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經濟觀察報 (ID:eeo-com-cn),作者:王雅潔,題圖來自:AI 生成
1991 年,許恩軍坐在社科院的碩士複試現場,兩腿直哆嗦。
三名導師坐在許恩軍的正對面,讓他有一種被審訊的感覺,讓他害怕的是,三位導師不按抽簽題目提問,交流的過程中,三位導師随時即興追問。
許恩軍本科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大一入學時,他是省高考狀元。許恩軍的本科班級,加上他在内一共 42 個人,最終考上碩士研究生的,不過 5 人。
當年,聽聞他要考研,室友送他兩個字 " 勇士 "。因爲,那個年代的考研,筆試和面試都非常難,許恩軍舉例,當時主觀題較多,既有量的判斷,還有質的判斷。
一晃幾十年過去,再看如今學弟學妹的考研試題,許恩軍感覺和本科入學考試一樣容易。
2024 年 9 月,正是各大高校喜迎新生,密集舉辦開學典禮的開學季。清華大學在開學典禮上公布了一組數據:今年本科生招生 3800 人,碩士研究生卻達到了 9926 人。
以往本科生數量遠多于碩士研究生數量的情況,如此鮮明地倒置了。
這一懸殊的差距不僅存在于清華。2024 年,中國科技大學招本科生 2024 人、研究生(含博士)約 1 萬人;中科院大學招本科生 430 人、碩士研究生超 1 萬人。
9 月 12 日,蘭州大學官方微信消息顯示,2024 年,該校在校研究生(含博士)總量首次超過本科生總量。
經濟觀察報統計了國内 39 所 985 大學(985 工程旨在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大學)的 2024 年研究生以及同年本科生的招生規模、新生入學人數後發現,絕大多數名牌高校存在研究生招生規模或者新生實際入學人數,遠超于本科生的情況。
國内碩士研究生這一群像正在悄然間發生變化。
自 1999 年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以來,國内碩士研究生的數量不斷增加。這一群體在學校、經濟社會中扮演的角色,逐漸調整。
國家教育部(下稱教育部)數據顯示,全國研究生(含博士)招生人數,已經從 1999 年首次大擴招開始的 8.5 萬名,擴充至 2023 年的 130.17 萬名。
經濟觀察報還發現,包括北京郵電大學在内的北京市部分 985、211(211 工程旨在 21 世紀建設 100 所左右的大學和一批重點學科)院校,2023 年的本科生招生人數,相比 2022 年出現了下降。盡管部分高校在北京市的招生計劃有所增加,但整體上,由于北京高考人數的增加,本科及一本率有所下降。
在競聘國内兩家核電研究所的職位敗北後,李冬宇選擇了繼續讀研。
他就讀于國内一所名校,學習核輻射防護專業。該校老師提供的數據顯示,該校 2023 屆本科生簽約就業的人數占比爲 30% 左右,出國留學的占比 10% 左右,除去個别自由職業者,選擇國内升學(繼續讀研)的比例最高。
一名在一所 211 院校任教的教授正在修訂自己所在學院的碩士學科目錄,拟增新學科,響應上級部門提出的高等教育 " 超常規布局要求 ",比如滿足國家科技創新發展方面的重大需求。
現實中,在李冬宇母校的 2023 屆碩士研究生中,最終投身國家科技創新發展事業的并不多,就業于事業單位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國有企業,再其次是黨政機關,繼續讀博的有 2 人,自由職業者 1 人,最終從事專業對口科研工作的,比例不到 5%。
教育培育的初衷,正在與市場需求之間發生着錯配。
研究生首超本科生
2024 年,國内不止一所大學的碩士研究生年度招生規模,首次超過了本科生;也不止一所大學的在校研究生(含博士)總量,早已超過本科生。
上述現象普遍存在于 985、211 院校中。
以 985 院校蘭州大學爲例,2019 年,該校的研究生(含博士)年度招生人數,就已經超過了本科生。
再以 211 院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爲例,今年 9 月開學典禮上,該校公布的新生數據顯示,本科生數量 4943 人,研究生(含博士 120 餘人)數量 5568 人。
從在校學生數量來看,包括清華、北大、浙大、複旦等在内的名校,研究生(含博士)在校數量都超過了本科生。浙江工業大學 2024 級 9 月的新生大數據顯示,這所雙非高校(非 985、211)研究生(含博士)招生人數也首次超過了本科生," 研本比 " 首超 1:1。
中科院大學的在校研究生(含博士)數量已經達到了本科生的 37 倍,碩士研究生數量達到本科生的近 20 倍。當然,這和中科院大學本身本科生數量較少(不到 2000 人)有關。
表 1:39 家 985 大學 2024 年研究生(含博)和本科生的招生規模 / 新生入學人數(注: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超過本科生招生規模的高校已被标紅)
(來源:經濟觀察報統計。此數據爲不完全統計,各大高校最終入學新生人數,以教育部、各大高校官網最終公布數據爲準)
從畢業生情況來看,2023 年,北京地區研究生(含博士)畢業人數就已首次超過本科畢業生。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發布的《2022 — 2023 學年度北京教育事業發展統計概況》顯示,2023 年,北京高校全日制畢業生數量約爲 29.6 萬人,其中研究生(含博士)有 16.08 萬人,多出本科生近 2.5 萬人。
在北京市教育委員會 2024 年 3 月公開的數據中,這一差值增長到 2.9 萬人。
雖然在上述經濟觀察報統計的高校中,有多所高校出現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高于本科生的情況,但是在全國範圍内,研究生(含博士)招生總量依舊低于本科生。
教育部數據顯示,2023 年,全國普通本科招生 478.16 萬人,比上年增長 2.19%。全國研究生(含博士)招生 130.17 萬人,比上年增長 4.76%。
2022 年,全國普通本科招生 467.94 萬人,比上年增長 5.25%,研究生(含博士)招生 124.25 萬人,比上年增長 5.61%。
爲何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在擴大?
蘭州大學微信公号文章表示,随着社會和經濟不斷發展,市場對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在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人渴望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在校研究生(含博士)數量的擴大、培養力度的強化以及培養質量的提升,是新時代發展的需要。
基于此,該校近三年新增了材料與化工、能源動力、生物安全等博士點、碩士點。
幾年過去,随着擴招浪潮進入高校的碩士研究生們,去向幾何?
" 錯配 " 的研究生
王冉正在幼兒園帶着小朋友們唱跳 " 你笑起來真好看 "。她畢業于北京的一所 211 院校,本科、碩士學習的都是天線專業。
本科畢業時,她找過一輪工作。當時她給一家知名通信民企投過簡曆。一名在該民企工作的師姐告訴他,由于經濟環境影響和企業自身發展原因,該企業的研發崗位招聘指标縮水了 30% 以上,薪酬待遇也降低了。最終,王冉未能入圍。
那一年是 2020 年,王冉思慮再三,選擇了繼續讀研,想着緩沖幾年興許好一點。碩士畢業後,王冉再次給這家民企投簡曆,還是未能如願,最終經朋友介紹,進入了一家私立幼兒園工作。
馬小鵬正在出差途中。在飛機起飛前,他抓緊時間拟定新的學習計劃和培訓策劃。這份需要四處奔波的工作,給他帶來了不錯的報酬。
投身培訓行業之前,馬小鵬在北京大學本碩連讀學習藥學專業,和制備藥物、質量控制評價、合理用藥研究、藥品生産檢驗研究等比起來,馬小鵬覺得,教培的工作費些體力,但沒那麽費腦子。而且,不用經過較長周期的學習研究和實踐,就能快速上手,獲得經濟回報。
在他畢業時,有幾個同班同學和他類似,告别了專業對口的工作,廣撒網投簡曆。他和同學最青睐的,是大廠、管培、金融這三個行業。他覺得,如果進不去這三個行業,那麽選擇新能源行業也不錯。
經濟觀察報查詢《研究生教育研究》雜志 2020 年第 5 期《我國碩士研究生畢業去向及趨勢研究——基于教育部直屬高校 2014 — 2018 年數據的分析》一文後了解到,該文根據教育部直屬高校 2014 — 2018 年的數據分析,碩士研究生的就業率較高,而深造率相對較低。
大多數碩士研究生選擇直接就業,尤其是流向企業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事業單位,最後是學術性單位。在學術性單位就業的比例并不高。2018 年,大部分院校碩士畢業生在學術性單位就業的比例低于 7%,這表明大多數碩士研究生的就業趨向是非學術性的市場。
智聯招聘公布的《2024 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2024 屆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将達到 1179 萬人,再次刷新曆史紀錄。
報告指出,在研究生擴招趨勢下,應屆生深造比例有所升高,但雙一流院校畢業生的深造意願最強,而專升本趨勢有所減弱。同時,畢業生在就業偏好上繼續求穩,希望在國企工作的應屆生比例連續五年上升,達到 48%。
碩士研究生跨專業就業,就業未體現 " 研究 " 特點,反而趨向非學術市場," 就業錯配 " 因何而起?
擴招的邏輯
" 普及化、專業化、應用化,爲國家創新戰略打下基礎,爲中國經濟發展添磚加瓦。"
這是上述 211 院校教授在參加一次有關部門的閉門教育會議時,記錄下的碩士研究生招生擴招目标。
那次會議達成了一項共識,未來的碩士研究生教育發展定位會更多偏向研究、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所。随着專業學位的發展,碩士研究生教育還應更注重實踐應用,讓學生更多走向一線工作崗位。比較來看,過往的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教育更強調理論研究。從這一點上來說,部分專業學位的招生對象更傾向來自相關領域,并擁有專業技能的在職人員。
一名 211 院校招生辦工作人員對經濟觀察報表示,以他所在的學校爲例,碩士研究生的就業趨向正在發生改變,逐漸從學術型機構流向了非學術型單位。
教育部在《2024 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中明确了對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宏觀管理職責,包括制定招生政策、發布年度招生考試公告、部署全國招生工作等。教育部還指出,到 " 十四五 " 規劃末期,将擴大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至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并大幅增加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數量。
據此要求,該學校已經連續幾年推進碩士研究生擴招。不過,對于擴招的具體目标、人數要求、專業要求,該招生辦人士表示,内部文件不便透露。
上述 211 院校教授分析,近幾年來,中國的碩士研究生教育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的碩士研究生埋頭搞研究,看重學術型人才的身份。随着工業等領域發展,應用型高層次人才的市場需求明顯增加,所以,碩士研究生教育開始更多偏向于培養應用型人才。
不過,近兩年,在部分院校出現了專業培養過剩的情況。
上述 211 院校教授舉例,有高校的公共管理和市場營銷等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生數量激增,但市場對這些專業人才需求并沒那麽高,反映出教育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的錯配。
另一名 985 院校的經濟學教授,在和該校招生辦負責人交談時認爲,研究生擴招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旨在培養更多高層次人才以支持國家的科技創新和産業發展。在新一輪産業升級和社會發展需求下,優化碩士研究生培養結構顯得尤爲重要。
該經濟學教授舉例,比如專碩和專博的擴招是爲了适應社會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在理、工、農、醫領域以及新興交叉學科。這種調整旨在解決學術型人才過剩而實踐型人才短缺的問題,同時也是對産業人才需求的積極回應。
在 2020 年 5 月 25 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就曾提到擴大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要求同比增加 18.9 萬人,并将普通高校專升本規模同比增加 32.2 萬人,作爲 " 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十大專項行動 " 之一。
教育部表示,擴招是疏導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的 " 應時 " 之策,但同時也是 " 謀遠 " 之策,旨在滿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人才需求。
一名教育界人士表示,下一步,擴大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是必然趨勢。他認爲,當業内談論碩士研究生教育規模時,大家往往隻關注總數的增加。對比國際指标來看,中國的千人注冊研究生數(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研究生教育普及程度的指标),遠低于英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家。這些國家,每千人中有 10 個以上的研究生(含博士),而中國隻有 2.4 個。
種種規劃之下,下一步碩士研究生擴招的思路依舊不會改變。
招生往事
上述 211 院校教授回想起自己剛考入大學時,碩士研究生的高等教育還處于精英化階段,那時候的毛入學率(在高等教育階段,不分年齡的碩士研究生在校學生總數占國家規定的學齡人口總數的比例)不到 15%。
教育部官方數據顯示,2023 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 60.2%,提前完成了 " 十四五 " 規劃中提出的目标。這一增長率比上年提高了 0.6 個百分點。
1999 年,全國高等教育第一次開啓擴招。
彼時,國資國企改革催生了大批下崗工人,國内的就業形勢變得愈加嚴峻。在這樣的背景下,擴招政策被提出并實施,旨在通過擴大高等教育規模來緩解這些壓力。
1998 年 11 月,經濟學家湯敏向中央提交了《關于啓動中國經濟有效途徑——擴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議書,提出了包括緩解就業壓力在内的五點擴招理由,這些建議被中央采納。
随後,中央制定了以 " 拉動内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 " 爲目标的擴招計劃。
1999 年 6 月,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達到 42%,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的就業壓力,同時也促進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大衆化進程。
在這一輪大擴招之前,中國的碩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相對嚴格。上述教授表示,在 1999 年之前,中國的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相對較小,每年招生人數有限,如果用關鍵詞來形容當時的碩士研究生教育,那就是 " 精英化 "。
在他的記憶中,當年考研面臨着 " 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壓力 ",考研的難度和挑戰主要來自名額的稀缺性、考試的高競争性。這要求當年的考生在學術和心理層面都要有非常出色的表現。
在選拔标準上,1999 年之前的碩士研究生選拔過程較爲嚴格,通常要求考生具備較高的學術水平和研究潛力。考生需要通過全國統一的研究生入學考試,考試内容包括政治、外語、專業課等。
上述教授在當年考研時,報考條件限制較多,比如對考生的工作經驗、年齡都有限制;招生類型相對單一,在 1999 年之前碩士研究生招生類型主要是學術型研究生,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很少。
該教授當年所考的科目包括政治、外語、業務課一和業務課二,考試内容相對固定,比較側重理論知識的考查。在初試和複試的過程中,初試主要測試學生的理論知識,複試則更側重于評估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研究潛力。
在該教授的同班同學中,有極少數通過推薦免試通道入學,能走推免通道的,都是非常優秀、非常突出的本科生。
而且,在 1999 年高校擴招之前,招生單位的自主權相對較小,招生計劃、考試科目和内容等大多由教育部門統一規定。
經濟觀察報查詢曆史數據後發現,在 1999 年高校擴招之前,碩士研究生招生名額相對較少,競争較爲激烈。1998 年,全國研究生(含博士)招生計劃僅爲 5.8 萬人,而報考人數達到了 27.4 萬人;1997 年全國研究生(含博士)招生計劃爲 5.1 萬人,報考人數爲 24.2 萬人;1996 年,全國研究生(含博士)招生計劃爲 4.7 萬人,報考人數爲 20.4 萬人。
上述三年的招生規模,在 1999 年迎來轉折點。
1999 年,高校開始擴招,全國研究生(含博士)招生計劃擴充至 8.5 萬名。
此後的每一年,報名人數都保持增長,招生規模亦不斷擴大。
表 2:2009 年至 2023 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增幅
他山之石,來時之路
上述 211 高校教授曾去德國交流學習,在德國,他看到了德國碩士研究生招生的特别之處。
德國的教育質量廣受國際認可,對學生的學術能力和學習态度有較高要求。德國學制較短,本科三年制,碩士兩年制,可以盡早畢業踏入社會,投入工作。
在碩士研究生招生環節,德國甚爲嚴格。其将高等教育體系區分爲一般資格标準和額外入學要求,一般資格标準由德國法律制定,無論選擇什麽項目,每個潛在的碩士生都需要滿足這些标準。其中包括獲得第一個學術學位(本科)、英語或德語語言證書,以及簽證或居留證(如适用)。而額外的入學要求則由各大學獨立制定,并因專業而異,可能包括實際工作經驗、最低 GPA(Grade Point Average,平均學分績點,是一種衡量學生學術表現的重要指标)等。
德國大學通常隻根據申請人的書面申請來做出選擇,幾乎沒有入學考試或個人面試。然而,一些高要求的大學,如慕尼黑工業大學(TUM),某些碩士項目的申請人可能會參加個人面試,也可能通過電話進行面試。在藝術、戲劇、音樂或體育等項目中,申請人通常要親自到場,在選拔委員會面前交出作品集、表演、演奏音樂或通過體育測試。
在教育思路上,和中國類似,德國的碩士研究生教育不僅注重學術研究,也非常重視應用型實踐能力培養,使得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具有很高競争力。
但是,不同類型的教育思路,因學校類型有所區分,并不是每一所學校都偏向應用型。比如,德國的大學通常提供更偏向學術研究的碩士課程,而應用科學大學則更側重于實踐和應用型教育。部分應用科學大學提供雙元制碩士課程。這種模式下,學生在學習期間會與企業簽訂合同,學習内容更貼合企業的實際需求,學生畢業後往往能夠直接進入企業工作。
上述教育界人士希望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目标是,通過優化調整碩士研究生規模和結構,更好地适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逐步改革招生計劃管理、考試招生制度、培養模式,提升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在培養路徑上,該人士認爲,應加強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的知識創新能力培養,以大團隊、大平台、大項目支撐高質量碩士研究生培養。同時加強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
上述 211 院校教授認爲,近年來,中國碩士研究生教育規模持續擴大,從總量和累積的角度來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意味着,中國的碩士研究生教育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才能滿足國家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許恩軍、馬小鵬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