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收購台灣汽車線束廠進入特斯拉供應商體系開始,入局汽車行業已有 18 年時間的富士康,正帶着其宏大的造車夢想,落地河南。
近日,企查查上的信息顯示,富士康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河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富士康河南新能源 ")正式注冊成立,注冊資本 5 億元,公司位于河南省鄭州市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經營範圍含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電機制造、新材料技術研發、新能源汽車整車銷售、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不含危險廢物經營)、園區管理服務、供應鏈管理服務、道路機動車輛生産等。
對此,富士康表示,根據集團 3+3 戰略産業規劃,2023 年富士康科技集團在鄭州設立富士康新事業總部并成立富士康新事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統籌規劃包括新能源汽車、電池等在内的新産業發展。此次富士康新事業發展集團設立新能源汽車公司,将進一步聚焦新能源汽車産業,加快項目推進實施。
不過,去年年底還在加速 " 撤離 " 中國市場的富士康,爲何今年就突然改變了策略?
1
态度轉變
股東信息顯示,富士康河南新能源由富士康新事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全資持股,後者爲鴻富錦精密電子(鄭州)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
2020 年,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科技與裕隆汽車成立合資公司——鴻華先進科技公司,開始新能源整車設計與生産制造。鴻華先進則是該公司旗下的電動車品牌。截止目前,鴻華先進已對外發布了包括 SUV 車型 Model C、轎車 Model E、電動巴士 Model T、跨界休旅車 Model B、電動皮卡 Model V 共計 5 款車型,但均未量産上市。
去年 4 月,富士康在鄭州成立了富士康新事業總部揭牌儀式,并宣稱将在河南再造一個新富士康。彼時,鴻海科技集團暨鴻華先進董事長劉揚偉還表示,新事業總部的 " 新 ",一是要爲集團在中國大陸的産業發展打開新局面,其次是要立足河南,面向戰略産業謀劃新思路。
而根據富士康的發展戰略,未來一段時期,富士康将加快實施新能源汽車、數字健康、機器人 3 大新興産業,涉及半導體、人工智能、新世代移動通信 3 項前沿技術的 "3+3" 轉型發展。富士康在鄭州的新事業總部,則是富士康未來全球創新和産業布局的核心基地和重要标杆,承擔着統籌規劃包括新能源汽車、電池等在内的新産業發展。
然而,6 個月後的國家稅務部門和自然資源部依法對富士康旗下企業進行稅務稽查和用地情況調查,讓富士康的态度開始搖擺不定,加上富士康最大的客戶蘋果公司,正向勞動力更爲廉價的越南、印度等市場轉移産能,近幾年便跟随蘋果南下的富士康,也開始加速 " 撤離 " 中國。從印度投資建廠,到原地解散員工,打包運走工廠設備,有統計稱富士康累計關閉了 20 家國内工廠,轉移了約 3000 億營收的産能。
去年 11 月,鴻華先進以台灣首家純電動車概念股的身份,在台灣證交所新闆挂牌上市。此時,劉揚偉不僅透露了 Model C 的量産進度,規劃今年 6 月底交付超 9000 輛訂單,并推出 Model D 車型。同時還表示,鴻華先進規劃未來切入北美和東南亞市場,将立足台灣,放眼全球。中國市場的布局,則沒有提及。
2
認清現實
" 其原因主要在于,在中國新能源車快速崛起的背景下,爲扶持本土車企,不少國家開始強調要建立去中化的新能源車産業鏈。富士康造車的主要目的不是在國内賣車,而是成爲面向全球的汽車代工廠,因此富士康有所遲疑。" 有業内人士表示,從成立新事業總部到如今的在河南注冊新能源汽車公司,能看出半年多的時間裏,也讓富士康看清了當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格局。
去年 6 月時,劉揚偉就曾對外表示,富士康造車主要還是以代工爲主,時間則是越快越好。而富士康想要快速實現從手機代工廠到汽車代工廠的轉變,則離不開中國汽車産業鏈的支持。
一方面,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經過 20 多年來的不斷突破與快速成長,從上遊的電池材料和生産、中遊的整車制造,再到下遊的銷售和服務,已構建了一個高效、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生态系統,能幫助富士康在技術、生态、價格等方面建立先天優勢。
另一方面,富士康此前轉移産能的決定,也讓其看到了在國外建廠的難度。以印度爲例,2022 年,富士康與印度韋丹塔集團共同發起成立了生産半導體和顯示器零部件的芯片公司,該公司在當時的估值高達 195 億美元,但由于一直被印度政府擱置,最後富士康隻能撤資退出,已經建成的生産線和帶過去的蘋果生産訂單,則被印度搭搭公司接盤。
在這個過程中,富士康的市場份額也呈現下滑趨勢。據日經亞洲新聞披露,iPhone 14 時期富士康還尚且握有 70% 的訂單份額,iPhone 15 出來後就隻剩下 58%,其餘則被分給立訊等其他代工廠。
富士康的業績也因此受到影響。最新發布的财報數據顯示,2023 年 12 月,富士康營收同比下降 27%;第四季度的收入總計 597 億美元,同比下降 5.4%,預計 2024 年第一季度的銷售額也将同比下降。下降的原因是其計算産品、智能消費電子産品以及雲和網絡産品的銷售疲軟或持平。
" 手機市場的疲軟、市場份額的下降,讓富士康不得不把希望寄托于新能源汽車代工上,借此帶動其他産業的‘起死回生’。" 有業内人士向 " 汽扯扒談 " 表示,正如之前中國通過引入富士康整機廠來培育手機産業鏈的計劃,現在的富士康也需要依托中國的新能源産業鏈來實現自己的造車代工大計。
3
前景在哪兒?
按照規劃,富士康将在 2025-2027 年間,爲全球 10% 的電動汽車(約 300 萬輛)供應汽車零部件和提供服務。加上造車業務,富士康預計到 2026 年前,電動汽車相關業務每年貢獻營收約合人民币 2296 億元。
盡管富士康透露,截至 2023 年 11 月,總計有 51 項電動車計劃正在進行,其中達到接洽商談以上階段的有 14 家潛在客戶、23 個項目。但全球汽車産能利用率下降,也預示着一切并不如富士康預想的那樣順利。
GlobalData 的基礎預測顯示,2024 年全球汽車産能利用率可能不會達到 70%,而行業公認的 " 健康 " 範圍是 70-80%,低于健康值的下限。2028 年,全球汽車産能利用率進一步下降至 65%,在需求疲軟的情況下,産能利用率可能會降至 60%。屆時,投建電動車工廠帶來的新增産能,或将難以獲得需求的支撐。
在此背景下,富士康代工的前景又在哪裏?" 汽扯扒談 " 分析,中國汽車出口可能會成爲富士康實現目标的最佳途徑。
根據乘聯會整理的海關數據,2023 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和金額雙雙達到世界第一。其中,2023 年全年中國汽車出口 522 萬輛,增速爲 57%;出口金額方面,2023 年全年中國汽車出口額 1016 億美元,也超越日本的汽車出口額。有日本機構預計,中國汽車出口量,有可能達到 1000 萬台每年。
受此影響,特斯拉、寶馬、起亞和福特等跨國車企紛紛擴大中國制造汽車的出口規模,這也給富士康提供了代工機會,就像吉利代工生産的奔馳 smart、光束汽車代工生産 MINI 新能源車型将出口到海外市場一樣。隻不過,這一次富士康又能否抓住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