導體生産領域,這樣的公司包括阿斯麥 ( ASML ) 、英偉達 ( Nvidia ) 、新思科技 ( Synopsys ) 和益華電腦 ( Cadence Design Systems ) 。這就是出口管制如此有效的原因。
2020 年 5 月 15 日,美國商務部發布禁令,任何企業将含有美國技術的半導體産品給華爲,必須先取得美國政府的出口許可,禁令實施前有 120 天的緩沖期,9 月 14 日爲緩沖期的最後一天。
随後,台積電、英特爾、高通、聯發科、美光等芯片大廠都相繼宣布,9 月 14 日後将無法繼續爲華爲供貨。這意味着,華爲從 2020 年 9 月 15 日,無法通過任何商業渠道獲得 5G 芯片。而就在當年第二季度,華爲智能手機出貨量超過三星,首次成爲全球銷量最高的手機品牌。
" 今年秋天,華爲将發布新一代旗艦手機 Mate 40,搭載華爲自己研發的麒麟 9000 芯片。" 餘承東表示,這可能是麒麟高端芯片的最後一代,因爲由于第二輪制裁,芯片沒辦法生産。根據 IDC 發布的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數據,2020 年華爲智能手機出貨量爲 1.89 億台,同比減少 21.5%,位列第三,較上年降低了一個位次。
vivo 自研獨立 ISP 芯片 V1
爲了應對逐漸走向封閉的供應鏈模式,國産手機廠商也開始了以安全爲目的的自主研發,并試圖使用更大比例的國産零部件。
根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 Omdia 發布的最新數據,2023 年的第二季度,中國廠商生産的手機屏幕市場份額已經成功超越了行業龍頭三星。目前,中國屏幕廠商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 50%,其中京東方、天馬、華星光電和維信諾這四家廠商的市場份額分别爲 25.5%、9.4%、7.8% 和 7.5%。
自研芯片上,國産手機廠商也迎來一波熱潮。2021 年 9 月,vivo 推出了自研獨立 ISP 芯片 V1,作爲對通用處理器難以滿足用戶個性化或重度拍攝需求的補充。2021 年 3 月,小米推出 ISP 澎湃 C1,後續又推出了快充芯片澎湃 P1 和電池管理芯片澎湃 G1,且 P1 和 G1 組成了小米澎湃電池管理系統,實現了自研芯片之間的聯動。
但是,作爲系統級的 SoC 芯片,目前的手機廠商中,僅有蘋果、谷歌、華爲、三星具備實力設計 SoC 芯片。
華爲 Mate 60 Pro 之所以能引發全球範圍内的關注,主要是因爲在美國技術封鎖下,華爲完成了 SoC 芯片的設計與規模化生産。至于華爲如何實現這一 " 奇迹般 " 的突圍,至今還未有定論,但可以确定的是,半導體供應鏈的全球化分工合作基本結束。
手機市場 " 一夜入寒 "
數據來源:CINNO Research
進入 2022 年,華爲手機在重重制裁中舉步維艱的同時,智能手機整體市場也在加速進入下行的泥潭,絕大部分廠商幾乎經曆了一整年的銷量下滑。
從 2022 年第一個季度開始,根據 CINNO Research 的統計,2 月份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整體銷量同比下降超過 20%。而 OPPO、vivo 和小米分别同比下滑了 45.7%、38.6% 和 20.1%。
同樣,根據 Wind 的數據,2022 年 3 月,國内手機市場出貨量爲 2146 萬部,同比下降 40.5%。如果将這一統計口徑拉回到十年前,會發現 2012 年 3 月,國内手機市場出貨量 3958.60 萬部。這就意味着,一季度國内手機行業整體出貨量水平,已經低于十年前的同期水平。
于是,手機廠商紛紛開始向上遊供應鏈砍單。天風證券蘋果分析師郭明錤透露," 從高端到低端品牌都在砍單,手機行業正在經曆結構性調整。" 中國各大安卓手機品牌 2022 年出貨計劃迄今已削減約 1.7 億部訂單(占 2022 年原出貨計劃的 20%)。"
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來自于兩方面——再難做出突破性創新的智能手機,讓消費者的換機周期被拉長至 28 個月,甚至更長;對于經濟環境的不确定,讓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大幅下降。
央行的金融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人 2022 年在銀行存入了 17.84 萬億元,比上一年多存了 7.94 萬億元。2023 年上半年,居民存款繼續高增,新增 11.9 萬億,較上年同期多增 1.6 萬億,超出 2021 年全年新增規模兩成。招商銀行研究院稱," 超額儲蓄 " 和 " 超額存款 " 的進一步增長,表明居民收縮性的經濟金融行爲仍在持續。
雙重壓力下,國産手機廠商集體進入冬天。
面對全球經濟的不确定性,華爲創始人任正非在内部論壇發文稱,現在由于戰争的影響以及美國繼續封鎖打壓的原因,全世界的經濟在未來 3 到 5 年内都不可能轉好。加上疫情影響,全球應該沒有一個地區是亮點。
基于此,任正非要求華爲應改變思路和經營方針,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保證渡過未來三年的危機。對于 78 歲的任正非來說,這是他近幾年來措辭最爲嚴厲的一次發言。但現在,任正非認爲 2019 年華爲受打擊時,和今天的環境不一樣了。
事實上,除了經濟環境的不确定,手機的海外營商環境也在出現變化。
2022 年 1 月,印度财政部指控小米印度公司逃稅 65.3 億盧比(約 5.5 億元人民币)。印度财政部稱,小米印度公司從海外進口小米手機和手機零配件,在申報關稅時未上報包含在進口産品中的專利版稅和授權費,違反了印度的關稅法。
7 月,印度執法局以 " 洗錢嫌疑 " 爲由,突擊搜查了 vivo 和相關企業在印度的生産經營場所,并封鎖了 vivo 在印度的 119 個相關銀行賬号,約 3.9 億元人民币資金被凍結。之後,印度稅收情報局調查認爲,OPPO 逃避關稅近 439 億盧比(約合 5.51 億美元)," 已向 OPPO 印度公司發出通知,要求其繳納稅款 "。
同時,作爲逃稅調查的一部分,印度稅務部門 7 月 15 日對華爲在印度的多個場所進行了搜查,并查看了華爲印度公司的财務文件、賬簿和公司記錄。7 月 21 日晚,榮耀 CEO 趙明表示,榮耀團隊已撤出印度,未來将采取 " 非常穩妥的方式 " 在印度市場開展業務。
從種種迹象來看,印度作爲曾經國産手機品牌出海最成功的國家之一,正在發生變化。" 除了手機行業,包括家電制造、工業制造等其他領域的中資企業都遇到了印度方面的審查。" 一位在印度當地做風險投資業務的人士向南(化名)對钛媒體 App 表示,目前在印度審查名單的中資企業超過 500 家。
按照向南的說法,印度對于國産手機的集體審查,核心的原因是爲了 " 印度制造 "。" 印度制造 " 屬于是印度的國家戰略,主要分爲兩個策略來執行。
一個是分階段制造計劃。比如針對手機行業前期,印度政府通過各種政策優惠吸引到了小米、OPPO、vivo 等這樣的中國手機品牌進入到印度市場。當品牌進入之後,印度就會逐漸提高手機零部件的關稅比例,讓國外的手機供應鏈逐步遷移到印度本土。這樣經過幾年的發展,印度就擁有完整的手機供應鏈。
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影響下,2022 年中國手機出貨量出現大幅下滑。根據 IDC 數據,2022 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 2.86 億台,同比下降 13.2%,創有史以來最大降幅。時隔 10 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再次回落到 3 億以下市場大盤。
" 過重山 " 和 " 困重山 "
數據來源:IDC
度過了 2022 年長達一整年的 " 至暗時刻 ",國産手機廠商在 2023 年的關鍵詞變成了 " 回歸 " 與 " 回血 "。
首先是華爲在 2023 年第二季度,重新回歸國内市場份額前五的位置。
IDC 的數據顯示,2023 年第二李度中國前五大智能手機廠商分别爲 OPPO、vivo、榮耀、蘋果、小米 / 華爲,前五大智能手機的市場分别爲 17.7%、17.2%、16.4%、15.3%、13.1%/13.0%。(如果兩家或兩家以上廠商的營收份額或單位出貨量相差 0.1% 或更少,IDC 将宣布這些廠商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上排名并列。)
其中,華爲的市場份額增幅最大,同比 2022 年第二季度增長了 76.1%。IDC 稱,雖然依然受到外部限制,但憑借新品 P60 系列和折疊屏 Mate X3 系列的優異表現,華爲在 600 美元以上高端市場上保持在第二位。
此外,由于 Mate60 系列手機的表現超出預期,華爲将該系列手機下半年的出貨量目标提升了 20%,全年華爲新機出貨量至少 4000 萬部。華爲已經啓動回歸手機市場的通盤計劃,國内市場先行,海外市場後發。
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稱,華爲預計 2024 年開始,新機将全面采用新麒麟處理器,所以高通自 2024 年開始不僅完全失去華爲訂單,還要面臨非華爲中國品牌客戶因華爲手機市占率提升而出貨衰退的風險。
郭明錤預計,高通在 2024 年對中國手機品牌的 SoC 出貨,将因華爲采用新麒麟處理器而較 2023 年至少減少 5000-6000 萬顆,而且預期持續逐年減少。
其次,作爲國内主流手機廠商中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小米的财務狀況也在轉好,持續回血中。
根據小米集團的 2023 年中期業績數據顯示,二季度小米實現營收 673.5 億元,同比下降 4%;淨利潤 36.7 億元,同比增長 168.5%。小米營收下滑但淨利潤大幅增長主要是通過降本增效帶來的。
報告期内,小米二季度整體費用 102 億元,同比下降 2.3%,整體存貨金額同比下降 33.5% 至 385 億元,爲近 10 個季度以來的最低位。
此前,由于半導體行業的産能從供不應求快速轉變到供過于求,以及智能手機行業的整體下行,小米積累了大量存貨,導緻清庫存壓力頗大,從而拖累了整體利潤表現。經過近一年的清庫存工作之後,小米目前的庫存水位恢複了正常。
關于印度市場,盧偉冰則稱小米在印度業務的恢複有了非常大的改變,相信未來會看到小米在印度市場的市占率、産品結構等指标上發生特别好的變化。至于與印度方面在資金凍結上的争議問題,盧偉冰認爲訴訟的時間會拉的比較長,但小米會堅定去訴訟。
不過,從手機大盤來看,整體市場依然處于 " 重山 " 之中。
在中國市場,二季度是手機廠商重要的出貨節點,各個手機品牌會選擇在 "618" 年終大促期間進行降價銷售。但是,在廠商與電商平台雙重優惠補貼,且力度較大的情況下,智能手機銷售同比下降幅度仍超過 5%,消費者需求持續低迷。
根據 IDC 的數據,2023 年第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 6,570 萬台,同比下降 2.1%,降幅明顯收窄。上半年出貨量約 1.3 億台,同比下降 7.4%。對比 2022 年全年同比下降 13.2% 的史上降幅,2023 年上半年中國智能市場算是緩了口氣,但是距離整體市場需求的恢複還存在較大距離。
按照 IDC 的說法,目前來看,基礎的消費者需求尚未恢複,因此廠商以及供應鏈上遊的出貨量也不會有明顯改觀。
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依然處于低谷,市場情況未見好轉,除了華爲。(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作者 | 饒翔宇 編輯 | 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