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書堂》· 第 324 篇
内容來源 | 本文摘自中信出版集團書籍
《富足》吳軍 著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值班編輯 | 青羊
第 7299 篇深度好文:7546 字 | 19 分鍾閱讀
(本期音頻由倒映有聲 AI 主播播報)
财富自由,是絕大多數人畢生的追求。
但幾乎每個人獲得外在财富都需要有大的運氣因素,包括出生的家庭與地點、生活的年代,以及各種機遇等,這些運氣因素很難把控,試圖控制運氣也是徒勞。人所能改變的不是外界的各種因素,而是自己。隻有把自己塑造成不同的人,才能得到不同的命運。
那麽如何成爲不同的人?吳軍老師在《富足》一書中提到,人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先天的差異并不大,但是幾十年下來,大家就會有非常大的不同。
有些不同無所謂好壞,無關大局,但是有些就不一樣了。比如,對于世界的了解、經驗的積累以及做事的方法等等。唯有掌握這些智慧,我們才有機會突破出身、運氣等不可控因素,實現富足。
一、做事,加點數學思維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理解世界規律的方法,這些方法沒有對錯之分,但是需要長期有效。數學思維是理解世界的一個工具。
1. 做事永遠不要忽視負數
著名物理學家張首晟教授生前在矽谷做過一次報告,聽報告的都是工程師、創業者和投資人,我作爲他的朋友也去給他捧場。
在報告中,張教授問了大家一個問題:什麽數自己乘以自己等于 4?大家都回答是 2。張教授見我微笑不語,就問我答案是什麽,我說還有 -2。
張教授之所以想到 -2 這個例子,是因爲凡事都有對立的兩面,這是這個世界固有的特性。物質和能量是守恒的,有得必有失;電荷是守恒的,有正電就有負電;基本粒子常常會對應反粒子。理解了這一點,想問題才能全面。
有了負數的概念,我們首先就必須明白,0 不是最小的數。今天幾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錢越多越好,如果自己沒有錢,就會覺得世界糟透了,天塌下來了。其實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沒錢更糟糕的事情,那就是欠了一屁股的債,他們的錢就是負數。
當一個人的淨資産是負數時,一輩子都很難翻身。
有一半以上的美國人,20% 的稅前收入都用于還各種債,比如房貸和信用卡的利息。這些人的收入通常都不算高,去掉這 20% 後,每天隻能忙忙碌碌地生活,然後把時間花在應付債務上。他們不可能去思考如何自我提升,改變自己的經濟狀況,更沒有什麽閑暇享受生活。
你腦海中有了負數的概念後,可能就明白,我們每做一件事,獲得的收益未必是正的,完全有可能是負的。不僅投資是這樣,人也一樣。
人的一輩子也是在不斷用自己的時間和生命投資。你每做一件事,就産生一個結果,結果要麽好,要麽壞。很多人腦海裏沒有 " 負數 " 的概念,這就導緻他們在開始做一件事之前,總是先到好結果,不想壞結果。
比如,大家都說 " 廣交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 ",這句話聽起來沒問題,但這句話成立的前提是,這個朋友是益友而不是損友。很多人不加分辨的交朋友,最後把損友當成益友,出了錯,後悔莫及。損友就是 " 負數 ",如果你有負數思維,在接觸一個人之前就會先甄别他,然後再選擇是否可以繼續交往。
很多父母不讓自己的孩子和有壞習慣的小朋友玩,這麽做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孩子交了一個壞朋友,不出一個小時,就會把你培養了孩子十幾年的好習慣毀掉。換做哪個父母,都難以接受。保持負數思維,我們看到好的一面,也看到壞的一面,進而及時避免壞的一面。
2. 做減法比加法重要
加法,是 " 我既要,又要,還要 ",不停地加加加,恨不得把每一件事都做一遍,每一秒都占滿。減法,是 " 我不做這個,也不做這個,更不做那個 ",我隻找出最重要的那一兩件事,然後盡力去做。
哪個更好?
本能會讓我們選擇加法,因爲人喜歡多不喜歡少,喜歡獲得不喜歡失去。但實際上減法更高效,很多事要靠減法才能完成。
比如企業做減法,就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情,特别是已經投入了時間、精力、金錢和其他成本之後。
在喬布斯回到蘋果之前,蘋果有一堆産品線,但是幾乎沒有哪個産品是盈利的,因此喬布斯才砍掉其中的大部分,集中資源做幾個能盈利的産品。但是很多企業家卻想不清楚這個道理,總覺得市場上有那麽多錢,自己不掙就可惜了。
今天,大部分初創公司的創始人在談他們的計劃時,都要讓自己顯得無所不能,都有龐大的商業計劃。他們談論的以及所做的,常常是全面挑戰行業裏現有的企業,甚至想颠覆整個行業。
企業家有點雄心是好事,但通常的結果都是事與願違。一個初創企業,各方面的資源都有限,又沒有現成的産品和市場,照理講不該做太多事情。那些一開始就把攤子鋪得很大的企業,幾乎無一例外都以失敗收場,而且失敗得特别快。
相反,那些能夠聚焦于一點,把一個看似小的問題解決到極緻的初創企業,即便最終不能做到成功上市,也會因爲自身有特定的價值而被大企業收購,這些企業的成功率要高得多。
因此,幾乎所有的風險投資人和機構,在投資前都會要求初創公司把自己的任務清單盡可能地精簡,減到無法再減爲止。事實證明,當創始人意識到做減法的意義,并且能夠把心思放在做出具有代差的産品上時,他們就接近成功了。
再舉個例子,今天全世界市值最大的 5 家公司,分别是沙特阿美(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蘋果、微軟、字母表(谷歌母公司)和亞馬遜,他們的市值都超過了萬億美元,年收入都在 2000 億美元以上,但這 5 家公司的産品線都非常短,幾乎一個巴掌都能數出來。
相比之下,有些公司的産品線特别長,控股的上市子公司有十幾家,但他們的年收入和市值,都不如這 5 家公司中任何一家的零頭。
3. 乘法思維:善用杠杆,事半功倍
這裏的 " 杠杆 ",是什麽意思?
比如,一個人,隻要能把一個本領練到極緻,在一個領域做得出類拔萃,就會有很多人請他用自己的專長來做事。他們解決一個問題的努力,就可以重複地用來解決類似的問題,不需要重頭再來,這就是在發揮杠杆的作用。
善用杠杆的人,能夠把一個技能反複使用,用一句通俗的話講就是能夠做到 " 一魚三吃 "。不善于用杠杆的人,每做一件事都要從頭開始,每一件事都是在做加法,加法自然沒有乘法做得快。
能否用好杠杆取決于兩個因素:一個是事情本身,另一個是人本身。
比如,你本科學習的是數學或者理論物理學,那麽研究生階段就可以選擇幾乎所有理工科的專業,隻要再補兩三門專業課就夠了。二戰後從事生物學研究的一大批生物學家,原本是學習物理學的,後來因爲看到原子彈爆炸對人類造成的傷害,轉而從事生物學研究了。
今天在華爾街從事金融的,很多是學習數學和理論物理學的,也就是說,打好數學或者理論物理學的基礎将來有可能做很多事情,因爲這兩個學科教給人的都是最底層的邏輯。
相比之下,如果在大學學習的是某一個專業特定的技能,換一個專業幾乎就要從頭做起。這也是我一直強調的,如果有條件,在打基礎階段要做好通識教育,因爲通識教育所獲得的知識适用的範圍特别廣。
再舉個例子,在計算機行業,所有課程或者知識都屬于下面三種中的一種:和系統有關的,和算法有關的,以及和應用有關的。前兩種學起來比較難,但是具有杠杆效應,學好了之後一通百通;最後一種知識最實用,學會了馬上就能工作掙錢。
很多人改行學計算機,爲了盡快看到效果,都會去學最後一種與應用有關的知識,但是這些知識的可複用性比較差。一個沒有算法和系統基礎的人,會發現自己那點應用知識過時得特别快。
今天搞信息技術的人會出現 "35 歲中年危機 ",原因不難理解,他們掌握的知識不具有杠杆效應,而且其價值每三五年就衰減一半。相反,一些受過科班訓練的基礎紮實的從業者就沒有這個問題,因爲他們知識的基礎是算法和系統。
遇事該做加法還是做乘法,其實反映出人的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有些人一定要強調每件事的特殊性,他們就習慣于做加法;有些人則能看到事物之間的共性,他們就會通過做乘法極大地提高效率。
我們不妨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和不得不做的事情列一個清單,把那些和其他事情相關性小的、重要性差的事情統統删掉,集中精力把那些能夠做出乘法效應的事情做好。
二、正确決策:凡事皆有成本
決策對了,有時比努力更重要。做出正确的決策,最重要的是有成本意識。
很多人在決定一件事該做還是不該做的時候,通常是看其他人做不做,大家都做,自己也會跟着做。他不會想做了以後有沒有收益,更不會考慮收益和成本的比例。
具有成本意識是人有智慧的标志,懂得舍棄大量回報不高的事情,專注于有意義、高回報的事情,是正确決策的核心。
1. 決策前,先考慮成本
大多數人都明白 " 凡事皆有成本 ",可到了生活中,就忘記了。舉個常見的例子,給孩子安排補習班。
據我了解,不少家庭送孩子上補習班的結果是,錢花出去了,效果卻一般,甚至還有副作用。這是爲什麽?
我們分析一下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成本就明白了。
很多時候,家長給孩子的補習班是把學校裏教的内容再學一遍,以便考出好分數。假設孩子每周去一次補習班,補習時間是 2 個小時,往返于補習班路上的時間是 1 小時,下課後還要做補習老師布置的作業,不然課就白聽了,寫作業花 2 小時,這樣一周就是 5 個小時,這 5 個小時就是時間成本。
有家長會說,5 個小時花出去了,至少成績沒有下降,還提高了一兩分,即便效率不高,也沒有損失。這種想法忽略了機會成本。
如果把這 5 個小時用在更有效的複習提高上,能将成績提高三五分,這三五分就是機會成本,而提高一兩分就是收益,兩項相抵,這項投資還虧了兩三分。
當然,情況不同,家長考慮的因素也不同,決策就會不同,比如有些補習班是讓學生提前學一些内容,以便跑在起跑線上,這就另當别論了。總之我們做決定之前要考慮成本,防止做出壞決定。
2. 有關成本的 4 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舍不得抛棄沉沒成本。我花了 50 元,看一場電影,看到一半發現電影很無聊,想走卻舍不得自己花掉的錢,留下來把電影看完,這樣又浪費了時間成本。
第二個誤區是,任何資源使用起來都會産生收益,因此使用它來創造價值時,機會成本不是零。我拿 10 萬元去股市投資,一段時間下來不賠不賺,看起來沒什麽損失,實際上有損失。因爲我如果不炒股,這筆錢每年還有兩三個百分點的利息,因此它的機會成本就是兩三個百分點的收益。
第三個誤區是,由于人們天生厭惡損失,他們雖然懂得做事情有時間成本的道理,可以忍着不去拿免費的好處,但是隻要有機會把自己的損失找回來,即使花時間,他們也願意去做。
第四個誤區是,很多人過于看重成本,而忽視了品質和效率。我買車不在乎品牌和外觀,隻有一個要求,車的安全性要非常好,爲此我願意多花錢。因爲車的安全性涉及到我自身的安全,我更在意這個,我也願意付出更多成本。
成本意識應該伴随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這樣才不會付出了高額的隐性成本而不自知。
我們要想每件事都做到成本低、回報高是很難的,我們所追求的應該是讓回報和成本的比例,在整體上達到最大。
3. 如何讓決策收益最大化?
第一,不要光算明面上的成本,還要算隐性成本,我們前面談的内容大多是關于隐性成本的。明面上的成本加上隐性成本才是總成本,總成本低了,回報率才會高。
第二,人的格局要大、境界要高,貪小便宜的事情永遠 不要去做。
比如,很多人年收入幾十萬元,就是舍不得花錢買正版軟件。其實使用盜版軟件有很多潛在的風險,特别是安全性隐患。很多人等出了問題才想到自己當時貪小便宜吃了大虧,但是下一次遇到小便宜他還貪。這種人就是格局太小、境界太低。
第三,對于那些好得難以置信的事情要特别小心。免費的東西、特别便宜的東西都屬于這一類。互聯網上有一句話很有道理—— " 你惦記别人那點利息時,别人在惦記你的 本金 "。
今天各種爆雷的非法集資,都是通過高利息吸引人,當你發現有便宜可以占時,通常是陷入麻煩的開始。中國有句話叫作 " 賣的總比買的精 ",講得就是這個道理。對于各種好得難以置信的事情,我的态度是一概不理會。
三、善于積累經驗
1. 經驗比理性重要
近代以來,人們一度認爲理性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直到 20 世紀初,邏輯學、數學和自然科學上的一些結論,否定了純粹理性能夠解決一切問題的可能性,比如哥德爾證明了不可能存在一個既邏輯自洽又包羅萬象的知識體系,于是人們開始重新思考經驗的作用。
事實上,經驗比理性更重要。何以見得?
我們所處的世界很複雜,當我們處理多維度的複雜問題時,理性通常是不夠用的,要靠經驗。即使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也不能單靠理性來解決,舉個例子。
機器人是絕對理性的吧?但如果你問人工智能專家和大衆這樣一個問題:讓機器人下棋戰勝人類世界冠軍,和讓機器人下樓給你買一杯咖啡,哪件事更難?
回到 2016 年 AlphaGo(阿爾法圍棋)戰勝李世石之前,除了人工智能專家,幾乎所有人都認爲買咖啡更容易,因爲這件事小學生都能做到。但事實上,今天最先進的機器人也辦不到這件事。
人們做這件事很容易,因爲我們有基本的常識和經驗,而計算機不僅沒有常識,也不知道如何通過經驗的積累獲得常識。
理性主義的好處是能夠找出世界的共性,因此它通常顯示出很高的效率,特别是短時間内的效率。但是凡事總有例外,在例外發生的時候,經驗就顯得非常重要了。這就如同你讓機器人去買咖啡,它會遇到很多你想不到的意外,以至你事先設定好的規則并不管用。
對個人來講,是否對經驗主義有正确的認識,是否善于積累經驗、利用經驗,決定了你有多大可能犯錯誤。當别人犯錯誤,而你不犯錯誤時,你就赢了。
2. 什麽是經驗?
說到經驗,人們經常會把經驗和經曆混爲一談。一些老人憑借自己的經曆豐富,就認爲自己有經驗,很多年輕人覺得經驗是老古董,輕視經驗,甚至對自己的無知沾沾自喜。其實經驗不等同于經曆。
通常在三種情況下,經曆不能被稱作經驗:
第一種,失敗的經曆。假如我去面試,我的簡曆中都是一件件失敗、沒有成果的事,然後我告訴面試官我很有經驗,面試官根本不相信。
第二種,重複的經曆。比如在過去的 5 年裏,我一直在高速收費站收費或者其他大量重複、枯燥、沒有新意的工作,這就意味着我在工作中基本沒有經驗可談。
第三種,無用的經曆。一個人隻要不是在睡覺,時間花出去了,哪怕是吃飯、打遊戲,也會産生經曆,但是很多經曆是無用的,産生不了經驗。比如刷短視頻,刷短視頻有它娛樂、放松的意義,但我要想從中獲得經驗,難度不亞于在垃圾桶裏翻找面值不大的硬币。它是無用的經曆,不是經驗。
經曆和經驗的另一個巨大差别在于,經曆是可以被動獲得的,一個人不用動腦子,隻要在社會上活着,就能産生經曆,但經驗有時需要主動獲取。
3. 經驗要及時更新
經驗不一定都正确,對于同一件事的經驗是可以變的, 很多把經驗看成是靜态的、不變的人,會走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我一旦接受了某些經驗,就會用一輩子;另一個極端是,一些人看到經驗和我們遇到的事實相違背,就徹底否認經驗,以後做事就是完全随意。
我們要搞清楚,經驗也需要不斷更新叠代,及時更新經驗,才不會出現上述兩種極端的情況。
什麽樣的經驗會過時,需要及時更新呢?有這樣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那些所謂的經驗不過是從有些經驗中歸納出來的結果,這在科學上被稱爲不完全歸納。比如過去有人總結,當大街上的女士喜歡穿短裙的時候,股市就會上漲,這其實就是幾次巧合的結果,有人卻把它總結成了經驗,毫無依據。
第二種情況,過去經驗成立的條件消失了。比如 1905 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颠覆了很多物理學常識。根據人們千百年的經驗,質量、時間等物理量都是固定不變的,但這都是在運動速度很慢的條件下才成立。當運動速度提高,條件變了,時間和質量也不再是恒定的量了。
在生活中,很多過去我們認爲是理所應當的、從不懷疑的經驗,到了新時代條件下就不再成立了。如果我們堅守那些已經沒有存在基礎的經驗,就難以融入新的時代,在其他人看來,就如同還生活在昨天。
4. 如何變經曆爲經驗?
科學而有效地獲取經驗,是人一輩子要學的課程,要做的事情。獲取經驗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① 主動性:隻有主動出擊,才能跑的比同齡人快。
2022 年,霍普斯金大學錄取 2000 多名本科生,有超過八成在高中期間打過工、去公司實習過或者在大學裏做過研究。這個數據在美國頂級大學中非常有代表性。爲什麽美國大學這麽注重學生的這些經曆呢?
因爲這些經曆都是學生自己主動增加的,暫且不說這些經曆能不能變成經驗,隻要有主動增加的意識,一定好過被動承受。有了主動性,才有主動權,當同齡人還在爲作業和考試發愁的時候,他們已經在爲自己的将來做準備了。
② 科學性:對于主動獲得經驗的努力,我們有時又稱爲試錯。試錯有盲目試錯和科學試錯的分别。科學試錯,能夠控制失敗的次數和負面影響。
比如我要嘗試做出好吃的面包,除了要調整好各種成分的配比,還有考慮面包烤制的溫度、時間等因素,這麽多因素放在一起,就把烤面包問題變成了在很多維度的空間中,尋求最佳值的優化問題了。
科學試錯的過程,一要重視反饋的作用,尤其負面反饋。古人講,聞過則喜,負面反饋可以幫助我們回到正軌上。二要明白,試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步直接達成目标。獲取新經驗,就要一步步走過來,很多人喜歡捷徑,但捷徑往往是最遠的路。
③ 與時俱進:不斷删除過時的經驗。
經驗積累多了,也會有副作用。很多人以爲自己經驗豐富,就會拒絕接受新的知識和經驗。但在今天,知識更新叠代的速度加快,經驗更要與時俱進。
最常見的例子,是很多人 " 倚老賣老 ",用舊環境中積累的經驗,來指導新環境中的行動。幾乎所有人都認可,經驗要與時俱進,但真正做到的人并不多。因爲我們厭惡從腦海中拿掉一些東西,喜歡往裏面裝東西。
但我們要明白," 沿着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 ",同樣,守着舊的經驗,做不出新成果。
每一個人年輕的時候,都不喜歡倚老賣老的老人,等他們老了,也難免成爲下一代眼中這樣的老人。我這樣說不是不敬,而是提醒我們不要被過去的經驗束縛,要不斷删除舊經驗,更新舊經驗,獲取新經驗。
四、總結
很多人一輩子在做加法,他們雖然在進步,但是速度不夠快;有些在做乘法,用一項技能撬動很大的杠杆。做事的時候,常常提醒自己加一點數學思維,用數學的頭腦分析身邊的事,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的規律。
生活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做決策,決策有大有小,正确決策的前提,是明白凡事皆有成本。了解一些常見的成本誤區,抛棄大量回報不高的事情,把努力專注在幾件有意義、高回報的事上。
經曆不等于經驗,人隻要活着,經曆就會自動增加。但是将經曆變成經驗,甚至爲了獲得經驗主動做一些事,人和人之間的不同就顯現出來了。這樣幾年過去,有類似經曆的人,在經驗上會有天壤之别。
數學思維、成本思維、經驗思維,願你我都能有意識的運用這些思維,讓人生變得越來越富足。
*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