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别四年強勢回歸,2024 年北京車展備受矚目。本屆車展上,我們原以爲熱門新車争奇鬥豔,現實卻上演車圈高管互相串門和逛車展,俨然變成觀衆、媒體追星現場。
雷軍串門拜訪向車圈前輩學習,周鴻祎爬上車扮演 " 紅衣車模 ",張朝陽把物理課搬到了車展,李斌 cue 曾毓群降電池成本,魏建軍走向台前爲長城站台。
王傳福、李想、李斌、曾慶洪、李彥宏……等大佬齊亮相北京車展,車展此情此景,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
流量争奪戰 營銷新演繹
車企大佬齊聚車展,互相拜訪、邀約串門、相約逛車展等等,放在以往任何一屆車展頗爲罕見且不可思議。
如果說,誰才是北京車展的流量赢家,第一定然是雷軍,第二是圈外人士周鴻祎。
2024 北京車展呈現出的全新面貌,是否爲車市内卷至極,價格戰裹挾演繹下,車企高管上演的流量争奪戰,結果大概是如此。
以至于業内人士露出一絲焦慮和感歎:要完了!車展娛樂化,亵渎了車展的神聖性,破壞了汽車工業的嚴肅感。
當真要完了嗎?
車展泛娛樂化有何不可?車企高管集體下場吸引人氣搶流量,爲自家品牌打 CALL,何嘗不是全新的營銷探索。
更何況,泛娛樂化又非 2015 年前車展頻繁上演的 " 腿展 "、" 胸展 " 亂象,車企高管以強大的個人 IP 下一線爲品牌引流,同時又能爲消費者提供情緒價值,簡直是雙赢。
雷軍恰是爲車企高管打了個樣,上演一場:身價千億的車企老總親身爲你交車、彎腰爲你開車門,那場面給用戶的沖擊,情緒價值拉滿。
當然,回歸到整個事态,車企高管集體亮相車展,使出渾身解數吸引流量,本質上還是營銷新方式的演變。
痛恨雷軍 想成爲雷軍
人人皆是自媒體,傳播的裂變需要話題引爆流量,通過打造獨具魅力的個人 IP,結合品牌基調特征,兩者相輔相成自然能夠迅速促進品牌傳播營銷,拓展宣傳的廣度和深度。
毫無懸念,雷軍直接給車企上了一課,北京車展隻是雷軍營銷的延續,而在小米 SU7 上市發布會上侃侃而談了 3 個小時,預示車圈流量争奪戰正式拉開序幕。
雷軍 ALL IN 造車直接給躺在舒适區已久的一衆車企一棒槌,倒逼一衆車企高管走出舒适圈。雷軍造車,加速國内汽車行業快速大洗牌。欣欣向榮的繁華車展,掩蓋不了心底的惆怅憂愁。
雷軍進軍車圈引發的行業震動,當前浮出水面的流量争奪戰現象必是其一。
當時小米 SU7 上市發布會剛結束,業内便有人士傳出,某車企高層連夜開會學習和研究雷軍的演講,以及小米 SU7 上市的内容邏輯,兵哥認爲絕非空穴來風。
畢竟,小米 SU7 上市至今鎖單量已超過 7.6 萬輛,突破極氪 007、吉利銀河 E8、智己 L6 等圍剿,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準确地說,小米 SU7 的火爆,亦是車市流量争奪戰的勝利。
小米 SU7 火爆全網,意味車市競争邁入了全新的階段,學習雷軍的車企大佬數不勝數,尹同躍、魏建軍、李書福、李彥宏、張勇紛紛走向台前,爲品牌引流。
而圈外的周鴻祎爲何而來,引發行業猜測,有人稱,其作爲哪吒汽車的大股東,是否爲哪吒汽車而來;此外亦有人認爲,周鴻祎或許要爲汽車推出安全系統或車機系統等,他來車圈争奪流量和人氣,各家的猜疑更加撲朔迷離。
總而言之,身居高位的車企大佬走向台前,直面網友和用戶交流是好事,車企造車直面 B 端轉向 C 端,倒逼車企高層傾聽用戶的想法,同時促進車企與消費端增強關聯,提高終端消費。
畢竟在價格戰裹挾前進的車市,酒香也怕巷子深。
車企大佬沖向幕前,帶頭的絕非雷軍,餘承東、馬斯克、李想幾位稱得上是頭号玩家。而雷軍在手機圈征戰多年,身經百戰,絕對是營銷資深大家。
劉強東曾在一次央視節目中說:" 不要和雷軍比營銷,我們比不過他的。" 由此可見,雷軍在營銷領域的影響力之強。
成也流量 敗也流量
車企如何把流量轉化爲銷量?其難度不低于流量争奪戰。而流量又是一把雙刃劍,如何做到雷軍營銷的流量高轉化,造車賣車将事半功倍。正因爲如此,車企高管痛恨雷軍,同時又想成爲雷軍,是當前車企的共識。
車圈沒有第二個雷軍,車企在打造強大 IP 的同時,如何防備個人行爲影響終端消費決策,預防流量反噬,該問題至今仍沒有一個完善的辦法。李想、李斌、張勇便是活生生的案例。
MEGA 失利某種程度上亦是流量反噬導緻,李想作爲理想品牌創始人,其在社交平台上發表的一些個人觀點,某種程度上會影響消費者對品牌的理解?蔚來品牌近幾年出現口碑坍塌,和李斌個人不無關系。
張勇在直播中口無遮攔,同樣損壞哪吒的品牌形象。因此,車企高管下場露面走向台前,其形象與品牌緊緊相關,車企高管需要謹言慎行。
譬如,在近日一場直播中,有網友認爲張勇翹二郎腿回答問題不夠謙虛,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态,要向雷軍學習。
而張勇則直接發微博解釋道,是因爲自己腰不好,翹二郎腿,接下來立即回怼網友,直接稱網友爲舔狗,隻想做自己,不想演戲。此條微博随後删除,且發視頻回應,否認對雷軍有任何不敬的意圖。
在流量時代,車企高管走向台前,要謹言慎行,絕不能随性而爲。車企博弈中,高管引發的事故造成的品牌損壞,将品牌推出萬劫不複,想要修複談何容易。因此,在人人皆是自媒體的時代,玩流量,不亞于赤腳鋼絲。
流量轉銷量 品牌力更關鍵
當然,流量絕非萬能良藥,流量不等于銷量。不能否認,高度内卷的當下,高管下場,車企争奪流量是突破瓶頸向上的探索。
雖說搶流量不一定能把車賣好。但不争一争,又怕錯過流量風口,唯有撒下更大面積的網,概率上方能撈到更多數量的魚。同樣的道理,流量夠大轉化爲銷量的數量越多。
當然,理論倒是沒錯,但我更想說的是,雷軍的成功,無法複制。
初期比拼的是流量,到了一定體量,比拼的必然是品牌口碑,是産品質量,是長期主義。因此,流量需要做到高效轉化,推動口碑再傳遞,以至于形成良好的營銷閉環,實現價值營銷。
因此,車企争奪流量,的确能爲車企帶來銷量轉化,但能否持之以恒,品牌力是核心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