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窄播,作者 | 王露,編輯 | 張娅
樹木有了一個新身份,「人類的擁抱對象」。
王茄是一名黏土泥塑創作者,她大部分時間都在家裏創作,出門的時間就會在小區遛彎兒,再抱抱小區樓下的一棵樹。
「輕松、愉悅、安慰、能量」,是王茄對抱樹感受的描繪。在她看來,那棵樹很特别,粗壯、開闊,像是曆經了風風雨雨後駐足在北京地界上看着人來人往的老者。她抱上去,閉上雙眼,就會不自覺地微笑。
如王茄這樣的年輕人,正在把抱樹作爲一種新型心理按摩方式。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在網絡上分享⌈抱樹⌋的個人故事。截至目前統計,小紅書話題 # 抱樹有 931.6 萬浏覽,# 抱樹治愈了我有 251.2 萬浏覽;抖音話題 # 抱樹有 1611.2 萬次播放。
對于這些年輕人來說,相對于其他戶外活動,樹可以說是一種置身于⌈附近⌋的自然,随時随地都可以接觸。而相比于觀看,擁抱是一種感官觸覺,需要更加主動地融入,也就帶來了更大的療愈價值。這是一種個性化、獨一無二、雙向反饋的「自然關系」。
世界大賽
「抱樹」,早在 20 世紀 70 年代的印度就成爲一種公衆對自然環境保護的象征性運動。
這個起源于亞洲的活動後來在歐洲逐漸盛行,尤其是北歐。從 2016 年開始,芬蘭就把 8 月的最後一周定爲「擁抱樹木周」,以表達芬蘭人對樹的崇敬與愛意。
從 2020 年開始舉辦的「世界抱樹錦标賽」将抱樹推向全球。這個比賽由荷蘭哈利普(HaliPuu )森林擁有者雷卡裏奧(Raekallio)一家發起。當時正值新冠疫情期間,他們想讓大家通過擁抱森林和樹木振作起來,「不能抱人,那就抱抱樹吧!」
哈利普森林位于芬蘭最北端的拉普蘭(Lapland),靠近著名的滑雪區列維(Levi)。由于疫情影響,第一屆的線下選手加上攝影師、評委和其他工作人員不過 30 來人。不過當時據組織者稱,全球超過 12000 名觀衆通過 Periscope 和 Instagram 現場觀看了此次活動。
評委之一勞拉 · 萊帕耶爾維(Laura Lepp ä j ä rvi)這樣描述當時的場景,「在森林裏度過的那個下午,有一種莫名其妙的魔力。在場的每個人眼中都閃爍着真誠的溫暖,空氣中彌漫着輕盈和美好的感覺。森林在我們周圍深呼吸,感激地接受每一個擁抱。自然、歡樂、咖啡和志同道合的人,如果有什麽可以幫助緩解疫情帶來的焦慮,那就是它了。」
截至今年,芬蘭哈利普森林⌈世界抱樹錦标賽⌋已連續舉辦四屆。
比賽分三個類别:一個是「速度擁抱」,參賽者要在規定時間内擁抱盡可能多的樹,每棵擁抱時間不少于 5 秒鍾,抱樹最多者勝;第二個項目是「愛的奉獻」,參賽者挑選一棵自己最喜歡的一棵樹,在一分鍾時間内極盡深情之能事,擁抱它;還有一個項目是「自由式」,參賽者發揮創意,用任何能想到的方式擁抱大樹。
不能線下去參加的選手,還可以在線上報名參與「虛拟抱樹世界錦标賽」。具體的方式是,參賽者擁抱自己最喜歡的一棵樹,使用标簽 #TreeHugging 和 #HaliPuu 在 Instagram 或 Facebook 上發布照片,并描述爲什麽喜歡這顆樹。
意大利人斯蒂凡尼• D(Stefania · D)蟬聯兩屆世界抱樹冠軍,在第一屆自由式比賽中,她雙手合十,向樹木鞠躬後擁抱了它。
線下和線上比賽的最終獲勝者都會被授予「抱樹世界冠軍」的榮譽稱号,并獲得定價 98 歐元的「北極繭」體驗。在這項私人化體驗中,他們可以躺在吊床上搖晃,蓋着厚厚的被子,看着樹梢、白雪和廣闊的北極天空發呆、睡覺。
哈利普森林還設立了官方網站 HaliPuu.com,讓世界各地的人可以在哈利普森林認養一棵樹。
雷卡裏奧家族成員瑞塔 · 雷卡裏奧 - 溫德林克(Riitta Raekallio-Wunderink)是哈利普森林的首席執行官。在她看來,「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的是,與自然建立聯系,在樹木與森林之中找到平衡。不管是領養樹木、抱樹還是北極繭,我們都充當着自然與人之間的連接器,希望幫助每個人找到體驗樹木的理想方式。」
國内流行
随着該賽事影響力的擴大,2022 年,蘇格蘭也和哈利普森林聯合開啓了抱樹比賽。哈利普森林還成立了「世界抱樹協會」,緻力于聯合全球地方組織,在世界各地社區開展抱樹活動。
國内的首個抱樹集體活動出現在 2022 年。小紅書旅行博主 @大理鹿先生籌辦了「2022 大理第一屆抱樹錦标賽」。他在自我介紹中寫道:「2020 年從深圳裸辭,開始環遊中國,直到 2021 年旅居大理。」
這次的比賽地位于雲南蒼山,那天下着雨,仍有 50 多人參加。流程參照北歐哈利普的抱樹賽制,分爲速度、深情、創意三項。
不過,在實際比賽過程中,規則随時都在調整。例如,在速度抱中,哈利普賽制要求抱樹時長需要超過 5 秒,但在這次比賽中,因爲評委計時困難,就放棄了時間限制,隻要選手雙手抱住了樹,就算一棵。最終獲勝的選手抱了 57 棵樹。
當抱樹爲更多年輕人所關注,也就有了組織方,比如「一起抱樹吧」。
「一起抱樹吧」組織的上海抱樹活動
今年 3 月 5 日,「一起抱樹吧」完成了抱樹比賽的首場内測活動,确定了具體的比賽流程和規則。「一起抱樹吧」發起人沙沙在一場播客中透露,在每場活動開始前,他們會選擇合适的場所和樹木,場地的安全、樹的種類、樹上是否有蟲都會成爲考量的要素。
「一起抱樹吧」如今已舉辦 7 場免費活動,微信社群内有 240 人,還和「BottleDream」、「bie 别的」、「遊俠客」、「北京技術科學出版社」共同開展過聯名活動。
在活動流程上,「一起抱樹吧」參考哈利普賽制,形成了一套較爲完整的活動組織工具包。不過,這套工具包是包容開放的,賽制并沒有固定下來,每場活動的賽制以⌈好玩⌋爲導向,怎麽好玩怎麽來。八段錦、手碟、冥想、即興喜劇等,都可以融入進整體的活動議程。正如沙沙所說,「我們不是爲了療愈,就是個玩兒」。
規模組織抱樹活動的另一邊,是越來越多的個體抱樹行動。
從今年 5 月開始,@大金啊 每天抱一棵樹,做成了一支「抱樹紀錄片」;一次微醺後的偶然抱樹,讓 @其實是奇 感受到了久違的放松,「短暫的幾秒鍾裏,好像由樹替我釋放了很多負重」;@小愛同學我在 在離職前的第 38 天,擁抱了小區裏的一棵大樹,「就算大廠不接納我,我也可以到自然中去,樹木、陽光、流水、風,都會無聲地包容我。」
從心理學到玄學
「一起抱樹吧」在看似無厘頭的抱樹玩耍中找到了意義。它在微信公衆号的自我介紹中寫道,「抱樹是一種生命間的鏈接,是和确定感的鏈接。」
從各位「抱樹者」的故事分享中,可以總結出這種确定感包括了三個維度。
一是人與樹之間的鏈接。在一些愛好者看來,樹的擁抱與衆不同,堅實、安靜、穩固、踏實。這份擁抱無聲地傳遞溫度,構築了一份傾聽自我心聲的私人空間。「抱樹,就像是在擁抱另一個自己」是衆多抱樹者的共同反饋。
中醫和易經愛好者清旭參加過第二屆雲南抱樹比賽活動。在他看來,在中醫或易經傳統思維裏,樹屬木,具有生發的能量,是大自然中最有生命力的一類,人去到大山裏感到神清氣爽,就是樹木的力量,這和去到工廠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另外,「巧樹難爲無米之炊」,樹能觸動人的就是人本身就具有的,也就是人跟樹接觸的這一刻就相互有了感應,或者說同頻震動。
小紅書博主 @迷途馬蹄蓮也從抱樹的那一刻看到了「自我接納」。她描述道,在抱樹的過程中,樹充當了自我覺察的媒介,這不僅是人單方面的從樹上獲取能量,而是樹和人的雙向互動。因爲「擁抱意味着要張開手臂,張開手臂代表着我全然的信任對方和這個環境,這也是一種挑戰。可以說,主動擁抱的前提是足夠愛自己。」
二是人與土地之間的鏈接。不少愛好者認爲,樹是一個駐紮于土地的「生命網絡」,勾連着土地上的衆多生命。也因爲擁抱這一動作,人和土地的各種連接正在悄然發生。
正如博主 @阿薩姆 在小紅書上描述的抱樹故事:當她在林芝抱着桃花樹時,感覺自己也在抱着所有長在這個位置的一切元素。她在抱着吹入雅魯藏布江的印度洋暖流,抱着把桃花種子帶到這裏的風或者小動物,也抱着因耕地規劃而想把它鏟除掉的人。
也有些人在抱樹的那一刻什麽也沒想,隻是單純地感受着,觸覺、味覺、聽覺都慢慢地被打開了。樹皮的紋路與氣味、樹葉的響動、呼吸與心跳聲、過往的路人與車流,這是一份平時不會去注意與觸碰到的城市脈絡。
《生态心理學》一書将這個現象命名爲「擴大現實感的沖擊」,當我們突然醒悟到現實世界其實遠大于甚至迥異于我們原本所熟知的範圍時,這個沖擊便在我們整個身心系統裏回蕩,心理邊界、固有盲點、情感束縛、時空感受都會發生動搖。
三是人與人之間的鏈接。
在「一起抱樹吧」圍繞樹的「自然 + 社交」活動中,職業、性别或年齡等社會标簽被忽略,i 人 e 人都有了自由發揮的空間。在抱樹活動結束末尾,大家還會互送禮物。
「一起抱樹吧」認爲,在「抱樹」活動中,沒有參與者,隻有快樂共創人。這份共創也模糊了組織者和參與者之間的區隔界限。
不少參與者在「一起抱樹吧」公衆号的活動總結中,分享了自己喜歡抱樹活動的原因,「非商業性,幼稚無厘頭的玩法,以及天氣和活動氛圍都很好」是共同的因素。「一起抱樹吧」的線上社群也成爲了一個泛知識興趣型的「樹吧」,群友在群内分享世界各地的樹,以及有趣的植物行爲與自然體驗。
在确定感之外,抱樹也延申出了一些「不确定」的玄學。
在一些個人分享的抱樹故事中,樹開始有了人格,不同的樹有不同的性格和好惡。一些好運和壞運似乎冥冥之中是大樹在暗中作用,能量獲取、能量反噬、能量治療等一系列的詞彙給抱樹這一行爲披上一層神秘面紗。
明星李晟在小紅書和網友們交流——關于「抱樹是否要征得樹的同意」
一篇小紅書帖子「怎樣抱樹不被樹讨厭」就以一種⌈魔幻現實主義科普⌋的特色風格爆火,點贊量 7.1 萬。
在這篇筆記中,博主 @藍也 表示,在抱樹之前,先要知道這棵樹願不願意被抱。從哪幾方面知道呢,首先雙手放上去要先禮貌問好,說明來意,再抱住感受一下是否舒服,如果不舒服就可以再找其他的樹。獲得許可後,不能隻是單方面獲取幫助,還要問問樹是否需要幫助。
「很喜歡這種魔幻現實主義科普,很符合我的精神狀态」,帖子之下,這條評論獲贊 3.4 萬,排位第一。
這種精神狀态介于現實與魔幻、正常與發瘋、一本正經與莫名其妙之間,網友借助反差幽默與一點玄學,在⌈哈哈哈哈⌋的迷因符号中達成了情緒共鳴。
就這樣,抱樹這一行動落入到⌈當代網友精神狀态大賞⌋的狂歡譜系中,如同「芒果核刷絨毛」一樣,在短暫的熱潮中完成了情緒價值供給的網絡表演。
泛療愈
網上的戲谑背後,「抱樹」熱潮更是像一顆種子,還處在萌芽的過程中。這份萌芽是自然觀察、體驗和療愈的開始。
和抱樹一起興起的「抱樹療法」概念,也從某種程度上提升了大家對植物療愈的認知度。
⌈ TA 徒自然⌋是一家将山野徒步和自然教育相結合的深圳戶外組織。今年 8 月,⌈ TA 徒自然⌋也将抱樹納入了戶外路線行程。
區别于硬核戶外追求的速度、激情和挑戰,抱樹代表了一種身心沉浸式的戶外深度體驗方向。⌈ TA 徒自然⌋的核心項目是⌈山野療愈計劃⌋,抱樹和冥想、自然科普、手工創作體驗等環節一起,将單純的徒步變成了感官互動的遊戲式慢行。
「TA 徒自然」的「山野療愈計劃」
貝爾既是⌈ TA 徒自然⌋的戶外領隊,也是自然教育機構講師、森林療愈體驗師。她對《窄播》表示,戶外圈的大多數參與者一剛開始隻是想去走路,并不想去觀察,但經過引導和他人帶動,會慢慢進入到對周圍環境的觀察狀态。抱樹就是其中一個很好的途徑,因爲樹提供了一個豐富的内容體驗場景。
關系鏈接的那一刻,療愈也就慢慢發生了。
自叢 OWNWOODS 植物店的主理人李成從綠植的角度也诠釋了這種在「自然關系」中展開的療愈,他在小紅書上擁有 12.7 萬粉絲,除分享綠植的種植經驗外,他還經常分享植物的療愈故事。
他對我們表示,許多人都是在精神萎靡、遭受打擊的狀态才愛上了植物,原因是發現植物能夠療愈自己。「沒有和植物建立起精神鏈接的關系,隻想将養植物發展爲愛好的人一般很難堅持下來。」
和抱樹、養植物相似,這兩年關注度越來越高的冥想、瑜伽、睡眠館、音療、旅修、香氛等,背後都是療愈經濟的影子。
據全球健康研究所發布的報告預測,全球療愈經濟将以每年約 10% 的速度增長,到 2025 年,療愈經濟的市場規模将達到 7 萬億美元。而新冠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理解和體驗療愈經濟的方式,療愈消費的初衷可能将從逃避現實轉向自我保護、自我照料和心理健康。
另一個重要的改變是,療愈在不知不覺中已和「遠方」脫鈎,成爲一種行動日常。
從空間來看,城市裏的公園、草地和馬路都有了漫行的深度體驗,如爆火的 Citywalk;從生活方式來看,吃穿住行都在向「悅己」的方向進行消費升級,品牌爲商品和服務紛紛注入情緒價值。「抱樹」體現出來的共性趨勢是,「感官感受」與「關系鏈接」成爲了療愈經濟中愈發凸顯的價值錨點。
但盡管療愈逐漸泛化,也并不代表着可以發展出一套标準化的、規模化的商業模式。療愈始終是個性化的、不确定的,誰也不知道哪種方式就突然療愈了自己。在「療法」的嚴肅和「玩法」的輕松娛樂之間,每個人都在遊移變動,刻畫自己的療愈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