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葛小林 / 文 鄒嘉丞 / 攝)因爲興趣愛好,常州小夥張耿亮走進了大學的漆藝社團,樂在其中,從此開啓了他的 " 逆襲 " 之路。因爲專注,大二時他創作的一件漆器作品被國家博物館收藏。因爲努力,他一路考研、考博,今年 9 月将走進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進一步鑽研漆藝。
在等待入學的日子裏,他在常州老家建起了漆藝工作室,開始實驗性創作,希望傳統大漆可以與現代審美碰撞出新的火花。
△張耿亮在創作
因爲熱愛,他紮進了大漆的世界
張耿亮 1998 年出生,從小到大,他的學習成績一般,爲了考上大學,高中才臨時轉走美術生道路,最終考上了鄭州輕工業大學工業設計專業。初入大學,他參加了很多社團活動,陶瓷、古琴、編織、染織等,卻發現自己更喜歡漆藝。
張耿亮說:" 大二的時候,漆藝老師給我看了一隻碗。那隻碗拿到手裏,我還以爲是塑料,非常輕,表面閃着光透着亮,質感很高級,我瞬間被它吸住了。老師說,這是一隻木質的漆碗,上面塗的是生漆,這種純天然液體塗料又被稱爲‘國漆’或‘大漆’,滴漆入土,千年不壞。"
從此之後,幾乎每個周末,張耿亮都守在漆器工作坊," 有句老話‘如膠似漆’,就是描述漆和膠一樣有很強的黏合作用,我也被黏住了。"
△張耿送給父親的漆器
最開始,張耿亮跟着老師學習大漆修複,将這些乳白色或褐色的純天然液體塗料用于一些古瓷器、破損瓷器的修," 修複工藝并不複雜,需要耐心和細心,大漆是補缺的重要填充物用。" 張耿亮說,通過大漆将破碎殘缺的瓷片按照其形制黏合起來,待大漆陰幹後再進行打磨推光,讓那些殘破的曆史碎片重獲新生。
在興趣愛好上花了太多時間的張耿亮并沒有 " 荒廢 " 專業,漆藝的磨煉甚至給在工業設計上提供了更多思路和創意。" 工業設計是基于工程、美學和經濟學的工業産品設計,而漆藝、漆畫與工業設計相結合,可以将純藝術性表達與時代生活互文互表,可以廣泛地應用于藝術創作和日常生活。"
△張耿亮制作的漆畫
因爲鑽研,脫胎立體漆作品獲國博收藏
在此期間,他跟随老師前往日本訪問交流,在那兒見到了漆藝文化的繁榮。張耿亮向記者展示了當時購買的日本木漆盤,紅色胎底上是花團錦簇的描金花卉,髹飾在表面的大漆是透明的,猶如水晶,閃現出亮麗的色澤。" 在日本,藝術漆器提供欣賞和珍藏,而日用漆品則廣泛滲透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想到老家常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南宋朱漆戗金蓮瓣式人物花卉紋奁。同樣也是以木胎爲骨,髹漆爲地,這件以蓮花瓣爲基本造型的漆器用的是戗金裝飾工藝,是我國目前已知的宋代戗金漆器中時代最早、保存最爲完好并帶有制作款名的漆制工藝品,隻是如今宋代戗金工藝已經失傳。" 中國漆藝有着更爲悠久的曆史和璀璨的成果,但在近代卻逐漸式微,如今我們的生活中已經鮮見漆器。"
回國後,張耿亮開始嘗試創作漆器。" 我給自己做了雙漆筷,給爸爸做了個銅胚漆質的煙灰缸。"
半路出家的張耿亮肯花功夫肯鑽研,也日漸專業。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嘗試創作脫胎漆立體作品。漆藝最經典的工藝就是 " 脫胎 ",以泥、石膏、泡沐等材料,制成各種器物形狀作爲 " 原胎 ",然後在其表面用多層夏布、苎麻和着大漆逐層上裱。陰幹後再将胎弄碎倒出,隻剩漆布胎。再經過填灰、上漆、打磨、陰幹等工序,做成半成品。再接着配上色彩豐富的彩漆和各種裝飾,經多次磨光,一件光豔奪目的脫胎作品才算是大功告成。
他覺得,脫胎漆器能任意地象物造型,大的如漆畫大屏風、彩繪大花瓶等觀賞藏品,小的如茶具、餐碗盤碟,其品類之多在漆器行業首屈一指,也更容易走入生活。
△《樂——山》
"2022 年初,我接到消息,《樂——山》被國家博物館收藏時,我也感到很意外。" 張耿亮說,脫胎立體作品沒有時間的沉澱就容易變形,每一步都需要精雕細琢,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做。" 我從大二大三開始創作《樂——山》,一直到 2021 年研一時才完成。當時正好舉行大學生美術作品展,我就将它送展,沒想到獲獎了,更沒想到被國博看中收藏。"
△《樂——山》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 這個作品受電視劇《天道》影響,我們不過是百代之過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讓我們感受時間,承接傳統,并眼望未來。" 這是張耿亮第一次将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并用漆材料表現出來。
" 兩件器物一紅一綠,均采用了素髹和彰髹的技藝。例如黑色部分就是用了素髹,髹漆有十幾層,呈現出漆本來的顔色——漆黑而潤。毫無無紋樣裝飾的素髹給人以獨特的空寂之美,而彰髹卻将紅、綠以及金色的張力凸顯,還有山巅的孤獨旅人,可能正是體現了古典美學中的‘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靜寂之美吧 "。張耿亮說,在創作《樂——山》的三年時間裏,他反複打磨推敲,感受到了漆藝的慢與靜。
沒有輕松的 " 逆襲 ",隻有更努力
2020 年,張耿亮考上了天津美術學院壁畫專業研究生,主攻漆壁畫。今年年初,他又通過博士研究生考試,9 月将前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漆藝專業攻讀博士學位。他的發小調侃他,說他是學渣成功 " 逆襲 ",是怎麽都想不到的事。張耿亮笑着說,沒有輕松的 " 逆襲 ",隻有更努力," 考研,我準備了 2 年多,而考博我準備了 5 年。"
張耿亮說,從大二、大三開始,他就有了明确的目标——考研、考博,并且行動起來。" 我的文化課功底不紮實,但考研考博,外語是必須要過的坎,每天早上 5 點我就起來學英語。教室、圖書館、自習室和工作坊,晚上 10 點多才回宿舍。回想起來,自己高中時都沒有這麽努力。"
天津美術學院是國内最具影響的八所美術院校之一。" 直到考試前兩個月,我才知道自己想報考的導師轉到了漆壁畫系,而報考漆壁畫系還需要考專業課人體寫生。" 張耿亮說,作爲一名跨專業的考生,隻有 " 惡補 " 美術基本功,每天隻是幾個小時。
△張耿介紹他的漆畫
在天津美院,他沉浸在漆壁畫的空間裏,鑽研中國傳統藝術圖像和大漆的結合技藝。在敦煌莫高窟,現場感受敦煌壁畫,搜集創作素材,使用漆工藝材料重新演繹敦煌文化。他創作的《敦煌》系列漆畫從 5000 多件征集作品中脫穎而出,再次獲獎。之後,無論是上海漆畫展、陝西漆畫展、河南漆畫展,每回都能拿下獎項收獲殊榮。
" 設計專業到純藝術專業,再到設計專業,我想找到自己的平衡。" 張耿亮說,他正嘗試用大漆與不同材質結合,比如快遞泡膜、樹葉、瓦灰、木屑等,希望通過各種實驗,讓傳統大漆與現代審美碰撞出新的火花。他在三河口小學搭建了一間漆藝工作室,這半年多來已經創作了四五十幅漆畫。
" 如何讓漆器重新回歸我們的生活,才是最好的保護與傳承。未來幾年内,我計劃爲漆畫、漆立體、生活器皿與修複辦一些展覽,也邀請學生們來到我的工作室,讓更多人看到‘大漆之美’,感受‘國潮’魅力。" 張耿亮滿懷期待。
部分圖片爲本人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