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 1 月 12 日電 ( 薛宇飛 ) 進入 2023 年,中國經濟如何開局,宏觀政策如何發力,是近段時間市場關注的熱點。11 日,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線上出席了 "2023 中國房地産年度趨勢論壇暨 CIHAF 第二十三屆中國住交會 ",他在論壇上表示,消費、房地産、平台經濟、民營經濟四個問題既是 2023 年經濟增長能否重回合理區間的關鍵點,也是保持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他首先分析了推動居民消費穩定增長的措施。楊偉民稱,從 2001-2020 年政府消費比重與居民消費比重的變化看,20 年來,政府消費比重提高了 4.5 個百分點,居民消費比重降低了 4.5 個百分點。從城市與鄉村消費力看,城市居民消費力持續下降。同時,自 2021 年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也逐月下滑。" 我們提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共同富裕等目标,這些目标最終要看居民消費是否能實現增長。也不能籠統地講最終消費增加多少,要區分政府消費與居民消費。" 他說。
他稱,無論長期還是短期,居民消費都是需求端影響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而當前的需求下降主要是居民消費收縮。因此,要切實把恢複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具體方式上,中國過去實行的是以擴大投資為主的擴大内需政策,并不是以擴大居民消費為主的,下一步,應當逐步轉變到以擴大居民消費為主的擴大内需政策。
楊偉民表示,消費的背後是分配,需要推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實行給居民減輕信貸負擔的貨币金融政策,比如,降低個人信貸成本,降低居民新購住宅的融資成本,也就是降低房貸利率。同時,要考慮降低存量房貸成本,對受困群體延長房貸還款期。過去,主要是給企業推行減稅降費的政策,接下來,也要給居民端減稅降費,對受困群體進行一定的轉移支付。改革對某些商品的限購政策,讓市場決定消費什麼、消費多少,讓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減少限購産品的數量。
他稱,加快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是非常重要的,但提了很多年,實際進展并不是特别理想。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可以提高全社會總的勞動量,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内容,會增加生産要素的供給。
" 我們大概有 3 億左右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後,可以提高這 3 億人一生的總收入,但如果沒有市民化,他們可能在城市工作二十年後就又回到農村,收入會大幅度減少。擴大一生的總收入,肯定能擴大一生總消費,這是擴大居民消費長遠的、重大的戰略性舉措,應該加快推進。" 楊偉民認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主要受兩個制度的制約,一個身份證制度,依靠改革戶籍制度恐怕不會有好的效果,建議身份證按常住地住址登記,不再按照戶口所在地住址登記,這樣很多人就成了城市人口,與戶籍沒有了關系。二是住房制度。住房制度決定發展模式,比如,目前推行的隻面向本市戶籍人口購房的制度性安排,該制度安排是不适應當前城鎮化趨勢的,需要進行改變。
就房地産業發展而言,楊偉民認為,當前房地産開發投資與銷售均大幅下滑,到目前為止,出台的改善政策還沒有起到促進房地産需求恢複的效果。由于房地産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大、關聯性高,房地産業是 2023 年經濟增長保持合理區間的關鍵點。
他指出,長期以來,房地産企業、金融機構、地方政府三者相互支撐,依靠三角循環拉動了經濟增長。随着人口增長放緩、城鄉與區域分布改變,加上房地産企業、金融機構、地方政府的風險敞口增多,過去的增長格局與發展模式需要變革。同時,要改革的,還包括前述的住房制度。
他接着分析,重建住房制度與重塑房地産發展模式,需要分析房地産業的發展趨勢,其中一個趨勢就是居民住宅是否達到了峰值。目前看,中國的住宅存在農村、中小城市過剩,特大、超大城市供給不足的問題,從區域看,則是中西部和北方的某些區域可能過剩,東部和南方某些區域供給可能不足。中國人口基數非常大,有 3 億左右的農業轉移人口,他覺得,住宅的供需峰值可能還沒有到。
楊偉民表示,就住宅而言,未來不會像過去那樣高速增長,但也不會不增長,因此,現在還不能把房地産業當中的住宅産業按照達到峰值的産業那樣進行規劃。中國需要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他說:" 新的住房制度必須面向所有租房和購房人口,比如,既要面向現有的城鎮戶籍人口,也要面向 3 億左右的流動人口,解決這些人口的住有所居的問題。"
據悉,以 " 相信的力量:進化及重構 " 為主題的 "2023 中國房地産年度趨勢論壇暨 CIHAF 第二十三屆中國住交會 "1 月 11 日在北京舉行,其由中國房地産報、中國城市與區域治理研究院主辦,主要探讨新發展格局下房地産行業高質量發展之道及行業發展新模式。 (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系本文作者薛宇飛:[email protected] ) ( 中新經緯 APP )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羅琨
作者:付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