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烏鴉智能說
3 月 19 日,微軟發文稱,公司已聘請了 Inflection AI 的 CEO 穆斯塔法 - 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 )和首席科學家卡倫 - 西蒙揚(Kar é n Simonyan)将前往微軟,前者将領導新成立的微軟人工智能部門。據了解,前往微軟的還有 Inflection AI 大部分員工。
要知道,就在 9 個月前,Inflection AI 完成了一輪 13 億美元的融資,估值突破 40 億美元。就在不久前,Inflection AI 剛剛發布了自己的最新模型—— Inflection-2.5,在實現接近 GPT-4 的性能的同時,訓練所需的計算量竟然隻有 GPT-4 的 40%。
如今,兩位核心創始人的離開,意味着這家 AI 獨角獸,正在面臨分崩離析的尴尬局面。更具諷刺意味的是,作爲 Inflection AI 的投資人,微軟沒有選擇直接收購 Inflection AI,而是讓 CEO 帶着首席科學家以及大部分員工直接加入了微軟。
這背後隐含更深層次的事情是,創業公司賣給大廠的邏輯,是不是在 AI 時代跑不通了?
AI 獨角獸一夜隕落
這次事情的主人公穆斯塔法 - 蘇萊曼,大有來頭。
1984 年 8 月出生的蘇萊曼,在英國倫敦長大,他爸是叙利亞出生的出租車司機,他媽是英國護士,還有兩個弟弟。在大學之前,就認識了 Deepmind 的聯合創始人戴密斯 · 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兩人會經常探讨如何對世界産生積極的影響。
在 2010 年的時候,蘇萊曼和哈薩比斯聯合創辦了現谷歌旗下的 AI 研發中心 DeepMind。DeepMind 旨在通過結合機器學習和系統神經科學,建立強大的通用學習算法。2014 年,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谷歌看中了 DeepMind,斥資 5 億美元買了下來。
但是,進入谷歌的蘇萊曼卻過得不是很順利。因管理風格過分嚴苛在谷歌内部屢屢遭到投訴的蘇萊曼 在 2022 年離開了谷歌。不過,他并沒有放棄 AI 夢,轉頭加入了風投公司 Greylock Partners。并在同年,和 DeepMind 前首席科學家卡倫 - 西蒙揚、Greylock 合夥人裏德 - 霍夫曼聯合創辦了 Inflection AI。
與蘇萊曼不同,卡倫 - 西蒙揚的成就更多體現在學術界。卡倫 - 西蒙揚曾在牛津大學攻讀博士後,期間先後在世界頂級科研刊物《自然》和《科學》上發表了 5 篇論文,總被引次數超過 18 萬。
憑借蘇萊曼和卡倫 - 西蒙揚等人背景,Inflection AI 受到了很多投資人的青睐成立不久,Inflection AI 就融到了 2.25 億美元。去年 6 月,Inflection AI 在去年 6 月就拿到了一款高達 13 億美元的融資,估值約爲 40 億美元,僅次于 OpenAI。一夜之間,Inflection AI 成了資本和輿論競相關注的明星獨角獸。
讓人措不及防的是,這筆融資完成不到一年,蘇萊曼和卡倫 - 西蒙揚這兩位聯合創始人就宣布要走了,還要帶着一大批 Inflection AI 的研發人員一起離開,其中包括一批經驗豐富的算法工程師、基礎模型構建人員、深度學習研究人員。
諷刺的是,他們不是被對頭挖走的,而是被當時的最大投資人微軟撬了牆角。據悉,Inflection AI 的投資者将得到全額補償。
Inflection AI 發文稱,雖然公司走了一個 CEO 和首席科學家,但仍然留下來聯合創始人裏德 - 霍夫曼,同時公司也請來了希恩懷特(Sean White)做新的 CEO。
在大模型和 C 端産品上,一直沒什麽起色的 Inflection AI 也要改變線路了。他們不再執着于跟 OpenAI、Gemini 大模型繼續内卷,轉而走向了商業 to B 賽道,想着怎麽從企業服務那裏盈利了。
随着核心團隊的離開,那個曾經被多家巨頭聯合押注的明星獨角獸,曾立志研發最強大模型帶走 ChatGPT 半壁江山的初創公司,一夕之間,在微軟的強勢介入下,遂成泡沫。
Inflection AI 的夢想與骨感
說起來,Inflection AI 有點像去年年初的 OpenAI,不僅有已經有自己的模型,也有類似于 ChatGPT 的聊天産品 Pi。
截至目前,Inflection AI 一共推出過三款模型。2023 年 6 月,Inflection AI 發布了基礎語言模型 Inflection AI-1。該模型在 MMLU 基準測試中的表現優于 Google 的 PaLM-540B、OpenAI 的 GPT-3.5 和 Meta 的 LLaMA 等知名模型,在所有任務中的平均準确率達到了 72.7%,超過了人類專家和人類評分者。
去年 11 月,Inflection AI 推出了一個全新的基礎模型—— Inflection-2,當時号稱是全世界第二的 LLM。今年 3 月,Inflection AI 剛剛發布了新模型—— Inflection-2.5,主打一個高效。根據官方披露的信息,Inflection AI-2.5 在實現接近 GPT-4 的性能的同時,訓練所需的計算量竟然隻有 GPT-4 的 40%。
Inflection AI 的聊天産品 Pi,比模型出來的更早,在 2023 年 5 月就已經發布。與 ChatGPT 相比,Pi 主打一個私人、走心。Pi 在 X 官方賬号上的介紹是:Pi,你的私人 AI,有什麽心事嗎?我們來談談吧!
在對話框傍邊,還有一個 " 發現 " 按鈕,點擊後會有一些話題的引導,比如職業選擇、今日笑話等等。
與 Character.ai 等聊天工具相比,Pi 不僅僅滿足于表面的互動,而是希望通過對話建立起真正的同理。也就是說,Pi 拒絕做深度的角色扮演,而是希望真正成爲用戶的助手,通過真誠地交流來探索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比如,當你向其詢問:當我和戀人吵架後不願意先低頭和好應該怎麽辦?
不光産品像 OpenAI,Inflection AI 的野心也一點不比 OpenAI 小。在蘇萊曼看來,Inflection AI 開放 AI 應用,本身也是一個 AGI 的研究過程。之所以做大模型,是爲了更好地做出滿足自己預期的應用,第一個 AI 應用就是 Pi,後面還會有其他應用。
對于 Pi,蘇萊曼同樣也有着很高的期待:Pi 會成爲個人助理,真正實現人類和 AI" 相互依存 "、" 緊密聯系 "。
盡管願景很美好,但 Inflection AI 的現實無比殘酷。過去三個月,Pi 網站每月平均訪問量隻有不到 400 萬左右。
這數據是個什麽水平?根據 a16z 根據最新月訪問量整理的 Top50 AI 應用榜單,排在第 50 位的 Otter.ai 的同期每月訪問量爲 460 萬,且仍然在不斷增長。也就是說,按照這個數據,Pi 在全球 AI 産品流量排名至少在 50 位開外了。
Pi 在移動端的表現也沒好到哪去。在 Appstore 美國區,Pi 在生活類的榜單的長期在 300 名開外,3 月随着新模型 Inflection-2.5 的發布,排名有所回升,但依然在 200 名左右。
由于産品表現不佳,Inflection AI 在商業化層面也毫無建樹。當一家 AI 應用公司的核心産品遲遲無法拿出足夠有說服力的表現,模型層又面臨着軍備競賽的壓力,讓蘇萊曼 最初模型驅動 AI 應用的邏輯不再成立。這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麽蘇萊曼和西蒙揚會選擇離開 Inflection AI 了。
微軟生吞 Inflection AI 背後的隐憂
根據外媒報道,蘇萊曼和西蒙揚以及以及 Inflection AI 的大部分員工都
将前往微軟,前者将領導新成立的微軟人工智能部門。
這很容易讓人想起去年年底 OpenAI 與奧特曼的那次風波。當 OpenAI 董事會決定解雇奧特曼後,微軟就立刻宣布聘請奧特曼和布羅克曼領導一個 " 新的高級人工智能研究團隊 "。最終,那次風波以奧特曼及背後的微軟獲勝而告終。
不過與那次風波不同,這次在沒有任何征兆額情況下,作爲 Inflection AI 的重要投資人,微軟轉頭把兩個創始人以及大部分員工挖走了。
這對 Inflection AI 幾乎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多少有點不講 " 武德 "。要知道,過去在互聯網時代,類似對于創業公司團隊的吸納,都是通過并購完成。
說到底,這與 AI 産業的發展特點有很大關系。現在的 AI,是一個典型由少數人驅動的行業,行業最寶貴的資源不是算力,而是人才。
Midjourney 發布的時候,團隊不過隻有 11 人。前段時間亞馬遜集團董事貝索斯也表達了類似觀點,全球範圍真的對大模型能有實際大貢獻的天才研究學者可能就兩三百個人,天才科學家的聚集效應是很強的。
尤其對 Inflection AI 這種創業公司來說,蘇萊曼和西蒙揚更像是團隊的凝聚劑,價值不言而喻。某種程度上說,去年 Inflection AI 的 13 億融資,八成是給了蘇萊曼及其背後的技術團隊。
一旦微軟的做法成爲行業慣例,意味着互聯網時代興起的大廠并購邏輯或許将不複存在。要知道,無論在中美風投界,并購都是投資人退出的重要方式。在美國風險投資界,超過 70%的項目退出是通過兼并收購,而在中國,賣給 BAT 也是很多創業者的歸宿。
也許這樣的故事,要在 AI 時代劃上句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