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Tech 星球,作者 | 楊曉鶴
" 我在 27/28 歲左右的時候,就實現了年薪百萬 "," 從年薪 30 萬到 100 萬怎麽實現,從年薪 100 萬到 300 萬怎麽跨越?"
在抖音 " 沙拉姐 " 的直播間中,這些話術經常出現。直播背景闆上,顯眼地介紹她是某大廠 P9,專業教人如何實現升職加薪。這位曾經的大廠高 P,放棄了大廠的高薪和穩定,如今離職做起了主播 IP。
無獨有偶。在抖音、視頻号和快手等短視頻平台上,諸如 " 沙拉姐 " 這樣的大廠高 P 轉型做 IP 的人員不在少數。
" 田老師聊互聯網 " 的 IP 出鏡人是好未來公司 CTO 田密,個人介紹裏寫着他開挂的履曆:27 歲騰訊 3.3,34 歲成爲阿裏最年輕的 P10,38 歲好未來 CTO;" 産品老曾 " 的 Title 介紹爲:前 360、阿裏産品負責人,20 年的互聯網職場經驗;" 楊老師助你求職晉升 " 的介紹爲:抖音上真正字節 & 鵝廠背景産品負責人 ,曾負責過兩個億級産品。
在某大廠人員交流群中,大家對大廠高 P 離職去短視頻直播平台做 IP 的事情,充滿了好奇。畢竟,達到這一層級,幾乎是大廠中的總監及以上管理層人員。薪資、股票和年終獎,讓這些人的年薪資總包在百萬以上,P9 年薪資總包達到 300 萬元,P10 年包上千萬也确有其人。願意放棄大廠的優渥待遇,自己殺進不熟悉的 IP 領域闖蕩,确實需要些勇氣。
當然,在這些前 " 大廠高 P" 的介紹資料中,很多人質疑其中是否有水分。更多人困惑的是,這些年薪超百萬的人才,爲何選擇放棄高薪的工作,選擇露臉做 IP?
這些同爲大廠的人,在用放大鏡端詳着曾經的同事、現在直播間中的 IP,但在直播間中的 " 信徒 " 中,則是一臉崇拜地觀看這些 IP 主播的演講。畢竟在日常中,也幾乎難以接觸到這些大廠高 P。
這些曾經的大廠高 P 們,選擇下海做短視頻主播 IP,是否真的是一個好選擇?
爲何選擇下海做直播?
在互聯網大廠中,阿裏的 P9 和字節 3-2,騰訊的 M5 級别以上,已經屬于中高層序列,他們的薪資也已經不低。
在田密的早期視頻中,就做了這樣一期節目科普。當時知乎有熱帖寫道," 有被裁的 P9 程序員自稱存下 1.5 億 ",田密稱,如果是阿裏早期的 P9/P10,有很多股票的情況,年薪千萬就不是夢想了,這些人的總資産過 1.5 億是有可能的。
至于大廠的高 P 究竟能賺多少,這些 IP 主播所言是否吹噓,其實與其配備的股票期權更相關。阿裏巴巴股價最高位是在 2020 年 10 月 31 日,當時美股股價最高突破 319 美元 / 股,而截至 3 月 6 日的美股股價爲 89.7 美元。不僅阿裏,騰訊等公司都跌去一半以上的市值,很多高 P 手握的期權股票價值,自然大幅縮水。
對于田密來說,作爲阿裏最年輕的 P10 來說,成績已經是大廠中翹楚,也正如其自己所言,P8 就是很多人難以逾越的天花闆,P9 就已經非常優秀,而 P10 更是機遇和能力缺一不可。
作爲好未來公司 CTO,田密也是好未來集團的核心高管,股票等資産構成的身家自然不在少數,個人擁有的資産,怕是很多抖音網紅也難以比肩。
相比之下,很多大廠出身的高 P,做直播 IP 更多是爲了變現,所以個人介紹都很酷炫。
根據一位與 " 沙拉姐 " 同群的群友爆料," 沙拉姐 " 自稱是阿裏資深總監 P9,抖音 CFO,擁有 20 年的職場财務經驗。而群主則介紹她是真正的大佬,在阿裏直接向俞永福(阿裏本地生活 CEO)彙報。而 " 沙拉姐 " 則稱也和昆陽(餓了麽執行總裁)搭檔過。
通過以上信息,大概可以判斷 " 沙拉姐 " 是前阿裏本地生活的财務人員,很大可能是前餓了麽的财務線總監級别。但這些信息也明顯經過加工,抖音 CFO 是在 2022 年才有的職位,根據公開信息,在字節跳動成立抖音集團後,首任 CFO 爲知名投行人士高準,并不是沙拉姐。而 P9 直接向俞永福彙報,也被一些大廠人員認爲中間隔着級别。
" 确實是 4 大(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出來的,可能和俞永福一起開過會 ",一位大廠員工分析道,阿裏收購的業務相比集團核心業務的職級,也有些水分,自己做 IP 後再包裝一下,現在看起來就很厲害的樣子。
而在爲何離職的問題上," 沙拉姐 " 和另一位大 V 連線直播曾坦言,馬雲說的 2 條離職原因都命中了," 錢給的不少,P9 年薪在 300 萬以上,但相比創業直播還是少;另一方面,自己也一直有創業的想法,倒不是受委屈。" 沙拉姐曾這樣介紹自己進入直播行業的原因。
對于 " 産品老曾 " 來講,很多人爆料他是被裁員的 P9。從大廠運轉機制看,P9 數量并不多,轉崗的機會也很多,即便被裁,也更多是主動選擇。" 很多 P9 也是抓住了時代紅利,你看現在火的都是 chatGPT,不太适應主動離開也有可能 ",上述大廠員工說道。
另一位直播 IP,騰訊系的 " 楊老師助你求職晉 " 的離職原因則不詳,從其早期視頻内容看,他确實和羅永浩一起吃過飯。至于在騰訊負責過的兩款過億用戶産品,則始終沒有明确介紹。要說在騰訊 PCG(平台與内容事業群)或者 WX(微信)事業群工作過,參與過很多過億産品的研發和運營,這很正常,畢竟騰訊集團的主要産品,服務用戶幾乎都在幾億。但要說負責,那就很有考究的空間。
線上看個視頻教程就能升職加薪?
對于這些曾經的大廠高 P 來說,向直播行業轉型并沒有那麽容易。
截至 3 月 6 日," 田老師聊互聯網 " 的粉絲數爲 2.5 萬人," 産品老曾 " 的粉絲數爲 9.9 萬," 沙拉姐 " 的粉絲數爲 25.4 萬," 楊老師助你求職晉升 " 的粉絲數僅爲 8000 多。
相比一些網紅動辄幾百萬,上千萬的粉絲數看,這些高 P 的粉絲數,明顯和其在大廠的身份不相稱。畢竟田密在巅峰時期,曾經管理過 4000 人的技術團隊。但在短視頻中,他并沒有教大家怎麽寫代碼,怎麽做業務,而是選擇了話題更具普适性的職場内容。
顯然,相比技術和産品來說,職場并不是其最擅長的領域,即使已經發了幾十條視頻,田密的粉絲數也沒有爆發性增長。
不約而同的是," 産品老曾 " 和沙拉姐、" 楊老師助你求職晉升 " 都選擇的是職場賽道。翻看 " 産品老曾 " 置頂的視頻内容,最火的幾條是 " 想讓老闆加工資,這招屢試不爽 "" 下屬不服我,當衆頂撞我怎麽辦 ",這些視頻的點贊量達到了 3 萬左右,而其他每條視頻正常點贊量在 3000 左右。
從一些社區對 " 産品老曾 " 的内容評論看,有些人認爲老曾還是有點幹貨,起碼不把自己年薪百萬天天挂在嘴邊,而是選擇輸出一些有思考的内容。
不過,這些職場内容也有些局限性,比如 " 産品老曾 " 一條爆款内容,舉例下屬拒絕直屬領導開會的場景,講述聰明的領導應該如何處理。這位下屬以同時段有另外一個會議爲理由,不想參加直屬領導的會議,老曾給出的解法是不要直接強硬要求,而是說我來協調挪開另一個會議時間,言外之意是向下屬展示軟實力,自己有能力 Close 另外會議的領導安排,從而達到 " 不怒而自威 " 的目的。
從 " 産品老曾 " 給出的解決方案看,明顯帶入的角色是自己高于會議參與者兩個級别,所以能管理召開别的會議的領導,因此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并不那麽實用。
而之所以這些高 P 說的内容都有些 " 鏡花水月 ",目前就職大廠的李明就說道," 大廠總監級别以上,很多日常工作就是做 PPT,開不完的會議。業務不一定真行,職場管理肯定都有一手。"
而在短視頻平台上,職場正是公說公有理的内容,都是高管肯定有自己的理解,觀衆自然也有好壞不同的評價。
有人在購買了沙拉姐的年薪百萬簡曆模版後,認爲這水平也就值幾十萬年薪。" 産品老曾 " 售價接近 5000 元的課程,也有很多人私下 200 元轉讓。
一位買過沙拉姐課程的學員告訴 Tech 星球,職場培訓本身就是個偏線下的業務,線下 1 對 1 指點,以及學員之間的交際,都是更重要的一環。" 線上看個教程就都能升職加薪,更适用于保險等偏銷售的行業,因爲這些行業更需要你相信某些精神層面的東西。"
直播 IP 賣課真的賺錢嗎?
盡管粉絲不算多,但相對來說,幾位知識付費博主的直播間人氣還不錯。
3 月 6 日晚上,沙拉姐的直播間人數一直維持在 500 左右場觀,而 " 産品老曾 " 的人氣則在 200 人左右。
在沙拉姐的直播間中,有 24 歲的年輕人連麥,稱自己技術崗的年薪已經 30 萬,請教未來如何轉向技管理崗。沙拉姐在講解的過程中,提及了自己在 2728 歲就做到了 100 萬年薪,而小夥子剛畢業年薪 30 萬也很優秀,接下來介紹了自己的升職管理課。
從抖音櫥窗的銷售量看,沙拉姐售價爲 199 元的求職名企課,銷量爲 1124 份,計算可知抖音單渠道的賣課收入爲 22.3 萬元。相比抖音上那些粉絲千萬的網紅,已經賣出幾千萬、上億元的私董課,大廠高 P 賣課戰績還不算突出。
相比而言,沙拉姐課程的客單價還比較實惠,另一位自稱年薪 300 萬的前大廠高管林晨,她的課程售價 699 元,銷售量爲 150 份," 産品老曾 " 的課程價格更高,主要分爲 3 個檔次:售價爲 1299 元的晉升課,銷量爲 142 份;售價爲 365 元的職場課,銷量爲 144 份;而售價高達 4980 元的特訓營,僅售出 6 份。
從目前看,光在短視頻直播賣課收入,遠遠不能到達高 P 們曾經年薪百萬的收入,預計直播打賞、線下演講、私域賣課能貢獻另一半的收入。當然,更重要的是這些直播 IP 未來的成長空間,能否成爲百萬或者千萬粉絲大 V。
當下看,這些大廠高 P 已經探索到一些流量密碼,比如 " 如何年薪百萬 "," 如何 3 年升管理崗 ",甚至還有 " 用騰訊産品方法論找對象 " 這些劍走偏鋒的内容。但相對抖音上博商等機構打造出來的 IP 來說,還是顯得不夠專業。
以博商打造的大 IP 張琦來看,一個月漲粉 1600 萬,20 億播放量,單場直播賣課 300 萬,迅速出圈成爲火爆的案例。而翻看張琦的履曆來看,畢業後 17 年的企業培訓生涯,沒有任何業務實操經曆,也并沒有在任何企業擔任高管,卻在入局短視頻平台後迅速出圈。
這背後離不開博商團隊打造 IP 的成功範式,通過極緻的内容輸出密度,以及賽馬機制測試爆款内容,打造一個個張琦、李琦或者王琦,不愁流量的好處是可以直接做商業培訓,将變現能力最大化。
而對于 " 産品老曾 " 等大廠高 P 們來說,更懂的是業務和産品,但都普遍選擇職場培訓賽道,放棄了自己最擅長的商業培訓領域,試圖先向流量屈服。而流量又十分難以拿捏,缺乏專業内容機構的加持,大廠高 P 們粉絲均在幾萬、幾十萬之間,難以爆發式增長。
互聯網大廠給高 P 們的榮耀光環,并不能保證他們做 IP 時爆火,學會短視頻流量密碼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但降本增效、人員優化大潮下的大廠,也成了他們難以回去的故地,離職的大廠高 P 還在轉型奮進的路上。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