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手機市場需求還在低谷等待反彈,過去數年,伴随手機出海而興起的海外建廠熱暫告段落,産業鏈重構從轟轟烈烈走向暗流湧動。
據第一财經記者了解,海外市場需求較疲軟等因素影響下,國内仍有手機廠商在考慮海外建設産能,但變得更爲謹慎。中國機電産品進出口商會總監兼新聞發言人高士旺向記者表示,随着近年來手機制造業向外遷移,中國國内手機産能的全球占比已經下降到 60% 左右。
目前看,全球手機生産版圖已形成以中國爲中心、以印度和越南爲海外兩大生産基地,且在孟加拉、土耳其等多地 " 開花 " 的格局。
中國最終能留住多少手機制造産能?考慮到中國以及印度、越南等地制造業的效率、本土市場規模,高士旺對記者表示,未來中國手機制造占比可能進一步下滑,但最終有望留住五成左右的全球制造能力。
大廠重布産能
2015 年前後,國内手機廠商完成智能化轉型,國内市場的增速則迅速見頂,廠商将目光轉向海外。
這一年,小米在印度開設第一家工廠,OPPO 在印度尼西亞收購的一座電子廠投産,2016 年,vivo 在印尼也有了一座工廠。" 很多廠商是從收購當地工廠開始,逐漸走向自建工廠。" 一名熟悉手機出海的業内人士告訴記者。
第一财經記者據公開資料梳理,小米、OPPO、vivo 的海外産能均将重心放在印度。其中,vivo 印度工廠年産能達 6000 萬部。2019 年,OPPO 有計劃在印度工廠月産能 400 萬部的基礎上,2020 年将月産能翻一番,即年産能 9000 多萬部。小米則在印度有 7 座工廠,分别與富士康、偉創力和 Hipad 合作建設,以 2021 年小米印度出貨量 4040 萬部、當地銷售 99% 的手機是當地生産計算,小米印度工廠年産能可達 4000 萬台。
印度之外,小米、vivo、OPPO 海外建廠地有相當的重合,三家在印尼、孟加拉都有工廠,OPPO 和 vivo 在土耳其設廠,vivo 還有巴基斯坦、埃及工廠,小米去年在越南通過光弘科技的工廠生産手機,記者從相關人士了解到,相關工廠已轉向生産其他智能終端産品。
國内手機廠商在印度之外的其他生産地産能相對較低。vivo 全球産能約 2 億部,不計入印尼、埃及工廠産能,其海外産能可有 7200 萬部,占比約 36%。記者此前從接近 OPPO 的人士了解到,其海外産能占比也在三成以上,與 vivo 相近。2022 年,小米發言人則稱,小米有全球化布局供應鏈,但最重要的一直是國内供應鏈。
另外兩大手機廠商是蘋果和三星, 2022 年出貨量分别爲 2.264 億台、2.609 億台,兩家國際化走得較早,也早早考慮全球化産能布局。
蘋果如今依賴中國産業鏈便是産能轉移的結果,蘋果 2012 年公布的 156 家主要供應商名單中,中國企業 8 家,2020 年中國供應商上升至 96 家。富士康位于鄭州的工廠已是蘋果手機主要生産基地。據市場研究機構 Counterpoint 數據,2022 年,蘋果手機的生産組裝中,中國市場份額爲 96%。另一個主要手機制造基地是印度,但産量還不大,2022 年印度産 iPhone 僅占其全球産能 4%,今年或升至 7%。
三星則于 2014 年前後逐漸退出中國市場,并将中國産能轉移至海外。" 當年中國這類企業基本沒有到越南設廠的動作,但三星當時義無反顧撤退并進入越南。" 中印越電子(手機)企業協會秘書長楊述成告訴記者,如今三星越南産能占其總産能約一半。
兩種不同邏輯
手機廠商布局全球産能邏輯并不完全一樣。
中國廠商海外建廠目前還是以供給本地市場爲主,更早國際化的三星和蘋果将供應鏈布局至中國并物色其他生産基地,則同時考慮打通貿易通路并尋找全球新機會。
記者據 Canalys、Counterpoint 數據統計,小米、OPPO、vivo 去年全球出貨量分别是 1.53 億台、1.13 億台、1.02 億台,海外出貨量占比分别是 74.7%、55.6% 和 48.8%。這三家産能重心仍在中國,海外出貨量占比高于海外産能占比。
中國廠商設廠多以滿足當地需求爲主。
小米在印度銷售手機 99% 當地生産,2017 年起在印尼實現銷售手機 100% 本地化。vivo 印度官網一份報告顯示,vivo 在印度銷售的所有手機都是印度制造。
國内某主要手機廠商熟悉國際化項目的王萊(化名)告訴記者,其熟悉的國内廠商在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尼等地工廠是内銷爲主,不做出口。促使廠商當地建廠的動力不是更低廉的制造成本,而是更高的整機進口成本。包括印度在内,多個海外建廠熱門地區對手機整機進口都有一定限制,如提高進口稅率,當地存在一定的貿易保護。
2017 年 12 月開始,印度政府将智能手機基本關稅從 10% 提升到 15%,2018 年 2 月提升至 20%。至 2020 年,印度品牌平均關稅爲 28%,其他零配件平均關稅 15%。
孟加拉亦鼓勵本地生産,2019 年 vivo 準備在孟加拉建廠時,孟加拉智能手機進口稅率爲 57%,功能機稅率爲 32%,兩種手機本地組裝制造的稅率則爲 18% 和 13%。2015 年後,印尼也提出本地化生産要求,對組件本土化生産比例作出規定,逐漸限制手機進口。
三星和蘋果在中國之外的制造基地,則不隻是爲了當地的市場。
國際貿易摩擦背景下,爲保障供應鏈安全和銷售通路暢通,蘋果考慮将部分産能分散多地。蘋果計劃,到 2025 年,将有 25% 的生産轉移至印度。以蘋果 2022 年全球出貨量 2.246 億台計算,未來蘋果在印度的産能約 5615 萬台,而 2022 年,蘋果印度出貨量約 2736 萬台。如此看,未來印度也将是蘋果手機用于出口的一大生産基地。
除越南外,三星也在印度建設工廠,并用于出口。2018 年,三星位于印度的新工廠建成,年産能增至 1.2 億部。這個産能遠大于三星 2022 年在印度的出貨量約 3344 萬部。三星越南工廠也不隻滿足當地需求,據 IDC 數據,2022 年,三星在越南的出貨量爲 490.8 萬部。
近年來,中國智能手機滲透率攀至高位、市場增長放緩。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三星手機主要的市場早已不在中國,它在中國市場的産能也已經可以忽略不計。
中國仍是手機制造業最有效率的地方。
多名業内人士向第一财經記者表示,目前成本最具優勢的還是中國,這與國内完善的電子産業鏈有關。" 綜合供應鏈、物流、研發等成本,目前不論是在印度還是越南,同一個産品制造成本都比中國貴 1.2~1.5 倍。" 楊述成表示。
中國能留住多少産能?
除蘋果仍在推動産業鏈轉移外,國内手機廠商近期已很少傳出海外新建産能的消息。
多名業内人士向記者指出,手機廠商當下更謹慎,與市場疲弱、印度等海外部分市場擴張不順有關。但長遠來看,全球化布局還會繼續。國内手機廠商負責海外工廠的賈賢(化名)告訴記者,這一定程度上是廠商爲自身多留一條銷售通路,避免在貿易摩擦等特殊情況下銷售受阻。
據王萊觀察,手機廠商在一些新興市場投資建廠,有一些發展不及預期。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當地經濟環境不夠穩定,在美元加息、關稅變動等影響下,出現原材料進口受限、工廠無法運行等情況。賈賢告訴記者,OPPO 位于巴基斯坦的一個手機工廠,去年遇到彙率變動的情況下,也曾暫停生産。
王萊表示,目前國内手機廠商對進入新市場甚至到當地設廠仍有興趣,但綜合考慮當地社會穩定性和抗風險性,當下不一定适合擴張。例如,巴西市場潛力頗大,但營商環境特殊,不論當地建廠還是進口手機,情況都比較複雜。一些體量較小的國家在彙率方面的抗風險能力不高,影響營商環境。此外,要吸引手機廠商在當地設廠,當地手機銷售體量還要足夠大,滿足各項條件的地區不多。
高士旺則認爲,既有手機生産地外,目前海外還未出現明顯能吸引中國手機廠商投資建廠的新地區。簽署了世界貿易組織信息技術協定的國家在關稅上受約束,随意調整關稅來引入較多手機産能并不現實。
印度和越南目前仍然最受手機企業關注。記者了解到,目前業内對印度市場的重要性仍有意見分歧,一方面,印度近年對國内手機品牌有所打壓,另一方面,印度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之一,潛力頗大,随着手機廠商多年耕耘,當地産業鏈也得到極大完善。" 要做出口的話,很多公司還是考慮将印度或越南作爲布局點。" 賈賢稱。
楊述成稱,相比産能主要國内消化的印度,越南更多産能用于出口,越南簽署了 10 餘個自由貿易協定,很多情況下進出口零關稅,有出口貿易基礎。越南離中國較近,物流成本也比印度低。在北越,分布有富士康、三星、LG 等廠商,已形成一個電子産業集群。
但不論是越南還是印度,電子産業鏈完善程度與中國相比仍有距離。有業内人士向記者形容,若國内電子産業鏈是 "3.0 版本 ",印度則是 "1.0 版本 "。一名越南消費電子産業鏈人士則告訴記者,越南電子産業鏈目前還更多處于終端組裝階段,前端電子元器件很少,需從中國等地進口,業内認爲越南的市場體量還不大,很難養活自動化程度高的元器件生産商。
從供應鏈分布也可窺見越南消費電子制造業的基礎。越南已在生産蘋果可穿戴設備、平闆等。2022 年蘋果 188 家供應商名單中,151 家在中國大陸設廠,41 家在中國台灣設廠,在越南設廠的數量則爲 25 家。
但以上越南消費電子産業鏈人士發現,随着比亞迪、立訊精密、歌爾股份、富士康等大企業入駐,逐漸帶動産業鏈完善,越南消費電子制造業基礎近幾年還是有明顯進步,工廠需求增大後,已有部分元器件廠商将産能遷至越南。
楊述成表示,目前越南制造業投資還是在往上走,據其了解,汽車、3C 電子、光伏等行業均有企業表示對投資越南有興趣。
中國目前還是手機生産和銷售數量的第一大國,但這些年手機生産數量的全球占比是在逐步下滑的。那麽,中國最終能留下多大比例的手機制造産業?
上一個影響全球手機制造布局的企業是三星,它将産能從中國轉移到了越南。高士旺認爲,未來手機産能變動的一個關鍵廠商将是蘋果。基于中國供應鏈配套和效率優勢,中國龐大的手機消費市場,中國仍将維持手機制造的重心或鏈主地位。未來中國手機産能的全球占比有可能進一步降低,但最低應在 50% 左右。